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义之钥匙
远离四种执著文字
衮钦果让巴大师 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 译
※※※※※※※※※※※※※※
前言
第一篇
第二篇
第三篇
第四篇
后记
《远离四种执著心》传承上师祈请文
※※※※※※※※※※※※※※
前言
在金刚乘的前行修法中,有共同的前行和不共的前行,《远离四种执著心》是修心的法门,属于金刚乘道果法前行修法中共同前行的内容。
修任何的法门,都要经历前行、正行和结行三个阶段。
前行属于最基础的部分,就像我们在盖一所房子时,需要先打一个牢固的地基一样。
藏传佛教中最殊胜的法是金刚乘的密法,但是在接受密乘法教之前,一定要先有扎实的显宗理论基础,拥有正确的见地。正确的见地决定着我们出发时的方向,见地不正确,走得再快再远,也和我们的终极目的南辕北辙,根本就无法到达。
在所有的前行修法当中,都有“人身难得,生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这四种观修的方法。
显宗中小乘的别解脱戒需要上述这四种观修为基础,大乘的发心也以此为基础,同时,它又是密法的前行,所以我们把这样的修法称为共同的前行。
修行人一定要懂得修行的次第,从最基础的地方入手,然后再渐次而行。就好像我们想去旅游的话,就要先在心里确定目的地,然后腾出足够的假期、准备充足的资金、物品,甚至还会为此做一个全方位的攻略,事先了解当地的主要名胜等等,然后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这样才能到达我们想去的地方。
次第非常重要,没有生起次第,不可能达到圆满次第,同样,没有前行的实修基础,我们就无法去实修正行的内容。因此各传承所有的高僧大德们,在传法时,都特别注重讲解前行的内容,尤其是前行当中有关修心的部分。
修心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粗糙的凡夫心经过锻炼之后,变得逐渐柔软,使我们刚强的习气得以调柔。这样,我们在修行的道路上就会获得很大的助益,烦恼越来越少,更加轻松地进行。
修心的法门并不难,一般来说都比较浅显易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还是比较难做到的,因为我们每天都会受到落入八种陷阱的威胁:希望受到赞美、不希望受到批评、希望得到、不希望失去、希望快乐、不希望痛苦、希望声明远播、不希望受到忽视。
这样的世间八风时时刻刻在干扰着我们的心绪,所以,想要训练自己的心,就要坚强地知难而进。我们就好比是一个容器,如果自身有漏洞,那么无论多么珍贵的甘露水都无法存留。修心之法就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无漏的容器,这样才堪以盛装珍贵的法教。
修心就是要时刻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并用佛陀的法教来修正,这是我们所有修行的重要基础,也是开始修行的第一步。
历代各传承的大德所讲的修心法门有很多种,如噶当派大师朗日唐巴所著的《修心八颂》、阿底峡尊者所传的《修心七义》等等。我讲的是萨迦初祖萨钦贡嘎宁波的《远离四种执著心》,也可以称之为文殊菩萨的言教。
萨钦贡嘎宁波十二岁的时候,进行了一次文殊菩萨的闭关。禅修过程中,他亲见文殊菩萨的净相示现,对他亲口道出了这四句有名的偈颂:
“若执著此生,则非修行者。
若执著轮回,则无出离心,
若执己目的,则非菩提心,
若执取生起,则非正知见。”
当时的萨钦正精进于研读般若部与各种经藏,在领受了这首偈颂后,立即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不仅融摄了经教的法义,还蕴涵着佛陀显密教法的精髓,道出了世尊三藏十二部教法的精华。
从此,《远离四种执著心》的法教,被视为口耳教授的精华而备受尊崇,成为吉祥萨迦派传承所有修心法门的基础。
如同所有藏传佛教传承中的修心之法一样,这首偈颂代表着已经得到证悟的祖师大德亲传的重要教法,含摄着三世诸佛所有法教的精要。听闻此教法并如理如法地去实修,就会发现它们对自己很有帮助。
《远离四种执著心》有很多大德解释过,萨迦的三祖至尊扎巴坚赞以及四祖萨迦班智达,都曾解释过,后来萨迦传承当中,哦巴传承的创始人哦钦贡嘎桑波以及萨迦派博学多才的衮钦果让巴大师也都解释过《远离四种执著心》。
衮钦果让巴大师的解释,虽然从字面来看比较简略,但是含义深广,深得《远离四种执著心》的密意要旨。我讲解的萨迦派修心法要,主要是依衮钦果让巴大师的释论《奥义之钥匙》来展开的。
论名:
在传统上,一般在造论的时候,首先是要给论著起名,然后在著论的开头部分加上作者自己所做的顶礼以及誓言的段落。这些都是有甚深必要的。
《楞伽经》中云:“若不立名称,世间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诸法立异名。”
利根者仅仅通过论名便能通达全论要义,中根者也能依论名而知道大概的义理,下根者也便于依论名寻找有关的论典。
加上顶礼句,是表达对诸佛菩萨以及传承上师的尊敬,并祈求得到他们的加持,从而遣除违缘,圆满完成著论。
龙树菩萨说过:“作者于本师,礼赞非无果,本师及论典,令生敬信故。”论首加上顶礼句,能使后学者了知造论者的本师及教法源流,从而生起恭敬心。
龙树菩萨著的《智树论》中说:“智者一般不轻易承诺很多,一旦承诺以后,就像石头上刻文字一样,至死也不会轻易舍弃。所以,具有智慧的人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什么样的违缘,所立下的誓言绝不会放弃。”所以,立誓句非常重要。
衮钦果让巴大师的释论,名为《远离四种执著心的引导文---奥义之钥匙》。他将此论比喻为钥匙,是因为在一切的修行中,修心的法就好像一把钥匙,能打开一切法门,使我们窥见真理的奥义。
礼赞:
《奥义之钥匙》的顶礼句如下:
“智慧遍照所知如虚空,
悲如月光众生顶庄严,
如意宝藏汝之诸事业,
释迦师子妙善赐众生。”
这四句偈颂是礼赞我等大师本师释迦牟尼佛的。
佛陀的功德如大海般深广不可思议,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在这里,果让巴大师为了让众生对佛陀的功德生起信心,从佛陀的智、悲、力三个方面做了上述礼赞文。
第一句中,“智”主要指的是“如所有智”和“尽所有智”。如所有智是指对一切法的本质完全了解;尽所有智指的是对一切法的因果关系和缘起皆能了知,比如荆棘为何有刺、豌豆为何是圆的等等。总之,虚空有多么广大,佛陀的智慧就如虚空般遍照一切所知。
这样无上的智慧只有佛陀才具备,声闻和独觉都无法拥有这样殊胜的智慧,他们的智慧还被四种无明覆盖着,没有办法全知。
在这里,四种无明指的是“四种不知因”,是指由于佛法深奥微妙而不知、由于对境遥远而不知、由于时间久远而不知、由于分类无量而不知。
什么是“由于佛法深奥微妙而不知”呢?例如,虽然舍利子的智慧超越了所有的凡夫和阿罗汉,但是对于佛陀在多生累劫中有漏和无漏的戒蕴之量,他根本没办法了知;
由于对境遥远而不知,例如,目犍连是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但是他却不知道自己的母亲转生到具光佛刹土,因为具光佛刹土距娑婆世界有八万俱祗,阿罗汉的神通只能见到自己附近的地方,很远的对境根本无法衡量,但佛陀却完全了知他的母亲转生到具光佛刹土;
由于时间久远而不知,例如,长者巴杰在八十岁想出家时,舍利子用神通观察发现他没有此生出家的缘分,所以不允许给他剃度,但是,释迦牟尼佛知道长者巴杰在久远劫以前转生为猪时,被狗追赶绕塔奔跑,将身上的泥土甩在佛塔裂缝处,而种下了随解脱分的善根。所以阿罗汉还有因为时间久远而不知的障碍;
由于分类无量而不知,如阿罗汉罗睺罗说:“孔雀翎羽唯一因,各种各样之分类,非遍知佛不了知,了知此故遍知力。”孔雀毛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是有原因的,而其中缘由只有佛陀能够了知。所以说因果及世间万物的细微差别,不要说凡夫,连阿罗汉也不能够了知。
第二句是赞颂佛陀的悲心。
悲心分为众生缘悲、法缘悲、无缘悲三种。我们凡夫偶然生起的的悲心仅仅是愿众生远离痛苦的“众生缘悲”,而佛陀的悲心是从空性中生起的无缘大悲,就像清凉的月光一样,没有分别地照耀在所有众生的身上,迅速止息众生无明的烦热。佛陀本来已经住于寂静状态,就是由于悲心的缘故才转动*轮。
大悲心对于我们修行者来说非常重要。
在初发菩提心的时候,大悲心就像种子,因为悲心是菩提心的因;在种子破土发芽以后,大悲心就像是水,在种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可或缺;在成熟佛果以后,佛陀圆满具足四身五智,得到了究竟成就,但不入涅槃,应机教化救度众生,也是由于大悲的缘故。
所以,大悲心是大乘佛法的中心要点。
第三句是赞颂佛陀的事业像如意宝一样能够满愿所有众生的一切心愿。直到轮回终止之前,佛陀的事业永无止息,像宝藏一样无穷无尽不可思议,以我等凡夫的境界根本不能揣测。
以佛陀身语意的三种事业举例来说:
佛陀的身体可以示现一切形象,从各种众生的身体到各种物品的形象,如兔子、老虎、木筏、轮船、桥梁等等,也就是不论众生的缘分应该以何种身体得度,佛陀即示现这样的形象来度化他们。这就是佛陀的身事业。
佛陀的语事业是指佛陀能与天龙、夜叉、罗刹等众生以他们所能理解的种种语言来讲法,而且,无论距离远近,都同样清晰可闻。
佛陀的意事业是指,由于佛陀的智慧遍知一切,不可思议,所以能够了知每一个众生的根基,并随机教化,从而…
《奥义之钥匙--远离四种执著文字(衮钦果让巴大师·释论 堪布泽仁扎西·译)》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