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生大梵天处。善男子。此无量的伴侣有四,所以称为四无量。所谓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者能断嗔恚,修喜心者能断不乐,修舍心者能断贪欲嗔恚众生。善男子。因此得名为四,不是一、二、三。
善男子。如你所说慈能断嗔,悲也可以。应该说成三。你今天不应该这样反驳,为什么呢?善男子。恚有二种,一能夺命。二能鞭挞。修慈则能断除夺人命的心。修悲能除鞭挞的心。善男子。这样来说难道不是四吗?另外嗔有二种。一嗔众生,二嗔非众生。修慈心能断嗔众生,修悲心者能断嗔非众生。另外嗔有二种。一有因缘。二无因缘。修慈心能断有因缘,修悲心者断无因缘。另外嗔有二种。一者久于过去中修习,二者现在才修习。修慈心者能断过去,修悲心者断于现在。另外嗔有二种。一嗔圣人,二嗔凡夫。修慈心者断嗔圣人,修悲心者断嗔凡夫。另外嗔有二种。一上,二中。修慈断上,修悲断中。善男子。因此则名为四,怎么能说应三非四呢?所以迦叶。此无量心的伴侣相对分别为四。
另外以器划分应名为四器。如果有慈,则不会有悲喜舍心,因此应为四,不能减少。善男子。用行来分别应有四。若行慈时则没有悲喜舍。所以有四。善男子。因无量所以得名四。无量有四种——有无量心有缘非自在,有无量心自在非缘,有无量心亦缘亦自在,有无量心非缘非自在。
什么是无量有缘非自在?缘于无量无边众生,而不能得自在三昧。虽得不定或得或失。什么是无量自在非缘?如缘于父母兄弟姊妹,希望他们安乐,不是无量缘。什么是无量亦缘亦自在。所谓诸佛菩萨。什么是无量非缘非自在?声闻缘觉不能广缘无量众生,也非自在。善男子。因此叫四无量。非声闻缘觉所知,乃是诸佛如来的境界。善男子。这四事,声闻缘觉虽称作无量,实际上却微不足道。诸佛菩萨才称的上无量无边。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如是,如是,真正如圣尊教导的那样。诸佛如来所有的境界,不是声闻缘觉所知。世尊。有很多菩萨住于大乘大般涅槃得到慈悲心,是不是大慈大悲心呢?”
佛说:“有。善男子。菩萨如果对于众生有三品分别。一者亲近,二者憎恶,三者中立。对于亲近中又分上中下三等,憎恶也一样。此菩萨摩诃萨对于上等亲近中给与增上乐,对于中下等亲近也平等给与增上乐,对于上等憎恶中给与少分乐,对于中等憎恶给与中品乐,对于下等憎恶给与增上乐。菩萨这样继续修行。对于上等憎恶中给与中品乐,对于中下等憎恶给与增上乐。继续修习,对于上中下平等给与上乐。如果对待上怨还能给与上乐,这时才叫做慈心成就。菩萨这时对于父母以及上等憎恶,都能平等对待,无有差别。善男子。这才叫做慈,还不是大慈。”
世尊。为何菩萨得到这样的慈,仍然不是大慈呢?
善男子。因为难成,所以不叫大慈。为什么呢?过去无量劫中,总是聚集烦恼,未曾修善法。所以不能在一日中调伏其心。善男子。比如剜豆干时用锥刺,始终扎不着。烦恼的坚硬也是一样。虽然一日夜系心不散,仍难以调伏。又如家犬不怕人,而山林野鹿见人就逃走。嗔恚难去犹如看家狗。慈心易失犹如野鹿,所以此心难以调伏。所以不叫大慈。另外善男子。比如刻在石头的文字能常期存在,刻水则不能久停。嗔如同画石。诸善根本犹如画水。所以此心难得调伏,如同大火聚,火光久住。电光之明却不能得到暂停,嗔如火聚,慈如电明。所以此心难得调伏,因此不叫大慈。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在初地才叫做大慈。为什么呢?善男子。最恶的人叫一阐提。初住菩萨修大慈时,对于一阐提心中毫无差别,因为不见其过所以不会生嗔,所以能叫做大慈。善男子。为诸众生除去无利益的事叫做大慈,想要给与众生无量利乐叫做大悲。让诸众生心生欢喜是大喜。无所拥护叫大舍。如果不见我、法相以及己身,见一切法平等无二,叫做大舍。自舍己乐,施与他人。叫做大舍。善男子。只有四无量能令菩萨增长具足六波罗蜜,其余则诸行不一定能。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先得世间四无量心,然后才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然后才逐渐能够出世间。善男子。因世无量得出世无量,因此叫大无量。
迦叶菩萨对佛说:“世尊。除去无利益以及给于利乐这些事其实并没有什么可做的。这样思维就是虚观,没有实利。世尊。比如比丘观不净时。见所穿的衣都是皮的样子,而实际不是皮。所吃的都是虫的样子而实际不是虫。观大豆、羹、看做大粪而其实不是粪。观所吃的酪犹如髓脑而实际不是脑。观骨碎末犹如面粉而实际不是面粉。四无量心也是如此。不能真实利益众生令他们得乐,虽口说给与众生乐而实际不能。这样看来不是虚妄么?世尊。如果不是虚妄,而是真的给与欢乐。为何诸众生不因诸佛菩萨的威德力全都享受快乐呢?如果真实不能得乐。那么佛所说记得往昔独自修行慈心,经此劫世七次成坏,不来此生。世界成时生在梵天。世界坏时生在光音天。如果生在梵天则力势自在,无能摧伏。在千梵中为最胜最上的大梵王。所有众生都认为我所生的是最上。三十六返后作忉利天王释提桓因。无量百千后作转轮王,只修慈心才得到人天果报。如果不实怎么相应?
佛说:“善哉善哉。善男子。你真是勇猛,无所畏惧啊。” 就为迦叶说偈:
若于一众生 不生嗔恚心
而愿与彼乐是名为慈善
一切众生中 若起于悲心
是名圣种性得福报无量
设使五通仙 悉满此大地
有大自在天 奉施其所安
象马种种物所得福报果
不及修一慈十六分中一
“如果不对任何一个众生生嗔恚心,而愿意给他快乐就叫做慈善。对一切众生如果生起悲心,就是圣种性,能得福报无量。假设五通仙人便满大地,有大自在天供奉象马种种宝物。那样所得的福报,也不及修一慈心所得的十六分之一。”
善男子。修慈绝非妄想而是完全真实的。如果是声闻缘觉的慈叫做虚妄,可诸佛菩萨则是真实不虚的。怎么能知道如此呢?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行大涅槃者,观土为金,观金为土。地作水相,水作地相。水作火相,火作水相。地作风相,风作地相,随意而成绝非虚妄。观众生为非众生,观非众生为众生,也都随意而成绝非虚妄。善男子。可以知道菩萨的四无量心是真实的思惟,不是不真实的。另外善男子。为什么叫真实思惟呢?因为能断除诸烦恼故。善男子。修慈者能断贪欲,修悲心能断嗔恚,修喜心能断不乐,修舍心能断贪恚及众生相。因此叫做真实思惟。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的四无量心能成为一切诸善的根本。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如果见不到贫穷众生也就没有产生慈心的缘由。如果不生慈心则不能升起惠施之心。以施的因缘让众生得到安乐,即所谓的衣食住行。做这样的布施时心中没有系缚也不会贪着,必定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其心那时没有执着,妄想永断,不再畏惧名称利养。不求人天所受快乐。不会傲慢、不望图回报、不为了欺骗他人。行布施也不为了求富贵。凡是行布施时,心中看不见受者是持戒人破戒人,是福田非福田,是知识非知识。施时也不见是器非器。不选择时间地点,也不计较贫瘠还是富足。不见因果,此是众生,此非众生,是福,非福。虽然不见施者、受者以及财物,甚至不见断和果报。而恒常行施,没有停止。善男子。菩萨如果见到持戒、破戒乃至果报就无法行布施了,如果不布施则不能具足檀波罗蜜,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比如有人身中毒箭,此人的眷属为他减轻痛苦除去毒药,就让良医为他拔箭。此人说先不要拔箭。我要看看此毒箭从何方来,是谁所射,射箭的人是什么阶级。又想这箭是什么木材所作?箭头的铁是怎么炼制的?毛羽者是什么鸟毛作作。所带的毒是自然而有,还是人涂的蛇毒呢?这痴人还没能把这些问题想明白就死了。善男子。菩萨也是如此,如果行布施时还要分别受布施者是持戒、破戒乃至果报,就没办法布施。如果不能布施则不能具足檀波罗蜜。不具足檀波罗蜜,则不能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行布施时,对众生的慈心平等,犹如对待亲子。而且行施时对众生起悲愍心,犹如父母探望生病的孩子。布施之时心中欢喜,犹如父母见到孩子病愈。布施之后心中不牵挂,犹如父母见到孩子长大能自立生活。此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时,常愿。我今天所布施的根一切众生共享。因此因缘令众生得到大智慧的食粮。精进的回向给无上大乘,愿众生得到上好的智慧食粮,不求声闻缘觉之食,愿众生得到法喜食不求爱食,愿众生都得到般若波罗蜜之食,并都能充足,而摄取无碍增上善根。愿众生悟解空相,得到无碍身犹如虚空。愿诸众生常作为受者。怜愍一切为众作福田。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慈心时。凡所施食都应当坚定的发如是等愿。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饮品时,当愿:我今天所布施的都与一切众生共享。因此因缘令众生到达大乘河,饮八味水。速登无上菩提之道,离开声闻缘觉之路。渴求无上佛乘。断出烦恼之渴,而渴望法的味道。离开生死之爱,而喜爱大乘大般涅槃。具足法身得到所有三昧,入于甚深智慧大海。愿众生得甘露味,菩提出世。离欲寂静这些味道。愿众生具足无量百千法味,具足法味后得见佛性。见佛性后降下法雨,降法雨后佛性遍布犹如虚空。再让其余无量的众生都得到一种法味,即大乘味,非诸声闻辟支佛味。愿众生得一种甜味,不是六种差别之味。愿众生只求法味,不要障碍佛法所行之味。不求其余之味。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饮品时,应当坚定的发如是等愿。
另外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在慈心中布施车乘时。应愿:我今天所施的全部与一切众生共享,因此因缘让所有众…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