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P2

  ..續本文上一頁生大梵天處。善男子。此無量的伴侶有四,所以稱爲四無量。所謂修慈者能斷貪欲,修悲者能斷嗔恚,修喜心者能斷不樂,修舍心者能斷貪欲嗔恚衆生。善男子。因此得名爲四,不是一、二、叁。

  

  善男子。如你所說慈能斷嗔,悲也可以。應該說成叁。你今天不應該這樣反駁,爲什麼呢?善男子。恚有二種,一能奪命。二能鞭撻。修慈則能斷除奪人命的心。修悲能除鞭撻的心。善男子。這樣來說難道不是四嗎?另外嗔有二種。一嗔衆生,二嗔非衆生。修慈心能斷嗔衆生,修悲心者能斷嗔非衆生。另外嗔有二種。一有因緣。二無因緣。修慈心能斷有因緣,修悲心者斷無因緣。另外嗔有二種。一者久于過去中修習,二者現在才修習。修慈心者能斷過去,修悲心者斷于現在。另外嗔有二種。一嗔聖人,二嗔凡夫。修慈心者斷嗔聖人,修悲心者斷嗔凡夫。另外嗔有二種。一上,二中。修慈斷上,修悲斷中。善男子。因此則名爲四,怎麼能說應叁非四呢?所以迦葉。此無量心的伴侶相對分別爲四。

  

  另外以器劃分應名爲四器。如果有慈,則不會有悲喜舍心,因此應爲四,不能減少。善男子。用行來分別應有四。若行慈時則沒有悲喜舍。所以有四。善男子。因無量所以得名四。無量有四種——有無量心有緣非自在,有無量心自在非緣,有無量心亦緣亦自在,有無量心非緣非自在。

  什麼是無量有緣非自在?緣于無量無邊衆生,而不能得自在叁昧。雖得不定或得或失。什麼是無量自在非緣?如緣于父母兄弟姊妹,希望他們安樂,不是無量緣。什麼是無量亦緣亦自在。所謂諸佛菩薩。什麼是無量非緣非自在?聲聞緣覺不能廣緣無量衆生,也非自在。善男子。因此叫四無量。非聲聞緣覺所知,乃是諸佛如來的境界。善男子。這四事,聲聞緣覺雖稱作無量,實際上卻微不足道。諸佛菩薩才稱的上無量無邊。

  

  迦葉菩薩對佛說:“世尊。如是,如是,真正如聖尊教導的那樣。諸佛如來所有的境界,不是聲聞緣覺所知。世尊。有很多菩薩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得到慈悲心,是不是大慈大悲心呢?”

  

  佛說:“有。善男子。菩薩如果對于衆生有叁品分別。一者親近,二者憎惡,叁者中立。對于親近中又分上中下叁等,憎惡也一樣。此菩薩摩诃薩對于上等親近中給與增上樂,對于中下等親近也平等給與增上樂,對于上等憎惡中給與少分樂,對于中等憎惡給與中品樂,對于下等憎惡給與增上樂。菩薩這樣繼續修行。對于上等憎惡中給與中品樂,對于中下等憎惡給與增上樂。繼續修習,對于上中下平等給與上樂。如果對待上怨還能給與上樂,這時才叫做慈心成就。菩薩這時對于父母以及上等憎惡,都能平等對待,無有差別。善男子。這才叫做慈,還不是大慈。”

  

  世尊。爲何菩薩得到這樣的慈,仍然不是大慈呢?

  

  善男子。因爲難成,所以不叫大慈。爲什麼呢?過去無量劫中,總是聚集煩惱,未曾修善法。所以不能在一日中調伏其心。善男子。比如剜豆幹時用錐刺,始終紮不著。煩惱的堅硬也是一樣。雖然一日夜系心不散,仍難以調伏。又如家犬不怕人,而山林野鹿見人就逃走。嗔恚難去猶如看家狗。慈心易失猶如野鹿,所以此心難以調伏。所以不叫大慈。另外善男子。比如刻在石頭的文字能常期存在,刻水則不能久停。嗔如同畫石。諸善根本猶如畫水。所以此心難得調伏,如同大火聚,火光久住。電光之明卻不能得到暫停,嗔如火聚,慈如電明。所以此心難得調伏,因此不叫大慈。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住在初地才叫做大慈。爲什麼呢?善男子。最惡的人叫一闡提。初住菩薩修大慈時,對于一闡提心中毫無差別,因爲不見其過所以不會生嗔,所以能叫做大慈。善男子。爲諸衆生除去無利益的事叫做大慈,想要給與衆生無量利樂叫做大悲。讓諸衆生心生歡喜是大喜。無所擁護叫大舍。如果不見我、法相以及己身,見一切法平等無二,叫做大舍。自舍己樂,施與他人。叫做大舍。善男子。只有四無量能令菩薩增長具足六波羅蜜,其余則諸行不一定能。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先得世間四無量心,然後才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然後才逐漸能夠出世間。善男子。因世無量得出世無量,因此叫大無量。

  

  迦葉菩薩對佛說:“世尊。除去無利益以及給于利樂這些事其實並沒有什麼可做的。這樣思維就是虛觀,沒有實利。世尊。比如比丘觀不淨時。見所穿的衣都是皮的樣子,而實際不是皮。所吃的都是蟲的樣子而實際不是蟲。觀大豆、羹、看做大糞而其實不是糞。觀所吃的酪猶如髓腦而實際不是腦。觀骨碎末猶如面粉而實際不是面粉。四無量心也是如此。不能真實利益衆生令他們得樂,雖口說給與衆生樂而實際不能。這樣看來不是虛妄麼?世尊。如果不是虛妄,而是真的給與歡樂。爲何諸衆生不因諸佛菩薩的威德力全都享受快樂呢?如果真實不能得樂。那麼佛所說記得往昔獨自修行慈心,經此劫世七次成壞,不來此生。世界成時生在梵天。世界壞時生在光音天。如果生在梵天則力勢自在,無能摧伏。在千梵中爲最勝最上的大梵王。所有衆生都認爲我所生的是最上。叁十六返後作忉利天王釋提桓因。無量百千後作轉輪王,只修慈心才得到人天果報。如果不實怎麼相應?

  

  佛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真是勇猛,無所畏懼啊。”  就爲迦葉說偈:

  若于一衆生 不生嗔恚心

  而願與彼樂是名爲慈善

  一切衆生中 若起于悲心

  是名聖種性得福報無量

  設使五通仙 悉滿此大地

  有大自在天 奉施其所安

  象馬種種物所得福報果

  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

  

   “如果不對任何一個衆生生嗔恚心,而願意給他快樂就叫做慈善。對一切衆生如果生起悲心,就是聖種性,能得福報無量。假設五通仙人便滿大地,有大自在天供奉象馬種種寶物。那樣所得的福報,也不及修一慈心所得的十六分之一。”

  

  善男子。修慈絕非妄想而是完全真實的。如果是聲聞緣覺的慈叫做虛妄,可諸佛菩薩則是真實不虛的。怎麼能知道如此呢?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修行大涅槃者,觀土爲金,觀金爲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水作火相,火作水相。地作風相,風作地相,隨意而成絕非虛妄。觀衆生爲非衆生,觀非衆生爲衆生,也都隨意而成絕非虛妄。善男子。可以知道菩薩的四無量心是真實的思惟,不是不真實的。另外善男子。爲什麼叫真實思惟呢?因爲能斷除諸煩惱故。善男子。修慈者能斷貪欲,修悲心能斷嗔恚,修喜心能斷不樂,修舍心能斷貪恚及衆生相。因此叫做真實思惟。另外善男子。菩薩摩诃薩的四無量心能成爲一切諸善的根本。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如果見不到貧窮衆生也就沒有産生慈心的緣由。如果不生慈心則不能升起惠施之心。以施的因緣讓衆生得到安樂,即所謂的衣食住行。做這樣的布施時心中沒有系縛也不會貪著,必定回向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其心那時沒有執著,妄想永斷,不再畏懼名稱利養。不求人天所受快樂。不會傲慢、不望圖回報、不爲了欺騙他人。行布施也不爲了求富貴。凡是行布施時,心中看不見受者是持戒人破戒人,是福田非福田,是知識非知識。施時也不見是器非器。不選擇時間地點,也不計較貧瘠還是富足。不見因果,此是衆生,此非衆生,是福,非福。雖然不見施者、受者以及財物,甚至不見斷和果報。而恒常行施,沒有停止。善男子。菩薩如果見到持戒、破戒乃至果報就無法行布施了,如果不布施則不能具足檀波羅蜜,不具足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善男子。比如有人身中毒箭,此人的眷屬爲他減輕痛苦除去毒藥,就讓良醫爲他拔箭。此人說先不要拔箭。我要看看此毒箭從何方來,是誰所射,射箭的人是什麼階級。又想這箭是什麼木材所作?箭頭的鐵是怎麼煉製的?毛羽者是什麼鳥毛作作。所帶的毒是自然而有,還是人塗的蛇毒呢?這癡人還沒能把這些問題想明白就死了。善男子。菩薩也是如此,如果行布施時還要分別受布施者是持戒、破戒乃至果報,就沒辦法布施。如果不能布施則不能具足檀波羅蜜。不具足檀波羅蜜,則不能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在行布施時,對衆生的慈心平等,猶如對待親子。而且行施時對衆生起悲愍心,猶如父母探望生病的孩子。布施之時心中歡喜,猶如父母見到孩子病愈。布施之後心中不牽挂,猶如父母見到孩子長大能自立生活。此菩薩摩诃薩在慈心中布施時,常願。我今天所布施的根一切衆生共享。因此因緣令衆生得到大智慧的食糧。精進的回向給無上大乘,願衆生得到上好的智慧食糧,不求聲聞緣覺之食,願衆生得到法喜食不求愛食,願衆生都得到般若波羅蜜之食,並都能充足,而攝取無礙增上善根。願衆生悟解空相,得到無礙身猶如虛空。願諸衆生常作爲受者。憐愍一切爲衆作福田。善男子,菩薩摩诃薩修慈心時。凡所施食都應當堅定的發如是等願。

  另外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在慈心中布施飲品時,當願:我今天所布施的都與一切衆生共享。因此因緣令衆生到達大乘河,飲八味水。速登無上菩提之道,離開聲聞緣覺之路。渴求無上佛乘。斷出煩惱之渴,而渴望法的味道。離開生死之愛,而喜愛大乘大般涅槃。具足法身得到所有叁昧,入于甚深智慧大海。願衆生得甘露味,菩提出世。離欲寂靜這些味道。願衆生具足無量百千法味,具足法味後得見佛性。見佛性後降下法雨,降法雨後佛性遍布猶如虛空。再讓其余無量的衆生都得到一種法味,即大乘味,非諸聲聞辟支佛味。願衆生得一種甜味,不是六種差別之味。願衆生只求法味,不要障礙佛法所行之味。不求其余之味。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在慈心中布施飲品時,應當堅定的發如是等願。

  

  另外善男子。菩薩摩诃薩在慈心中布施車乘時。應願:我今天所施的全部與一切衆生共享,因此因緣讓所有衆…

《大般涅槃經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