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義之鑰匙
遠離四種執著文字
衮欽果讓巴大師 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 譯
※※※※※※※※※※※※※※
前言
第一篇
第二篇
第叁篇
第四篇
後記
《遠離四種執著心》傳承上師祈請文
※※※※※※※※※※※※※※
前言
在金剛乘的前行修法中,有共同的前行和不共的前行,《遠離四種執著心》是修心的法門,屬于金剛乘道果法前行修法中共同前行的內容。
修任何的法門,都要經曆前行、正行和結行叁個階段。
前行屬于最基礎的部分,就像我們在蓋一所房子時,需要先打一個牢固的地基一樣。
藏傳佛教中最殊勝的法是金剛乘的密法,但是在接受密乘法教之前,一定要先有紮實的顯宗理論基礎,擁有正確的見地。正確的見地決定著我們出發時的方向,見地不正確,走得再快再遠,也和我們的終極目的南轅北轍,根本就無法到達。
在所有的前行修法當中,都有“人身難得,生命無常,因果不虛,輪回過患”這四種觀修的方法。
顯宗中小乘的別解脫戒需要上述這四種觀修爲基礎,大乘的發心也以此爲基礎,同時,它又是密法的前行,所以我們把這樣的修法稱爲共同的前行。
修行人一定要懂得修行的次第,從最基礎的地方入手,然後再漸次而行。就好像我們想去旅遊的話,就要先在心裏確定目的地,然後騰出足夠的假期、准備充足的資金、物品,甚至還會爲此做一個全方位的攻略,事先了解當地的主要名勝等等,然後選擇合適的交通工具,這樣才能到達我們想去的地方。
次第非常重要,沒有生起次第,不可能達到圓滿次第,同樣,沒有前行的實修基礎,我們就無法去實修正行的內容。因此各傳承所有的高僧大德們,在傳法時,都特別注重講解前行的內容,尤其是前行當中有關修心的部分。
修心的目的是爲了讓我們粗糙的凡夫心經過鍛煉之後,變得逐漸柔軟,使我們剛強的習氣得以調柔。這樣,我們在修行的道路上就會獲得很大的助益,煩惱越來越少,更加輕松地進行。
修心的法門並不難,一般來說都比較淺顯易懂,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去實踐還是比較難做到的,因爲我們每天都會受到落入八種陷阱的威脅:希望受到贊美、不希望受到批評、希望得到、不希望失去、希望快樂、不希望痛苦、希望聲明遠播、不希望受到忽視。
這樣的世間八風時時刻刻在幹擾著我們的心緒,所以,想要訓練自己的心,就要堅強地知難而進。我們就好比是一個容器,如果自身有漏洞,那麼無論多麼珍貴的甘露水都無法存留。修心之法就是爲了讓我們成爲一個無漏的容器,這樣才堪以盛裝珍貴的法教。
修心就是要時刻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並用佛陀的法教來修正,這是我們所有修行的重要基礎,也是開始修行的第一步。
曆代各傳承的大德所講的修心法門有很多種,如噶當派大師朗日唐巴所著的《修心八頌》、阿底峽尊者所傳的《修心七義》等等。我講的是薩迦初祖薩欽貢嘎甯波的《遠離四種執著心》,也可以稱之爲文殊菩薩的言教。
薩欽貢嘎甯波十二歲的時候,進行了一次文殊菩薩的閉關。禅修過程中,他親見文殊菩薩的淨相示現,對他親口道出了這四句有名的偈頌:
“若執著此生,則非修行者。
若執著輪回,則無出離心,
若執己目的,則非菩提心,
若執取生起,則非正知見。”
當時的薩欽正精進于研讀般若部與各種經藏,在領受了這首偈頌後,立即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不僅融攝了經教的法義,還蘊涵著佛陀顯密教法的精髓,道出了世尊叁藏十二部教法的精華。
從此,《遠離四種執著心》的法教,被視爲口耳教授的精華而備受尊崇,成爲吉祥薩迦派傳承所有修心法門的基礎。
如同所有藏傳佛教傳承中的修心之法一樣,這首偈頌代表著已經得到證悟的祖師大德親傳的重要教法,含攝著叁世諸佛所有法教的精要。聽聞此教法並如理如法地去實修,就會發現它們對自己很有幫助。
《遠離四種執著心》有很多大德解釋過,薩迦的叁祖至尊紮巴堅贊以及四祖薩迦班智達,都曾解釋過,後來薩迦傳承當中,哦巴傳承的創始人哦欽貢嘎桑波以及薩迦派博學多才的衮欽果讓巴大師也都解釋過《遠離四種執著心》。
衮欽果讓巴大師的解釋,雖然從字面來看比較簡略,但是含義深廣,深得《遠離四種執著心》的密意要旨。我講解的薩迦派修心法要,主要是依衮欽果讓巴大師的釋論《奧義之鑰匙》來展開的。
論名:
在傳統上,一般在造論的時候,首先是要給論著起名,然後在著論的開頭部分加上作者自己所做的頂禮以及誓言的段落。這些都是有甚深必要的。
《楞伽經》中雲:“若不立名稱,世間皆迷蒙,故佛巧方便,諸法立異名。”
利根者僅僅通過論名便能通達全論要義,中根者也能依論名而知道大概的義理,下根者也便于依論名尋找有關的論典。
加上頂禮句,是表達對諸佛菩薩以及傳承上師的尊敬,並祈求得到他們的加持,從而遣除違緣,圓滿完成著論。
龍樹菩薩說過:“作者于本師,禮贊非無果,本師及論典,令生敬信故。”論首加上頂禮句,能使後學者了知造論者的本師及教法源流,從而生起恭敬心。
龍樹菩薩著的《智樹論》中說:“智者一般不輕易承諾很多,一旦承諾以後,就像石頭上刻文字一樣,至死也不會輕易舍棄。所以,具有智慧的人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難、什麼樣的違緣,所立下的誓言絕不會放棄。”所以,立誓句非常重要。
衮欽果讓巴大師的釋論,名爲《遠離四種執著心的引導文---奧義之鑰匙》。他將此論比喻爲鑰匙,是因爲在一切的修行中,修心的法就好像一把鑰匙,能打開一切法門,使我們窺見真理的奧義。
禮贊:
《奧義之鑰匙》的頂禮句如下:
“智慧遍照所知如虛空,
悲如月光衆生頂莊嚴,
如意寶藏汝之諸事業,
釋迦師子妙善賜衆生。”
這四句偈頌是禮贊我等大師本師釋迦牟尼佛的。
佛陀的功德如大海般深廣不可思議,無法用語言來形容。在這裏,果讓巴大師爲了讓衆生對佛陀的功德生起信心,從佛陀的智、悲、力叁個方面做了上述禮贊文。
第一句中,“智”主要指的是“如所有智”和“盡所有智”。如所有智是指對一切法的本質完全了解;盡所有智指的是對一切法的因果關系和緣起皆能了知,比如荊棘爲何有刺、豌豆爲何是圓的等等。總之,虛空有多麼廣大,佛陀的智慧就如虛空般遍照一切所知。
這樣無上的智慧只有佛陀才具備,聲聞和獨覺都無法擁有這樣殊勝的智慧,他們的智慧還被四種無明覆蓋著,沒有辦法全知。
在這裏,四種無明指的是“四種不知因”,是指由于佛法深奧微妙而不知、由于對境遙遠而不知、由于時間久遠而不知、由于分類無量而不知。
什麼是“由于佛法深奧微妙而不知”呢?例如,雖然舍利子的智慧超越了所有的凡夫和阿羅漢,但是對于佛陀在多生累劫中有漏和無漏的戒蘊之量,他根本沒辦法了知;
由于對境遙遠而不知,例如,目犍連是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但是他卻不知道自己的母親轉生到具光佛刹土,因爲具光佛刹土距娑婆世界有八萬俱祗,阿羅漢的神通只能見到自己附近的地方,很遠的對境根本無法衡量,但佛陀卻完全了知他的母親轉生到具光佛刹土;
由于時間久遠而不知,例如,長者巴傑在八十歲想出家時,舍利子用神通觀察發現他沒有此生出家的緣分,所以不允許給他剃度,但是,釋迦牟尼佛知道長者巴傑在久遠劫以前轉生爲豬時,被狗追趕繞塔奔跑,將身上的泥土甩在佛塔裂縫處,而種下了隨解脫分的善根。所以阿羅漢還有因爲時間久遠而不知的障礙;
由于分類無量而不知,如阿羅漢羅睺羅說:“孔雀翎羽唯一因,各種各樣之分類,非遍知佛不了知,了知此故遍知力。”孔雀毛有各種各樣的顔色是有原因的,而其中緣由只有佛陀能夠了知。所以說因果及世間萬物的細微差別,不要說凡夫,連阿羅漢也不能夠了知。
第二句是贊頌佛陀的悲心。
悲心分爲衆生緣悲、法緣悲、無緣悲叁種。我們凡夫偶然生起的的悲心僅僅是願衆生遠離痛苦的“衆生緣悲”,而佛陀的悲心是從空性中生起的無緣大悲,就像清涼的月光一樣,沒有分別地照耀在所有衆生的身上,迅速止息衆生無明的煩熱。佛陀本來已經住于寂靜狀態,就是由于悲心的緣故才轉動*輪。
大悲心對于我們修行者來說非常重要。
在初發菩提心的時候,大悲心就像種子,因爲悲心是菩提心的因;在種子破土發芽以後,大悲心就像是水,在種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可或缺;在成熟佛果以後,佛陀圓滿具足四身五智,得到了究竟成就,但不入涅槃,應機教化救度衆生,也是由于大悲的緣故。
所以,大悲心是大乘佛法的中心要點。
第叁句是贊頌佛陀的事業像如意寶一樣能夠滿願所有衆生的一切心願。直到輪回終止之前,佛陀的事業永無止息,像寶藏一樣無窮無盡不可思議,以我等凡夫的境界根本不能揣測。
以佛陀身語意的叁種事業舉例來說:
佛陀的身體可以示現一切形象,從各種衆生的身體到各種物品的形象,如兔子、老虎、木筏、輪船、橋梁等等,也就是不論衆生的緣分應該以何種身體得度,佛陀即示現這樣的形象來度化他們。這就是佛陀的身事業。
佛陀的語事業是指佛陀能與天龍、夜叉、羅刹等衆生以他們所能理解的種種語言來講法,而且,無論距離遠近,都同樣清晰可聞。
佛陀的意事業是指,由于佛陀的智慧遍知一切,不可思議,所以能夠了知每一個衆生的根基,並隨機教化,從而…
《奧義之鑰匙--遠離四種執著文字(衮欽果讓巴大師·釋論 堪布澤仁紮西·譯)》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