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认识修行的过程——宽见法师与弟子交流录▪P4

  ..续本文上一页坑种树、烧火做饭、洗碗,都是在积累资粮,缺一不可。

  不积累福德资粮,天天悟,就有一天能开悟?不是那个开悟的悟,而是那个误区的误。开误区了。

  不念自念

  ——宽见法师与弟子交流录(十)

  (2012-03-12)

  地点:天开小讲堂

  ※※ :不念自念是什么样的情况?比如,没有任何想法或梦中念佛算不念自念吗?什么是声闻弟子?

  释宽见:梦中念佛应该还不算。不念而念,就跟《金刚经》里讲,所谓念佛,既非念佛,是名念佛。不念而念,虽时时念佛,而实无佛可念。声闻弟子是罗汉、辟支佛这些弟子,属于声闻弟子。就是一般所说的小乘,修小乘法的弟子,不是学菩萨道的弟子。

  菩萨的化身

  ※※ :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化身,哪个是真的化身?千手千眼是否也是执著相?

  释宽见:化身都是平等的,应现何身而度化之,即现何身而度化之。化身都是从法身所流出。哪个都是真实的化身,哪个也不都是最重要的。每个化身都是重要的。

  ※※ :化身从法身流出,那么法身成就后为什么报身和化身还不一定成就?

  释宽见:这是个比较深奥的问题,也很好理解。比如说,小孩是人,他既然是人为什么不会走路?你是人吧,那你为什么没有发明火箭,没有发现相对论?佛也是人成就的,你也是人,你为啥还没成佛?

  一般来讲,汉传佛教里讲先成就法身,就是证悟到空性,是真正证到,还不是我思维到空性,若见诸相非相,见空性了,见到法身,你还没圆满。

  

超越对待法

  ——宽见法师与弟子交流录(十一)

  ( 2012-03-12)

  地点:天开小讲堂

  ※※ :有为法就是有相吗?那假设成佛就无相了,是吗?

  释宽见:成佛了就是“是相非相,相而不相,不相而相”。

  ※※ :那佛是不是就化到虚空当中了?所以就是虚空有尽无尽。

  释宽见:成佛已经超越了对立法,超越了对待法。虚空,就超越这些对待法。比如,生灭、垢净、增减都属于对待法、有为法。佛已经超越它,不落空有、生灭、垢净。

  ※※ :然后呢

  

  释宽见:有然后就是对待,有前就有后。如来者不来不去,不前不后。

  ※※ :那个不动土,维摩诘那个可装到一个屋子里的……?

  释宽见:不动佛土装到他屋子里,不动佛土也没有小,他的屋子也没大。就是超越对待法了,已经超越了大小。如果大和小是固定的话,小小的房间怎能装下一个那么大的佛土?

  ※※ :我以前认为成佛是一个目标,但我现在突然没有目标了。因为佛到了虚空中。

  释宽见:佛没有来没有去,没有到虚空当中去,也没有离开虚空。

  ※※ :我糊涂了已经……

  释宽见:你糊涂了就开始进步了。这是对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糊涂着。这个就是说你可以思维了。你现在所能认识的佛,还是有相的,不是真的佛。真正的佛是非对待法,不是对待法,是超越二元对立的。

  ※※ :那就是不大不小,不有不无,对吗?

  释宽见:你现在所说的这些都是用有无去理解。什么叫不大不小?不有不无?那佛还有没有啊?所以你就晕了。打个比方来讲,我们面对一个小孩子。小孩就问:你长这么大,我也很想赶快长大,长大了是种什么感觉呀?我们会说既苦也乐,是不是这样子?小孩听晕了,又苦又乐,到底是苦还是乐?你现在也就是这个情况。

  你说人生是不是又苦又乐?你说是苦,其实还有乐。你说乐,也蛮苦的。你跟个小孩讲,他就听不懂。他可能想:你给我好吃的就乐呗,没有好吃的就苦。

  怎么叫又苦又乐?打个比方,结婚就像围城,进去的就想出来,外面的想进去。这也挺深奥,也听不懂。不要着急,慢慢学。

  

随缘与识大体

  ——宽见法师与弟子交流录(十二)

  (2012-03-12)

  地点:天开小讲堂

  ※※ :我理解的随缘就是识大体,整体上有个认识后才能真正随缘,如果对整体认识不够就是随习气,对吗?

  释宽见:可以这样讲。虽然还不是真正无为的随缘,但确实是超越了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随缘。

  一般我们讲的随缘都是很狭隘的,都是随我的缘。打个比方,我喜欢吃辣椒,那你们为什么就不喜欢吃辣椒,为什么我给你们辣椒吃你们就不高兴?这就是不懂得随缘。你是随你的缘。要是把众生放到整体来考虑,我喜欢可别人不喜欢吃辣椒,所以要照顾到别人,就不会把辣椒强加给别人。

  诵经如呼吸

  ※※ :我念经也好,念咒也好,也想以清静的心来修行,但就是静不下来,有什么办法能够清静下来呢?念经后要做功德回向,但念经时好多妄想,妄想来了不影响念。这个有功德吗?

  释宽见:功德还有。给你一个建议,你诵经念佛的时候,用一个行话讲:就是不要太执著,就是不要太有所求。诵经就好像呼吸和吃饭一样,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你不会想我呼吸一口气有什么好处,有好处就吸,没好处就不吸。明白没有?因为你有很多的所求。你诵经有很多的所求,所以就会打妄念。

  你会想到,哎哟,我今天诵经能不能得到什么,或者说不如法会失去什么,你会因为诵经而产生妄想:我今天诵经有点感觉不太清净……

  还有个建议,就是要闻思佛法,听善知识开示。经上讲的都是般若,但这个般若没善知识开示的话,我们也很难去领略它。

  诵经不求心静

  ——宽见法师与弟子交流录(十三)

  ( 2012-03-12)

  地点:天开小讲堂

  ※※ :有没有什么方法让心清静,有时候静不下来,我急得都揪头。

  释宽见:为什么要揪头?

  ※※ :我着急。

  释宽见:为什么要着急?

  ※※ :我静不下来。

  释宽见:好。我告你一点。诵经不要求马上静下来,因为你求马上静下来,所以就着急。

  因为你着急所以更静不下来。你之所以静不下来,就是因为有所求。求什么?求马上静下来。诵经只是诵经而已。以一个平常心去诵经,不要诵经带着强大的压力。就跟呼吸一样,呼吸是没有压力的,虽然没有压力呼吸还很好。正因为你呼吸没有压力,所以你呼吸才会很好。

  如果你呼吸带着压力,你就不会呼吸了。你不是平常心呐。诵经就是诵经,不要求静下来。你求得太狠了。

  你有善根

  ※※:我还有最害怕的,就是没有善根能不能往生?

  释宽见:你怀疑自己有没有根器,怕修了半天,那么辛苦,最后还往生不了。怕这个,是吗?

  ※※ :我就是怕这个。

  释宽见:你有善根,阿弥陀佛!好好修行,可以成就的。

  ※※ :我什么都不管。

  释宽见:不是什么都不管,也不是什么都管。就是平常心,就是诵经。当然还是要听经闻法。否则,光诵不理解容易执著。

  (终)

  

《认识修行的过程——宽见法师与弟子交流录》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