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自己——與2011短期出家學員的對話
背景:叁個月短期出家即將結束,師父與學員座談。
寬見法師:現有什麼問題,包括所有的顧慮,都可以提出來。
※※ :後面這段時間,感覺還是挺適應這種出家生活的。
寬見法師:不要總是用感覺來做判斷,我們一定要用自己真實的定解和智慧來判斷。因爲感覺是會變化的,光靠感覺是不夠的。當然你也可以談談你的感覺,沒有問題,可以談談。
※※ :就像您說的,這種東西會變化,是因爲這種事情還是想得比較少吧?
寬見法師:短期出家結束之後,有的就還俗了,有的想要長期出家,是不是啊?
※※ :嗯。有些困惑,也不算是特別大的困惑。我朋友前兩天過來著,要找我聊一聊。跟她一說,我想留下來一段時間,也許話沒說好吧,她有點反感,急了,然後她就有點受不了。這對我産生了一定的影響。
寬見法師:她的這種情緒的波動對你也産生了影響?
※※ :有一點。我始終覺得外面的影響對我是有,總覺得這種影響還是來自自己最大,應該不是別人的。
寬見法師:是啊,如果我們自己內心當中本身就有一些不確定因素,當然外界的影響可能會觸動它。
※※ :我現在有一點……如果要想起來的話,還是有些東西放不下,對于這種感情上的東西。
寬見法師:沒有太放得下?
※※ :是的,因爲以前沒有去深刻地觀察自己,觀照自己的這些東西,總覺得有些問題,應該是在以後的學佛過程中會慢慢地變好。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我可以應付很多事情,什麼煩惱也打不垮我,其實這種東西是讓自己的心變得特別硬,變硬的那種,是那種即使面對,但很多東西是繞開的,問題還在那裏。只是這種境界或者事沒有發生,要是發生的話,自己還是無法解決。
尤其是從上次宏貞法師講的《慈心觀》,包括後來看過的一些關于“觀心”的內容,還沒有太往裏深入去琢磨這個事情。如果琢磨的話,應該能找到一些根源,而不是在表面。但的確是有棱角,覺得這顆心始終沒打開。但跟原來有區別,以前我對很多東西尤其是未知的東西,有一種恐懼感。再就是對一些解決不了的事情,我會産生一種厭煩感。學佛以後,我就按照佛法把這些東西歸到出離心或者什麼裏面了。後來發現好像不太合適、不太對。現在感覺心裏比以前開闊許多,那種害怕的東西少了,最起碼,現在敢去面對自己內心以前的一些東西,不像以前那麼害怕了。雖然沒有完全把它解開,但比原來好很多。而且不像以前會糾結在出家不出家,或者怎麼樣的行動上。現在覺得無論是出家還是在家,擔心少了很多。
但是同樣,這裏面也還有很多未知的東西。不知道真要去面對時,自己能把握得怎麼樣,或者說會不會慢慢又不知不覺地走偏了等等。
您說過,有顆求道的心是好的,現在覺得自己的確是有這方面的向往。但在這個過程中,可能我這個性子太過于急躁吧,還是希望能夠清清楚楚、踏踏實實地往前走。有些東西如果沒有馬上去做,自己就會有多余的想法。所以就受影響,後來這段時間就不想了,就像您所說的,把自己的想法放下!
寬見法師:有所得啊,你有求,有求皆苦。有所得就得不到。有求就得不到。有求,你人就不能冷靜、不能踏實,就不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打個比方講,拔苗助長,你不能把今天的這棵苗照看好,總想著秋後的果實,那只會害了這棵苗。無論怎麼擔心這個秋後的果實,對它也沒有任何益處。你現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踏踏實實地把今天的事情做好,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照看好眼前的這一棵秧苗。
※※ :自己以前是有一段時間,特別喜歡活在回憶當中,還有段時間是活在憧憬當中。這段時間感覺好像不想以前的事情,好像也沒有對以後的打算。但我不知道這種想法對不對。好像按照我以前的習慣來講,有點變得呆了。按您說的,把現在做好,每天都做好周圍的事情。好像有點不適應。
寬見法師:這是一個基礎。我們不想、想很多、妄想,都是錯誤的。如,過去假如怎樣怎樣就好了,未來假如怎樣怎樣就好了,如果將來我能得到這個就好了,我要能開悟就好了……這些純屬妄想。這些妄想,全部去掉!但是不是應該什麼都不想呢?現在叫我幹嘛,我們就好好幹嘛,未來、過去完全沒有概念了,其實也不是。
佛法不是讓你不要想,不是讓你沒有意念,是讓你保持正念、正思維。什麼叫正思維?叫如理作意,要有正思維。亂想,不是正思維,什麼叫亂想?亂想就是你過去的那些種種的世俗思維方式、經驗、認識方法,這大都屬于亂想。你一定要有正思維!佛法是要讓我們覺悟的,讓你聞思修啊,怎能不想呢?但要會想,要正思維,如理作意。
比如,當境界發生了,有人在毀謗我們,應思維:“噢,在消我們過去的業。”對不對?八正道啊,叁十七道品,宏貞法師可能也講了吧,這都屬于如理作意,然後要法隨法行,按照這個作意,正念去正行。要停止亂想,開始正想!停止亂思維,開始正確的思維!但正思維的方法怎麼才能得到?你先得聞!你不能沒有來由地去思維,你要有所依憑地去思維。根據我們所學到的佛法去思維,根據祖師大德、佛菩薩的思維去思維,而不能亂思維。
當然這是個過程,因爲你們現在短期出家已經叁個月了,有一定的體驗,這些體驗也很難得,但是還沒有鞏固。就像你講的,一個境界現前,它會擾亂我。比如說,我本來覺得我可能可以了,但一個境界現前,又勾起了我這個沒有解決的問題,我又糾結起來。你的心還不定,因爲你還沒有得到定解。比如出家這件事,出家有這麼多的功德,這是定解。你若有定解了,那也不會産生其他的想法。比如說,我們講信佛,有些人覺得佛法很好,可是當有人說,佛法不是迷信嗎?只有那些窮人、那些沒文化的人才會去信佛,多落後啊。你一聽之後,就好像覺得自己有些不好意思了。這說明什麼?你沒有得定解。你得到定解了,就不會人雲亦雲。
因果也是如此。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規律。我們如果産生定解了,就不會被別人幹擾。說:某某人,你看,他學佛以後,現在瘋了,也不怎麼樣啊;你看某某,他也沒學佛,人不也挺好嘛,人也很善良,還都很討人喜歡的。你一聽:呀,也是啊。你看,因爲你沒有得定解,所以你就會被幹擾。因爲你現在的體驗沒有能鞏固。
打個比方來講,雖然我煩惱還沒解決,但是當一個境界現前,遇見一些輿論的時候,我們就會知道:噢,不是佛法不好,而是因爲我們沒學好,對不對?但是我們對佛所講的深信不疑,現在還需要這麼一個過程。剛開始我們看待佛法,都是用一種很浪漫的心情去看的:哇,解脫啊,或什麼的,但到底解脫是什麼,並不知道。我想要解脫,或者我想要開悟,我想要智慧,我想要放下,我想要清淨,但什麼是放下,什麼是清淨,什麼是解脫,你並不了解,這其實只是貪求這種結果而已,它是什麼,你並不知道。
所以,還得沈下心來啊。一個是老老實實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把基礎打好,培福;再一個方面,多聞熏習,如理作意。把我們自己這種固有的、長期以來所形成的錯誤思維方式和行爲習慣修正過來,可以說要改造我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你看,我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就像你們來這兒之後,其實也在不斷地改變,但是還沒有穩固。你可能聽到別人講一句話,你的人生觀就又有點瓦解了。
而且很多情況下,它是根據自己的一種喜好,比如,我覺得感覺不錯,我就覺得我好像還能安得下心來;如果哪天我要感覺不行、不好,或是怎樣,那麼可能就又待不住了。只是靠感覺在行事,而不是靠自己産生的定解。比方,我們有時會頭痛發燒,一發燒之後,我們就想:唉呀,還不如死了算。其實就是因爲你還沒産生定解:做人還有很多意義啊,還有很多事情需要我去做,我們只要相信醫生,好好去配合治療就會好。但是當我們一發燒的時候,就憑著這個感覺:唉呀,這個世界,簡直太痛苦了,是不是啊?
你不能只靠感覺來行事,要有一定的理性。當然這個都是可以改造的,但是你得知道問題出在哪裏,感覺其實是經常在變化的,你要靠自己多聞、熏習産生的定解,把自己的這種認識模式、人生觀,先牢固了再慢慢地上道。就像你們現在,已經通過寺院的生活,産生了一種人生觀,這種人生觀是過去沒有的,包括聽法師們講課。但這種人生觀還不堅固,因爲我們一向不用這種人生觀來指導人生,我們習慣的是用另外一種人生觀來指導人生。
每個人的人生觀不一樣,但到這裏得到了一種新的人生觀,但這種人生觀還不堅固。所以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聽了法師講,當時覺得很有道理,可是遇到事情就自然地又回到了原來的思維模式上去選擇處理問題。或者一旦遇到有人來給我們“吹吹風”的時候,我們所學到的這種思維模式又開始瓦解和削弱了,所以,這個階段你要鞏固住。
其實你在寺院培福,包括去聞思,能幫助你把它鞏固住。一旦能鞏固住,産生定解,你就不容易退了。但要達到這一點呢,你得有些法喜。在這個過程當中,你要得到法喜:噢,的確如此!這種法喜一旦産生,你就不容易退轉了。所以你自己要把自己的生活和經典結合起來,你要融入到所學習的佛法中,在這個過程裏要享受到法喜。否則的話,我們一看,這周圍的環境,馬上就會動搖。但這種法喜卻不是求來的,打個比方,就像我們鍛煉身體一樣,如果懶慣了,一讓我們鍛煉身體,哎呀,覺得很難受。當你鍛煉身體嘗到了甜頭,每天一鍛煉,神清氣爽,充滿力量,你就不用別人催了,你自然就能堅持下去,我們現在也是如此。
比如,這次短期出家結束後,“到底走還是不走呢?”我覺得也挺適應(寺院生活),但還有些沒有確定,“那麼看看將來的感覺吧”,跟著感覺走,是不是有這樣的想法啊?
※※ …
《判斷自己——與2011短期出家學員的對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