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判断自己——与2011短期出家学员的对话

  判断自己——与2011短期出家学员的对话

  背景:三个月短期出家即将结束,师父与学员座谈。

  宽见法师:现有什么问题,包括所有的顾虑,都可以提出来。

  ※※ :后面这段时间,感觉还是挺适应这种出家生活的。

  宽见法师:不要总是用感觉来做判断,我们一定要用自己真实的定解和智慧来判断。因为感觉是会变化的,光靠感觉是不够的。当然你也可以谈谈你的感觉,没有问题,可以谈谈。

  ※※ :就像您说的,这种东西会变化,是因为这种事情还是想得比较少吧?

  宽见法师:短期出家结束之后,有的就还俗了,有的想要长期出家,是不是啊?

  ※※ :嗯。有些困惑,也不算是特别大的困惑。我朋友前两天过来着,要找我聊一聊。跟她一说,我想留下来一段时间,也许话没说好吧,她有点反感,急了,然后她就有点受不了。这对我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宽见法师:她的这种情绪的波动对你也产生了影响?

  ※※ :有一点。我始终觉得外面的影响对我是有,总觉得这种影响还是来自自己最大,应该不是别人的。

  宽见法师:是啊,如果我们自己内心当中本身就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当然外界的影响可能会触动它。

  ※※ :我现在有一点……如果要想起来的话,还是有些东西放不下,对于这种感情上的东西。

  宽见法师:没有太放得下?

  ※※ :是的,因为以前没有去深刻地观察自己,观照自己的这些东西,总觉得有些问题,应该是在以后的学佛过程中会慢慢地变好。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我可以应付很多事情,什么烦恼也打不垮我,其实这种东西是让自己的心变得特别硬,变硬的那种,是那种即使面对,但很多东西是绕开的,问题还在那里。只是这种境界或者事没有发生,要是发生的话,自己还是无法解决。

  尤其是从上次宏贞法师讲的《慈心观》,包括后来看过的一些关于“观心”的内容,还没有太往里深入去琢磨这个事情。如果琢磨的话,应该能找到一些根源,而不是在表面。但的确是有棱角,觉得这颗心始终没打开。但跟原来有区别,以前我对很多东西尤其是未知的东西,有一种恐惧感。再就是对一些解决不了的事情,我会产生一种厌烦感。学佛以后,我就按照佛法把这些东西归到出离心或者什么里面了。后来发现好像不太合适、不太对。现在感觉心里比以前开阔许多,那种害怕的东西少了,最起码,现在敢去面对自己内心以前的一些东西,不像以前那么害怕了。虽然没有完全把它解开,但比原来好很多。而且不像以前会纠结在出家不出家,或者怎么样的行动上。现在觉得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担心少了很多。

  但是同样,这里面也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不知道真要去面对时,自己能把握得怎么样,或者说会不会慢慢又不知不觉地走偏了等等。

  您说过,有颗求道的心是好的,现在觉得自己的确是有这方面的向往。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我这个性子太过于急躁吧,还是希望能够清清楚楚、踏踏实实地往前走。有些东西如果没有马上去做,自己就会有多余的想法。所以就受影响,后来这段时间就不想了,就像您所说的,把自己的想法放下!

  宽见法师:有所得啊,你有求,有求皆苦。有所得就得不到。有求就得不到。有求,你人就不能冷静、不能踏实,就不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打个比方讲,拔苗助长,你不能把今天的这棵苗照看好,总想着秋后的果实,那只会害了这棵苗。无论怎么担心这个秋后的果实,对它也没有任何益处。你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踏踏实实地把今天的事情做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照看好眼前的这一棵秧苗。

  ※※ :自己以前是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活在回忆当中,还有段时间是活在憧憬当中。这段时间感觉好像不想以前的事情,好像也没有对以后的打算。但我不知道这种想法对不对。好像按照我以前的习惯来讲,有点变得呆了。按您说的,把现在做好,每天都做好周围的事情。好像有点不适应。

  宽见法师:这是一个基础。我们不想、想很多、妄想,都是错误的。如,过去假如怎样怎样就好了,未来假如怎样怎样就好了,如果将来我能得到这个就好了,我要能开悟就好了……这些纯属妄想。这些妄想,全部去掉!但是不是应该什么都不想呢?现在叫我干嘛,我们就好好干嘛,未来、过去完全没有概念了,其实也不是。

  佛法不是让你不要想,不是让你没有意念,是让你保持正念、正思维。什么叫正思维?叫如理作意,要有正思维。乱想,不是正思维,什么叫乱想?乱想就是你过去的那些种种的世俗思维方式、经验、认识方法,这大都属于乱想。你一定要有正思维!佛法是要让我们觉悟的,让你闻思修啊,怎能不想呢?但要会想,要正思维,如理作意。

  比如,当境界发生了,有人在毁谤我们,应思维:“噢,在消我们过去的业。”对不对?八正道啊,三十七道品,宏贞法师可能也讲了吧,这都属于如理作意,然后要法随法行,按照这个作意,正念去正行。要停止乱想,开始正想!停止乱思维,开始正确的思维!但正思维的方法怎么才能得到?你先得闻!你不能没有来由地去思维,你要有所依凭地去思维。根据我们所学到的佛法去思维,根据祖师大德、佛菩萨的思维去思维,而不能乱思维。

  当然这是个过程,因为你们现在短期出家已经三个月了,有一定的体验,这些体验也很难得,但是还没有巩固。就像你讲的,一个境界现前,它会扰乱我。比如说,我本来觉得我可能可以了,但一个境界现前,又勾起了我这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又纠结起来。你的心还不定,因为你还没有得到定解。比如出家这件事,出家有这么多的功德,这是定解。你若有定解了,那也不会产生其他的想法。比如说,我们讲信佛,有些人觉得佛法很好,可是当有人说,佛法不是迷信吗?只有那些穷人、那些没文化的人才会去信佛,多落后啊。你一听之后,就好像觉得自己有些不好意思了。这说明什么?你没有得定解。你得到定解了,就不会人云亦云。

  因果也是如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规律。我们如果产生定解了,就不会被别人干扰。说:某某人,你看,他学佛以后,现在疯了,也不怎么样啊;你看某某,他也没学佛,人不也挺好嘛,人也很善良,还都很讨人喜欢的。你一听:呀,也是啊。你看,因为你没有得定解,所以你就会被干扰。因为你现在的体验没有能巩固。

  打个比方来讲,虽然我烦恼还没解决,但是当一个境界现前,遇见一些舆论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噢,不是佛法不好,而是因为我们没学好,对不对?但是我们对佛所讲的深信不疑,现在还需要这么一个过程。刚开始我们看待佛法,都是用一种很浪漫的心情去看的:哇,解脱啊,或什么的,但到底解脱是什么,并不知道。我想要解脱,或者我想要开悟,我想要智慧,我想要放下,我想要清净,但什么是放下,什么是清净,什么是解脱,你并不了解,这其实只是贪求这种结果而已,它是什么,你并不知道。

  所以,还得沉下心来啊。一个是老老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把基础打好,培福;再一个方面,多闻熏习,如理作意。把我们自己这种固有的、长期以来所形成的错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修正过来,可以说要改造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你看,我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就像你们来这儿之后,其实也在不断地改变,但是还没有稳固。你可能听到别人讲一句话,你的人生观就又有点瓦解了。

  而且很多情况下,它是根据自己的一种喜好,比如,我觉得感觉不错,我就觉得我好像还能安得下心来;如果哪天我要感觉不行、不好,或是怎样,那么可能就又待不住了。只是靠感觉在行事,而不是靠自己产生的定解。比方,我们有时会头痛发烧,一发烧之后,我们就想:唉呀,还不如死了算。其实就是因为你还没产生定解:做人还有很多意义啊,还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我们只要相信医生,好好去配合治疗就会好。但是当我们一发烧的时候,就凭着这个感觉:唉呀,这个世界,简直太痛苦了,是不是啊?

  你不能只靠感觉来行事,要有一定的理性。当然这个都是可以改造的,但是你得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感觉其实是经常在变化的,你要靠自己多闻、熏习产生的定解,把自己的这种认识模式、人生观,先牢固了再慢慢地上道。就像你们现在,已经通过寺院的生活,产生了一种人生观,这种人生观是过去没有的,包括听法师们讲课。但这种人生观还不坚固,因为我们一向不用这种人生观来指导人生,我们习惯的是用另外一种人生观来指导人生。

  每个人的人生观不一样,但到这里得到了一种新的人生观,但这种人生观还不坚固。所以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听了法师讲,当时觉得很有道理,可是遇到事情就自然地又回到了原来的思维模式上去选择处理问题。或者一旦遇到有人来给我们“吹吹风”的时候,我们所学到的这种思维模式又开始瓦解和削弱了,所以,这个阶段你要巩固住。

  其实你在寺院培福,包括去闻思,能帮助你把它巩固住。一旦能巩固住,产生定解,你就不容易退了。但要达到这一点呢,你得有些法喜。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得到法喜:噢,的确如此!这种法喜一旦产生,你就不容易退转了。所以你自己要把自己的生活和经典结合起来,你要融入到所学习的佛法中,在这个过程里要享受到法喜。否则的话,我们一看,这周围的环境,马上就会动摇。但这种法喜却不是求来的,打个比方,就像我们锻炼身体一样,如果懒惯了,一让我们锻炼身体,哎呀,觉得很难受。当你锻炼身体尝到了甜头,每天一锻炼,神清气爽,充满力量,你就不用别人催了,你自然就能坚持下去,我们现在也是如此。

  比如,这次短期出家结束后,“到底走还是不走呢?”我觉得也挺适应(寺院生活),但还有些没有确定,“那么看看将来的感觉吧”,跟着感觉走,是不是有这样的想法啊?

  ※※ …

《判断自己——与2011短期出家学员的对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