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佛經
大般涅槃經
法會聖衆 常親近同修翻譯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
梵行品第八之一
善男子。什麼是菩薩摩诃薩所作的梵行呢?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住在大乘大般涅槃,安住在七種善法中而能夠具備梵行。哪七種呢?一知法,二知義,叁知時,四知足,五自知,六知衆。七知尊卑。
善男子。什麼叫菩薩摩诃薩知法呢?善男子。就是菩薩摩诃薩知道十二部經。所謂修多羅、祇夜、授記、伽陀、優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曰(印語是Itivrtaka,其他經本上寫作目,讀音上來看目更接近)多伽、阇陀伽、毗佛略、阿浮陀達摩、優波提舍。
善男子。什麼叫修多羅經呢?從如是我聞至歡喜奉行,這樣的長行文都叫修多羅。
什麼叫祇夜經?佛告訴諸比丘。我從前跟你們一樣愚蠢無智慧而不能如實見到四真谛,所以流轉久處在生死的大苦海中。于是開始講解什麼是苦集滅道。如同佛爲諸比丘說的所有契經那樣講完之後,這時還有利根的衆生,爲了聽法的緣故遲到了,就問其他人,如來剛才講的什麼。佛知道後就結合當時的經典而說偈頌:
我昔與汝等不見四真谛
是故久流轉 生死大苦海
若能見四谛 則得斷生死
生有既已盡 更不受諸有
“我昔日根你們一樣不見四真谛,所以長久流轉在生死苦海之中, 如果能見四真谛就能斷除生死,生有滅盡後就再不承受諸有了。“
類似這樣的重頌叫做祇夜經。
什麼叫授記經呢?比如有的經律上如來說法時爲諸大人受記作佛。“你阿逸多,未來有個王,名叫蠰佉。當在此世而成佛道。號爲彌勒。這叫做授記經。
什麼叫伽陀經?除了修多羅以及戒律。其余的四句之偈。比如: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所有的惡都不要作, 所有的善都要奉行, 而自心卻始終清淨, 這就是佛教的真意。這樣的頌叫做伽陀經。
什麼叫優陀那經呢?比如佛午後進入禅定爲諸天衆說法。這時諸比丘互相說:如來現在爲什麼而入禅呢?如來明天從禅定中起來後,沒有人來問。佛能知道別人的心意而自己說:比丘要知道,一切天人的壽命極長。你們諸比丘。爲了他人而不求私利。欲望微薄。知道滿足,心神寂靜,這些都比天人更善。 這樣的諸經是佛無問自說的,叫做優陀那經。
什麼叫尼陀那經呢?就是諸經偈頌中將事情的因緣根本爲人演說的。比如舍衛國有一男子用網捕鳥,得到後關在籠中喂它水和谷子,然後把鳥放了。世尊知道這件事的本末因緣,而說偈言:
莫輕小罪 以爲無殃 水渧雖微 漸盈大器
不要輕視小罪,認爲不會因此遭殃,水滴雖然微小,持續滴落卻能逐漸裝滿很大的容器。類似這樣的本末因緣叫做尼陀那經。
什麼叫阿波陀那經呢?比如戒律中所說的各種譬喻,就是阿波陀那經。
什麼是伊帝目多伽經?如佛所說:比丘們要知道,我出世時所可說的叫做戒經。鸠留秦佛出世之時叫甘露鼓。拘那含牟尼佛時叫法鏡。迦葉佛時叫分別空。類似這樣的過去的事情叫做伊帝曰多伽經(本事經)。
什麼叫阇陀伽經呢?就是講解佛世尊從前作菩薩時修行各種苦行。比如:比丘當知,我在過去曾經作鹿、作罴、作獐、作兔。作粟散王、轉輪聖王,龍、金翅鳥。像這些佛在行菩薩道時所受的身,叫做阇陀伽(本生經)。
什麼叫毗佛略經呢?就是大乘方等經典。其中道理廣大猶如虛空叫做毗佛略。
什麼叫未曾有經呢?比如菩薩初出生時,無人扶持,立刻行走七步,放大光明,遍觀十方。又如,猕猴手捧盛蜜的容器獻給如來,比如白項狗在佛身邊聽法,比如魔王波旬變成青牛行走在瓦缽間,讓那些瓦缽互相碰撞卻沒有傷損。比如佛初生進入天廟時,讓那些天像起身下禮。這些記載不可思議的事情的經典叫做未曾有經
什麼叫優波提舍經呢?比如佛世尊所說的諸經,如果進行議論、分別解說、辯其相貌,像這樣的理法議論問答的經典叫做優波提舍經。菩薩如果能了知這十二部經,就是知法。
如何才是菩薩摩诃薩知義呢?菩薩摩诃薩如果于一切文字和語言都能詳盡的明白其中之義,就叫做知義。
如何才是菩薩摩诃薩知時呢?善男子。菩薩正確的了解何時應修習寂靜,何時應修習精進,何時應修習舍定,何時應供養佛,何時應供養師,何時應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具足般若波羅蜜,叫做知時。
如何是菩薩摩诃薩知足呢?善男子。菩薩摩诃薩的知足就是對于食、飲、衣、藥、行、住、坐、臥、睡、寤、語、默,怎樣都能滿足,叫做知足。
善男子。如何是菩薩摩诃薩自知?菩薩自知我有怎樣的信、怎樣的戒、怎樣的多聞、怎樣的舍、怎樣的慧、怎樣的去來、怎樣的正念、怎樣的善行、怎樣的問、怎樣的答,叫做自知。
如何是菩薩摩诃薩知衆?善男子。菩薩知道大衆是刹利衆、或是婆羅門衆、或居士衆、或沙門衆,在何種大衆中應如何行、來、坐、起,如何說法,如何問答,叫做知衆。
善男子。如何是菩薩摩诃薩知人中尊卑?善男子。人有二種:一者信,二者不信。菩薩要知道信的人是善,不信的人不是善。另外信有二種,一種經常拜訪僧衆,另一種不去拜訪。菩薩要知道去拜訪的是善,不去的不是善。拜訪僧衆的又有二種。一是禮拜,二是不禮拜。菩薩要知道禮拜的善,不禮拜的不是善。禮拜的又有二種。一是聽法的,二是不聽法的。菩薩要知道聽法的善,不聽法的不是善。聽法者又有二種,一種至心聽,另一種不至心。菩薩要知道至心聽者是善,不至心者不是善。至心聽法的人又有二種,一是思索法義,二是不思索法義。菩薩要知道思義的善,不思義者不是善。思義又有二種。一是按照所聞的法執行,二是不按法執行。按照所聞的法執行是善,不執行不是善。按照所聞的法執行的人又有二種。一是求聲聞乘,這樣並不能利益一切苦惱衆生。另一種回向無上大乘,能利益很多人,讓其能夠安樂。菩薩要知道能利很多人,讓其得到安樂者是最上最善的。善男子。如同諸寶中如意寶珠最妙,如諸味中甘露最上。這樣的菩薩在人天中是最勝最上,不可譬喻。善男子。這叫做菩薩摩诃薩住于大乘大涅槃經住七善法。菩薩安住此七善法後能具備梵行。
另外善男子。還有種梵行叫做慈悲喜舍。
迦葉菩薩對佛說:“世尊。如果多修慈心就能斷嗔恚,修悲心也能斷嗔恚啊。爲何而說四無量心呢?按照這樣推理應該有叁種。世尊。慈有叁種緣。一緣衆生,二緣于法,叁則無緣。悲喜舍心也是如此。如果是這樣只應有叁種,不應有四。所謂衆生緣,是緣于五陰。願意給與衆生歡樂(衆生主觀需求),叫做衆生緣。所謂法緣,緣于布施衆生所須之物(衆生客觀需求),叫做法緣。所謂無緣者,緣于如來,叫做無緣。慈多緣于貧窮的衆生。如來偉大導師已經永離貧窮,享受第一樂。若緣衆生則不會緣佛(佛無所需),緣法也是如此。所以緣于如來叫做無緣。
世尊。慈緣于一切衆生,如緣于父母妻子親屬,因此叫做衆生緣。法緣則不見父母妻子親屬,只見一切法皆從緣生,叫做法緣。無緣者。不住于法相和衆生相,叫做無緣。悲喜舍心也是如此。所以應是叁,不應有四。世尊。人有二種。一者見行(主要被邪見所惑),二者愛行(主要被愛欲所惑)。見行之人多修慈悲,愛行之人多修喜舍。所以應該是二,不應有四。世尊。無量就是沒有邊際。找不到邊際所以叫無量。那麼無量則應是一,而不是四。如果是四怎麼能說無量呢?
佛告訴迦葉。善男子。諸佛如來爲衆生宣說的佛法要點,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奧難以理解。有時爲衆生說一因緣。什麼是一因緣呢?就是所謂一切有爲之法。善男子。有時說二種:因、果。有時說叁種:煩惱、業、苦,有時說四種:無明、諸行、生、老死。有時說五種所謂受、愛、取、有、生。有時說六種:叁世因果。有時說七種:所謂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時說八種除了無明、行以及生、老死其余的八事(十二因緣)。有時說九種如城經中,除了無明、行、識其余九事。有時說十一如同爲薩遮尼犍子所說,除生之外其余十一。有時時完全說十二因緣,如王舍城爲迦葉等所說的十二無明乃至生老病死。善男子。如同一種因緣因爲衆生不同而有種種分別說法。無量心法也是一樣。
善男子。因此對于諸如來深奧秘密的行處不應懷疑。善男子。如來世尊有大方便力,可以將無常解說爲常,常說爲無常。說樂爲苦、說苦爲樂。把不淨說爲淨、淨說成不淨。我說成無我、無我說成我。對非衆生說爲衆生,對真實衆生說非衆生。非物說物、物說非物。非實說實、實說非實。非境說境、境說非境。非生說生、生說非生。乃至無明說明、明說無明。色說非色、非色說色。非道說道、道說非道。善男子。如來用無量的方便爲了調伏衆生,難道是虛妄的嗎?。
善男子。有的衆生貪于財貨。我化作轉輪王,在無量歲中滿足他一切所需,然後教化,令他安住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的衆生貪著五欲,我無量歲中用美妙的五欲滿足他,然後勸化,令他安住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的衆生榮豪自大,我在無量歲中爲他作仆使,供他差遣滿足他的心意,然後勸化令他安住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有的衆生性乖悷需要人呵谏。我在無量百千歲中教導呵責他,令其調伏,然後令他安住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善男子。如來這樣在無量歲用種種方便法,讓諸衆生安住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難道是虛妄的嗎?諸佛如來雖然處在衆惡中卻毫無染汙,猶如蓮花一樣。善男子。應該這樣理解四無量的道理。善男子。此無量心,體性有四。修行的人能…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