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P5

  ..续本文上一页会,精进修持佛法。

  因果不虚

  慈悲的佛陀在为我们开示了无常的道理后,还揭露了另一个真相,那就是因果的定律。这些对于我们来说都非常重要,因为知道了对因果的取舍,我们才不至于迷失在无常的世间。

  佛教的观点认为,一切法皆是依因果业力而经历成住坏空的四个阶段。这个因果规律不是佛陀自己规定或创造的,而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定律,只不过全知的佛陀为我们众生揭示了它的真相。

  大千世界,上至宇宙空间,下至微细生物,一切一切都是由因果业力所推动的。而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如果不通过仔细的思维,甚至察觉不到它的存在。

  但是我们的行住坐卧、人情冷暖、生老病死、悲欢离合等等一切细微之处,却都逃不开因果的规律。

  因果就像是滚滚洪流,我们众生就在其中随波挣扎,无法摆脱它的羁绊。

  佛陀在菩提树下得到无上正等正觉之后,到处度化众生,说法四十九年,不外乎“因果报应”四字。

  因果,不仅是佛教的基本原理,还是宇宙间一切事物活动的定律。这个定律不但支配人生,支配社会,支配宇宙内外的万事万物,还支配着宇宙本身在自然现象中的演变。

  有一些人认为因果只是佛教为了自圆轮回之说,自创的一种教育方式。所以他们认为佛教是迷信,这完全是一种错觉。

  小的时候,我们在夜晚走路,经常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我们总是觉得自己走,月亮也在跟着我们走;这也是一种错觉。

  我们自已坐在行走的车中,反而觉得是两边树木在走,或是行人在前行等等,这同样是一种错觉。

  在我们能够想象到的范围之内,无一事一物不是受因果的支配,也无一事一物不互为因果。

  比如对于正在阅读此书的你来说,你的父母就是你的因,你是他们的果;但是对于你的子女来讲,你又成了他们的因,他们是你的果。

  因和果就如同蜘蛛网一样纵横交错,非言语所能说明,也无法用现量和比量来证明。

  我们的人生充满种种不可思议的巧合,每个人在业力的牵引下,各自造作因缘,各自感受苦乐,谁也代替不了谁。

  类似这样各种杂乱无章的事件,容易使我们对因果的道理非常费解,但是若想明白因果的存在,在生活中细心留意,还是可以找到一些例子的。

  例如:水往低处流,是因果;人以吃饭来维持生命,但如果吃了不卫生的食物就会生病,是因果;做了好事心情舒畅,做了坏事提心吊胆,这也是因果。

  类似这样的因果规律有很多,无处不在。

  另外,从大的方面来说,为什么目前我们享有着安定繁荣的局面呢?历史上所发生的事,其实都是现在局面的因,也就是我们目前生活的因。如果历史这部电影,在当时多演出几场,或者少演出几场,或者改为用电视剧的方式来演出这个故事,那么今天的一切就必然是另一种局面。

  从小的方面来说,如俗语所说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就是最通俗易懂的因果,也可以说明因果的规律。

  此外,还有间接的因果关系,比如你前世的布施就会影响到今生的富贵;前世的忍辱,会带来今生的尊荣;前世的持戒,使我们得到今生的人身……等等等等;并且同样道理,我们今生的一举一动,也无不关系到来世的一切。

  有很多人非常热衷于去批八字、看面相,或者找个所谓看香的神婆巫汉之类,让人家来看看自己的前世今生或者以后的命运如何。其实,想知道自己前世的话,看看今生所拥有的一切就会明了,想预知未来,看看当下自己的所作所为就会知道。

  有本书叫做《了凡四训》,是本不错的书,是主人公留给他后代的家训,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人物对于因果业报的感受。书中所讲的,就是通过行善积德改变自己既定命运的事情,值得我们借鉴。

  有的人可能会说:为什么有人吃苦行善一辈子,不但没有好报,甚至还不得好死呢?为什么有些人贪赃枉法、为非作歹,却在法律的漏洞下逍遥自在,福寿双全呢?

  其实,因果规律还要通过三世来看。

  三世,是指时间,也就是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以三大阿僧祇劫为时间单位,从小的方面来说,也可以用一刹那来做为时间的单位。

  人除了现在的这一生,还有过去无量劫中的无量生,以及未来的无量数生。如果把过去和未来的生命之流连贯起来看,现在的这一世实在还不及昙花一现,只不过是火光电石闪过的刹那。

  如果懂得了三世,好多道理自然也就明白了。比如前世造了贫困的业因,今世就感受生为穷人的业果,但生为穷人不要紧,只要今生积德行善,穷困的生活是可以改变的。这就是综合了三世的因缘来看因果业报的问题。

  当年琉璃王为了报复释迦族人往昔对他的羞辱,率军攻入迦毗罗卫城,烧杀抢掠。号称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不忍看到释迦族人尽遭诛灭,于是运用神通将五百个释迦族人摄入自己的钵内,送至天宫避难。战争结束后,目犍连打开钵一看,五百人早已成为血水。

  于是目犍连就向佛陀请示其中的因缘。世尊告诉目犍连:“很久以前,此处是个大村庄,村中有个鱼塘。有一年,久旱无雨,鱼塘里的水干涸了。村里的人将池塘里的鱼都捕捞上来,发现其中有一条很大的鱼。那时,有一个从不吃鱼肉的小孩,看到大鱼,感到好玩,就用木棍在大鱼头上敲了三下。”

  佛陀接着说:“那时的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那时的小鱼,就是琉璃王的军队;那时的村人,就是今时被屠杀的释迦族人;那时的小孩,就是我。我因未食鱼肉,所以没有被杀,但由于感到好玩,敲了三下鱼头,所以现在头痛了三天。”

  由此可见,只要因缘条件一旦成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挡果报的现前。连诸佛菩萨,尚不能超出因果之外,更何况我们业障深重的凡夫啊!知道了因果报应的厉害,怎能不让我们头顶冷汗涔涔!

  “菩萨畏因,凡夫畏果”,意思就是说,菩萨由于清楚地知道细妙的因果关系,所以对造做业的因就尤其谨慎,而凡夫不懂因果的利害关系,只有在遭受果报时才会心生懊悔和恐惧。

  相信因果不等于随波逐流,不等于相信宿命。知道了自己的一举一动、起心动念都会给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带来改变,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有一份责任感,不再鼠目寸光,为所欲为。

  所以,不信因果,就不可能升起对修持佛法、脱离轮回的渴求。深信因果,才能树立正知正见,对因果有一个正确的取舍。

  

粗浅的因果道理我们容易明白,但是细妙的业因果是我们凡夫不能了知的,只有全知的佛陀才能够无误地分辨。修行的次第越高,对业因果的细妙之处就越容易领悟,也就会对善恶的造作更加谨慎。

  

业力

  我们自己所造的业力,不会停滞在我们的上一世,也不会去追随他人,更不会消失不见。它就像空中飞鸟的影子,永远追随着业的造作者,即使经过一劫乃至千百劫的时间,都不会消失。在《律阿含》中这样说:

  

“纵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所以,如果想要对因果有正确的取舍,还要了解什么是业。接下来我们就仔细地讲解一下:

  业分为三种,即善业、恶业和无记业。

  简单来说,恶业指的是由贪嗔痴所引发的身口意的造作。比如说,一棵植物,如果根部有毒的话,那么生出的叶子、花朵和果实,也必然是有毒的,同样道理,由贪嗔痴三毒所引发的业都属于恶业。

  恶业又可以分为身、口、意的三种恶业,属于身业的三种是:杀、盗、淫;属于语业的有四种:妄语、两舌、恶语、绮语;属于意业的三种是:贪心、嗔心、邪见。

  “杀业”是指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命令别人,用毒药、放火或者是使用武器等各种方式去故意地杀害任何一个有情的生命。

  那么什么是由于贪嗔痴的引发而造作的呢?

  举例来说,有很多人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专门去吃鲜活的海鲜、牛羊等等,我们可以想想,一个饭店里面为此一天要杀掉多少生命?仅仅为了满足我们吃的贪欲,一个城市、一个省、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一天就要造那么多的杀业!

  有的时候,我们也会看到一些人由于一时激愤,对其他人或者众生痛下杀手。举个简单的例子,夏天的夜晚,一只蚊子在你耳边不停的嗡嗡,开始的时候,你可能会想,我是一个学佛之人,要慈悲,不能杀生,还是把它赶走吧,可是几次三番,你终于忍不住伸出手掌,拍了上去……这就是嗔恨引发的杀业。

  有些人吃肉是为了养生,吃鱼子酱是为了虚荣,吃燕窝是为了保持青春……为了贪婪,我们不惜用其它众生的生命作为代价,而我们自己被蚊子叮一口都忍无可忍。想想如果自己的亲人都被关在笼子里面,或者被人养肥只为了要自己胳膊上的肉来做汉堡,我们又是何等心情?

  还有一些情况是由于愚痴,因为不了解因果业力的真实不虚而造作了杀业,如一个邪教的信徒,为了祭祀、祭拜等目的而杀生等就属于这种情况;

  “偷盗”是指用威慑或者暗中偷取的方式,将他人的所有物占为己有。

  “淫”主要是指和不是自己配偶的对象发生亲密的关系。

  “妄语”是指有欺骗他人的心而故意讲不真实的话。

  “两舌”是指不论别人是在和睦还是冲突的状态下,以离间他人的心态,故意去说挑拨别人关系的话,无论这些话属于真实情况还是自己编造的,这都属于两舌。

  “恶语”是指针对别人的缺陷,故意去说能让对方理解的并深感受到伤害的话。

  “绮语”是指闻、思、说那些邪见的论点、阿谀奉承的话、歌舞里面让人产生烦恼的话、以及谈论关于权政、军事、妓女等等之类的故事。

  “贪心”是希望别人的东西成为自己的。

  “嗔心”是由憎恨别人的心而产生伤害别人的念头。

  “邪见”是认为三宝和因果业报等等都是不真实的。

  以上所讲的是十恶业,总…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