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像您说的,每天的想法都会变的,我前段时间想了想,应该会留下来。但过段时间,一有境界出现,就会退了,会变的。
宽见法师:它没有稳固,没有得定解。因为你这种智慧、这种人生观,它是听来的,不是你自己实践当中证到的。
※※:有一种感觉,好像自己还没走到这一步,像您说的闻思修,需要去印证,现在还没有达到一种完全的印证。
宽见法师:不是需要印证,而是,你吃饭后,就得到了饱的感觉。它不是印证,而是自然产生的,不需要别人来印证。你饱了,就是吃饭后,把它消化了,自然会饱。你饱了之后,自然会相信:噢,这个饭,原来很有好处的。如同你口渴,喝过水,就会不渴,这是自然产生的。
※※:这两天我也用吃饭来做比喻,感觉好多东西,它会饿、会饱。吃了,有时它饱了吧,就不想了;但等饿的时候,这种声音又会出来。每天都反复,后来想想,这可能也是属于正常的现象。在学习过程中,就是这样反反复复,只要你坚持吃,就始终能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
宽见法师:但是有一点,就是需要正思维。不想的话,解决不了问题,但想要会想,你不能用过去的想法去想。比如说,如果你学习《解脱庄严宝》,你用《解脱庄严宝》的方法;如果你学习宏贞法师的《慈心观》,就用《慈心观》的方法;如果你学习某一部经典,比如我喜欢读诵某部经典,比如读《普贤行愿品》,你就从这部经典入手,在这个经典当中,去跟佛菩萨的思维、智慧相沟通,也可以。就是你每天必须要有所定课,你自己要有所追求,而不是说:噢,行,寺院每天肯定会安排我一些事情。当然,你要完成寺院的事情也很重要,但又不能止于此。
什么是不能止于此?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不能为了做而做,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去觉悟!为什么要这么做,怎么做。就像那天有个大学生,讲的行堂,你看他在行堂过程中,在觉悟,不是为了行堂而行堂,你会发觉这个行堂具足了六度。你要观察别人需要什么,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然后你给他行堂,就会有所选择,你会去看懂他的眼神。不能为了做事而做事,在做事的过程当中要去觉悟。如果这样,那你的智慧则长得快了。包括做功课,早晚上殿也一样,你会做,在早晚上殿时就可以觉悟,这也是一种方法。当然这个方法也因人而异,这跟悟性有一定的关系。
第二个,比如说我每天拜佛,这算是一种定课,或者我每天要诵经,或者每天我要听录音,或者每天我要打坐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或者念佛也好,观呼吸也好。你要从这两个方面去进行,这样才会对你有帮助。否则的话,刚开始你也会觉得很充实,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好了,但这个干的过程当中,如果你不懂得去觉悟、去思维的话,久而久之,就疲乏了。不就行堂吗?刚开始行堂,还觉得很新鲜,行过一段时间后发觉,不过如此,没什么新鲜。其实行堂大有学问。
你看周利磐陀伽,扫地都能扫成罗汉,因为扫地他就在觉悟!扫地扫地扫心地,扫去心中的灰尘,每扫一下,心中的灰尘都会减少。同时,每天你都要有个定课。比如说,我要忏悔,每天反省自己,过去做过哪些错事。还要发大愿,诸佛菩萨过去都发了大愿,祖师大德都发了大愿,最后有了这么大的成就。我们呢?祖师是人,那我也是人,对不对?我们要效仿先贤!你这样每天道业就会成长,不能得过且过,过一天算一天。你若真能在这里待个一年两年,那你心就能定下来,你要待不了,不要说一年两年,一两个月都不一定待得了。其实不用一年两年,几个月就见“真章”了!
※※:其实要说待应该也能待,您说的这种定课,我能待到现在,感觉越来越好,基本上是按您说的在做,每天都有定课。这段时间是看书,一行禅师的书。
宽见法师:我曾经给你们讲过《竹窗随笔》等一些高僧大德写的东西,有没有看?
※※:您说的这我还没看过。我以前一直在看这个,有的细的看过四五遍的,《安士全书》看得比较多,因果方面的书看得多些,儒家的东西看得多些。
宽见法师:对。每天有个学习的过程。每天都自习吗?
※※:有的。以前那两个月,是《沙弥十戒律》,每天都要诵戒。修因法师走的时候,我问过他:法师走后,该怎么学这个?他说每天都要诵。那段时间在这方面,可能相对比较精进吧。最近这段时间就调整了一下,可能速度缓慢点,但是就因为发现些问题,然后缓下来。一行禅师的书,他的一些方法,我以前没怎么接触过,但感觉也挺实用的。他就是叫你安住于当下,不想过去,不想将来。而且,就是正念。比如说正念地刷碗、正念地作息、正念地做晚课、做所有的事情。目前感觉还挺好吧,它比较容易,但是能够深入的话,可能就不容易了。这个点比较好切入,而且时间多少都行,很琐碎的时间也可以做到。所以,我整体感觉,我能够待下来,就因为我的正念很强。遇到很多事情,虽然对我有影响,但这影响现在没有深入到我的内心,但是也不能说这个事情对我没有影响。
我最近也有个疑问,以前没有面对过。尤其是关于学佛的,所谓的这个“心”吧。学佛之后,感到自己越来越能面对一些事情、烦恼,也都能扛。这段时间,就感觉这颗心,的确是有点太硬了。上次好像跟您聊过这个,觉得这颗心,应该要软下来才对,不能太硬了,应该慈悲些。比如说儿女情长的东西,对父母的那种感恩……我正念提起来的时候,感觉……应该是……觉得这么做的话,好像有点在绕一个圈子。但是一想到这个心的问题的时候,就觉得……现在的问题好像是出在在世间,在父母身边的一些东西。感觉像出来以后,好多东西还是在绕开了,无法去面对。但是为什么说又不害怕了呢,因为我觉得我这个正念在我身上起作用了。而且不容易失去!虽然别人对我有时是有一些影响,但是特别特别不容易失去!我不知道出了这个寺院的门会怎么样,但在这的时候,感觉是很特别强大的,无论这个东西给我多好的印像,就好像有这么一个东西护持着我似的!这是我以前没有体会过的那种感觉!
宽见法师:这是寺院的加持力,因为有护法神啊!
※※:是啊,可能就这么理解吧,因为我不太能用这种东西去解释这个,因为看不见啊,但的确是好多了,还能面对。但是如果遇到事情的时候,的的确确还得去解决啊。因为像太太啊,父母啊,感觉也是,连世俗的感恩心都没有,拿着这颗心去学佛,学的是什么佛啊,拿这个东西去念佛,念出来的东西,估计也不会相应的。就如同以前我读过的一篇文章《冷酷的心》,有点那个样子,很强大,很硬,没有敌人。但是这个东西,跟那个佛心,好像是不相应的。上次您也说了,这两个都是极端,不应该落入这两个点。但有的时候感觉,我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也没有是为自己想,好像也还是在寻求佛法,在求道的心当中。但是在做的时候,就有点天马行空了。
宽见法师:对,你发现把自己绕进去了,在绕圈子。
※※:有一点。甚至有的时候觉得这个也没什么可怕的,随缘了事吧,什么事情发生了,我就随着事情去做,反正我有正念。
宽见法师:那也不是!你这么讲,其实也不过是敷衍了事,那是因为你无法面对它!
※※:我感觉的确是在面对,以前遇到这种事情,我以前有恐惧感,就是不敢面对它,甚至很长很长一段时间,去避免这个事。
宽见法师:你说,唉呀,随缘,到时候依着情况再处理吧,这其实就是不敢面对!因为具体的事情,必须要有个具体的选择啊。你说随缘,到时候可能就知道了。我再跟你谈一下啊。你觉得你过去“冷”,现在是不是又想软一点啊,也不能太冷了,是吧?太冷的话也不像个学佛人,但是这样讲,要软一点,又感觉像有点走回头路,又有点陷入到情执里。你说不要陷入到情执吧,它好像又太冷,这人又没有一点慈悲心,没有人情味,是不是啊?所以你就陷到这里头,你又陷入一种怪圈,把自己陷进去了。我跟你讲啊,两者都不是!就像你在这么想的时候,比如说,我应该是采取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啊,或者说我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啊,或者我希望自己软一点啊,或者说我希望自己硬一点啊,其实这已经离开了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什么?看着它,不要试图改变它,不要试图操纵它!你只是如实地觉知它而已!见到这句话了没有?
学员:一直在思维这句话,这句话我就没太懂。就如同我就不动,那随着它发展不就得了吗?
宽见法师:不是的,觉知它!你随着它发展,这个意思还是想控制它,你把它当真了!你只觉知它,你是一个局外者。你去觉知这颗心,你是自己这颗心的局外者。冷也好,暖也好,冷一点也好啊,或者应当柔软一点也好,其实你都把自己陷进去了!你成了当局者,你不是局外者!当局者永远看不清楚。打个比方,电视里两个人悲欢离合的故事,你看了以后,电视里面的主人翁悲惨,你也替他悲惨;看见这个主人翁突然遇见了很欢喜的事情,你也心里面欢喜,跟着高兴。那你说,到底是悲伤好呢,还是笑好呢?你是希望自己悲伤一点好呢,还是希望自己笑一点好呢?
※※:笑一点。
宽见法师:都不是!悲一点和笑一点,你都是当局者,你陷进去了!你是局外者。你只是觉知它而已,你既不是要对它冷一点,也不是要对它热一点,对它冷和热,都是当局者的态度。正念是什么?如果用这种比喻,来比喻这种局外,你只是觉知它的存在,就像我们觉知自己的呼吸一样。就像,唉呀,我的呼吸太短了,怎么能让它长一点呢?我呼吸太急促了,怎么样让它缓慢一些?或者,我想呼吸呼到多少次……你呼吸的时候,会有这些想法吗?
※※:我尝试着去做过,但是如同想把自己……
宽见法师:尝试着去做,其实这就已经决定了你是当局者。你需要慢慢去体会它,你知道吗?这世界上有无数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个世界上每天都…
《判断自己——与2011短期出家学员的对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