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

  

  白话佛经

  

  大般涅槃经

  法会圣众 常亲近同修翻译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

  

  梵行品第八之一

  

  善男子。什么是菩萨摩诃萨所作的梵行呢?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在大乘大般涅槃,安住在七种善法中而能够具备梵行。哪七种呢?一知法,二知义,三知时,四知足,五自知,六知众。七知尊卑。

  善男子。什么叫菩萨摩诃萨知法呢?善男子。就是菩萨摩诃萨知道十二部经。所谓修多罗、祇夜、授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曰(印语是Itivrtaka,其他经本上写作目,读音上来看目更接近)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

  善男子。什么叫修多罗经呢?从如是我闻至欢喜奉行,这样的长行文都叫修多罗。

  什么叫祇夜经?佛告诉诸比丘。我从前跟你们一样愚蠢无智慧而不能如实见到四真谛,所以流转久处在生死的大苦海中。于是开始讲解什么是苦集灭道。如同佛为诸比丘说的所有契经那样讲完之后,这时还有利根的众生,为了听法的缘故迟到了,就问其他人,如来刚才讲的什么。佛知道后就结合当时的经典而说偈颂:

  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

  是故久流转 生死大苦海

  若能见四谛 则得断生死

  生有既已尽 更不受诸有

  

  “我昔日根你们一样不见四真谛,所以长久流转在生死苦海之中, 如果能见四真谛就能断除生死,生有灭尽后就再不承受诸有了。“

  类似这样的重颂叫做祇夜经。

  

  什么叫授记经呢?比如有的经律上如来说法时为诸大人受记作佛。“你阿逸多,未来有个王,名叫蠰佉。当在此世而成佛道。号为弥勒。这叫做授记经。

  

  什么叫伽陀经?除了修多罗以及戒律。其余的四句之偈。比如:诸恶莫作 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 是诸佛教

  

  所有的恶都不要作,  所有的善都要奉行,  而自心却始终清净,  这就是佛教的真意。这样的颂叫做伽陀经。

  

  什么叫优陀那经呢?比如佛午后进入禅定为诸天众说法。这时诸比丘互相说:如来现在为什么而入禅呢?如来明天从禅定中起来后,没有人来问。佛能知道别人的心意而自己说:比丘要知道,一切天人的寿命极长。你们诸比丘。为了他人而不求私利。欲望微薄。知道满足,心神寂静,这些都比天人更善。  这样的诸经是佛无问自说的,叫做优陀那经。

  

  什么叫尼陀那经呢?就是诸经偈颂中将事情的因缘根本为人演说的。比如舍卫国有一男子用网捕鸟,得到后关在笼中喂它水和谷子,然后把鸟放了。世尊知道这件事的本末因缘,而说偈言:

  莫轻小罪 以为无殃 水渧虽微 渐盈大器

  

  不要轻视小罪,认为不会因此遭殃,水滴虽然微小,持续滴落却能逐渐装满很大的容器。类似这样的本末因缘叫做尼陀那经。

  

  什么叫阿波陀那经呢?比如戒律中所说的各种譬喻,就是阿波陀那经。

  

  什么是伊帝目多伽经?如佛所说:比丘们要知道,我出世时所可说的叫做戒经。鸠留秦佛出世之时叫甘露鼓。拘那含牟尼佛时叫法镜。迦叶佛时叫分别空。类似这样的过去的事情叫做伊帝曰多伽经(本事经)。

  

  什么叫阇陀伽经呢?就是讲解佛世尊从前作菩萨时修行各种苦行。比如:比丘当知,我在过去曾经作鹿、作罴、作獐、作兔。作粟散王、转轮圣王,龙、金翅鸟。像这些佛在行菩萨道时所受的身,叫做阇陀伽(本生经)。

  

  什么叫毗佛略经呢?就是大乘方等经典。其中道理广大犹如虚空叫做毗佛略。

  

  什么叫未曾有经呢?比如菩萨初出生时,无人扶持,立刻行走七步,放大光明,遍观十方。又如,猕猴手捧盛蜜的容器献给如来,比如白项狗在佛身边听法,比如魔王波旬变成青牛行走在瓦钵间,让那些瓦钵互相碰撞却没有伤损。比如佛初生进入天庙时,让那些天像起身下礼。这些记载不可思议的事情的经典叫做未曾有经

  

  什么叫优波提舍经呢?比如佛世尊所说的诸经,如果进行议论、分别解说、辩其相貌,像这样的理法议论问答的经典叫做优波提舍经。菩萨如果能了知这十二部经,就是知法。

  

  如何才是菩萨摩诃萨知义呢?菩萨摩诃萨如果于一切文字和语言都能详尽的明白其中之义,就叫做知义。

  

  如何才是菩萨摩诃萨知时呢?善男子。菩萨正确的了解何时应修习寂静,何时应修习精进,何时应修习舍定,何时应供养佛,何时应供养师,何时应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具足般若波罗蜜,叫做知时。

  

  如何是菩萨摩诃萨知足呢?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的知足就是对于食、饮、衣、药、行、住、坐、卧、睡、寤、语、默,怎样都能满足,叫做知足。

  

  善男子。如何是菩萨摩诃萨自知?菩萨自知我有怎样的信、怎样的戒、怎样的多闻、怎样的舍、怎样的慧、怎样的去来、怎样的正念、怎样的善行、怎样的问、怎样的答,叫做自知。

  

  如何是菩萨摩诃萨知众?善男子。菩萨知道大众是刹利众、或是婆罗门众、或居士众、或沙门众,在何种大众中应如何行、来、坐、起,如何说法,如何问答,叫做知众。

  

  善男子。如何是菩萨摩诃萨知人中尊卑?善男子。人有二种:一者信,二者不信。菩萨要知道信的人是善,不信的人不是善。另外信有二种,一种经常拜访僧众,另一种不去拜访。菩萨要知道去拜访的是善,不去的不是善。拜访僧众的又有二种。一是礼拜,二是不礼拜。菩萨要知道礼拜的善,不礼拜的不是善。礼拜的又有二种。一是听法的,二是不听法的。菩萨要知道听法的善,不听法的不是善。听法者又有二种,一种至心听,另一种不至心。菩萨要知道至心听者是善,不至心者不是善。至心听法的人又有二种,一是思索法义,二是不思索法义。菩萨要知道思义的善,不思义者不是善。思义又有二种。一是按照所闻的法执行,二是不按法执行。按照所闻的法执行是善,不执行不是善。按照所闻的法执行的人又有二种。一是求声闻乘,这样并不能利益一切苦恼众生。另一种回向无上大乘,能利益很多人,让其能够安乐。菩萨要知道能利很多人,让其得到安乐者是最上最善的。善男子。如同诸宝中如意宝珠最妙,如诸味中甘露最上。这样的菩萨在人天中是最胜最上,不可譬喻。善男子。这叫做菩萨摩诃萨住于大乘大涅槃经住七善法。菩萨安住此七善法后能具备梵行。

  

  另外善男子。还有种梵行叫做慈悲喜舍。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果多修慈心就能断嗔恚,修悲心也能断嗔恚啊。为何而说四无量心呢?按照这样推理应该有三种。世尊。慈有三种缘。一缘众生,二缘于法,三则无缘。悲喜舍心也是如此。如果是这样只应有三种,不应有四。所谓众生缘,是缘于五阴。愿意给与众生欢乐(众生主观需求),叫做众生缘。所谓法缘,缘于布施众生所须之物(众生客观需求),叫做法缘。所谓无缘者,缘于如来,叫做无缘。慈多缘于贫穷的众生。如来伟大导师已经永离贫穷,享受第一乐。若缘众生则不会缘佛(佛无所需),缘法也是如此。所以缘于如来叫做无缘。

  世尊。慈缘于一切众生,如缘于父母妻子亲属,因此叫做众生缘。法缘则不见父母妻子亲属,只见一切法皆从缘生,叫做法缘。无缘者。不住于法相和众生相,叫做无缘。悲喜舍心也是如此。所以应是三,不应有四。世尊。人有二种。一者见行(主要被邪见所惑),二者爱行(主要被爱欲所惑)。见行之人多修慈悲,爱行之人多修喜舍。所以应该是二,不应有四。世尊。无量就是没有边际。找不到边际所以叫无量。那么无量则应是一,而不是四。如果是四怎么能说无量呢?

  

  佛告诉迦叶。善男子。诸佛如来为众生宣说的佛法要点,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奥难以理解。有时为众生说一因缘。什么是一因缘呢?就是所谓一切有为之法。善男子。有时说二种:因、果。有时说三种:烦恼、业、苦,有时说四种:无明、诸行、生、老死。有时说五种所谓受、爱、取、有、生。有时说六种:三世因果。有时说七种:所谓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时说八种除了无明、行以及生、老死其余的八事(十二因缘)。有时说九种如城经中,除了无明、行、识其余九事。有时说十一如同为萨遮尼犍子所说,除生之外其余十一。有时时完全说十二因缘,如王舍城为迦叶等所说的十二无明乃至生老病死。善男子。如同一种因缘因为众生不同而有种种分别说法。无量心法也是一样。

  

  善男子。因此对于诸如来深奥秘密的行处不应怀疑。善男子。如来世尊有大方便力,可以将无常解说为常,常说为无常。说乐为苦、说苦为乐。把不净说为净、净说成不净。我说成无我、无我说成我。对非众生说为众生,对真实众生说非众生。非物说物、物说非物。非实说实、实说非实。非境说境、境说非境。非生说生、生说非生。乃至无明说明、明说无明。色说非色、非色说色。非道说道、道说非道。善男子。如来用无量的方便为了调伏众生,难道是虚妄的吗?。

  

  善男子。有的众生贪于财货。我化作转轮王,在无量岁中满足他一切所需,然后教化,令他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的众生贪着五欲,我无量岁中用美妙的五欲满足他,然后劝化,令他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的众生荣豪自大,我在无量岁中为他作仆使,供他差遣满足他的心意,然后劝化令他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有的众生性乖悷需要人呵谏。我在无量百千岁中教导呵责他,令其调伏,然后令他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如来这样在无量岁用种种方便法,让诸众生安住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难道是虚妄的吗?诸佛如来虽然处在众恶中却毫无染污,犹如莲花一样。善男子。应该这样理解四无量的道理。善男子。此无量心,体性有四。修行的人能…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