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空融在一起了,你能把它消灭掉吗?这个空是不会消灭的。
※※ :大千世界也是因缘法吗?
释宽见:是啊,都是因缘法,都是有为法。我们不是学了百法吗?有几种无为,大家背得下来吗?
※※ :虚空无为,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真如无为。
释宽见:真如无为才是真正的无为,虚空无为还是个比喻。其实我们要假设的是真如无为,也就是实相。但实相很难理解,所以我们用虚空比喻。学百法在这里就用得上,百法里有五种无为,无为法没有成住坏空,《心经》里讲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就是无为法;有为法是有生灭、有垢净、有增减。
我们现在因为不明白无为法,都在有为法里面打转,最后产生的都是有漏的福报,跳不出轮回。你看我们都是有生有灭的,比如“我今天做什么事情,这个事情太好了”,“今天发生什么事情,很不好”,“吃一顿好菜,还没来得及享受多久,吃饱了,快乐没了”……生生灭灭。突然有一天去买箱水果,一看水果全是坏的,很生气,一脚把纸箱踢破,哇,里面有一万块钱,哪个贪官不知道别人送他的礼。哇!高兴死了。生生灭灭,不高兴马上就被高兴代替了。
我们每天都被境界所转,生生灭灭,垢垢净净,增增减减。不断地算计。今天我烧了几根香,大概能收获多少功德;我给他一个馒头,将来他有一天发达了有可能给我一个车,这叫提前投资;看这个人不错,将来有潜力,跟他弄好关系,将来他发达了,我们就有收获了。这就属于增增减减。
我们每天不都是在这些思维里面打转吗?我们的认识都是有为法,所以生生灭灭,增增减减,垢垢净净。我要生气,我要欢喜,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一会儿忧愁……为什么要修三轮体空,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什么?不要住在相上,但又要生心。这样生心才对。生什么心?生无所求的心。
为什么要只管耕耘,勿问收获?只管耕耘就是生心,不问收获——无所住。比如,我今天跟你合作,你总跟不上我的调,你跟我的习惯老是不一样。你为什么不能按照我的习惯去做呢?你看,有所求,所以不欢而散,很烦恼。这就是耕耘但要收获。
不能白耕耘。我对你好,你就得回报我,我不能白耕耘,我没那么伟大。对,正因为你没那么伟大,所以你才烦恼。就是刚才讲的那个强迫症。他说“我可没那么伟大,我对她那么好,最后还允许她可以不爱我,那不是白忙活一场吗?亏得慌啊。那不行。怎么样有一种方法,我去做了,她必然跟我好?”这样的方法有没有啊?没有。男子汉大丈夫心胸要宽广一点,给人空间和自由,不要老是强迫人,让人无所遁形,让人没法活。
有一种爱叫做无法接受,就是指这种爱。这种爱是有所求的爱,是有为法。这种爱不敢接受,因为接受了后患无穷。为啥?一旦接受你的爱就成了你的奴隶,所以,跟你保持距离,你给我什么,NO!我怕你后面的东西。有一种爱叫无法接受。有一种爱叫无法承受。这可能很多人都听得懂吧,不要给别人无法承受的爱。
随缘消旧业·如理作意
——宽见法师与弟子交流录(六)
( 2012-03-12)
地点:天开小讲堂
※※ :是否随缘就是了缘?随缘消旧业?
释宽见:有一个前提——无所求才能消。
※※ :缘分的事情就是因缘法……
释宽见:但是大多数时候,随缘就是随习气。什么叫随习气?习气就是有所求。你要真懂得随缘就没烦恼了。如果有烦恼,说明没随缘。我付出了,没得到收获,不会抱怨,因为我无所求,这叫随缘。我付出了,都要自杀,结果你还不跟我好,我无法接受。因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才叫真随缘。你是有求的,我付出,你得给我相应的回报。一旦你接受了我的东西,你就得当我的奴隶。说一句俗一点的话,你得听我的,吃我的你就嘴短,拿我的你手软。你得当我奴隶。
※※ :什么是如理作意、如理思维?
释宽见:这讲的都是如理作意,如理思维。什么叫如理作意?比如刚讲的,莫要强迫。应无所住,这就是如理作意。
※※ :那都思维什么呢?
释宽见:如理思维就是思维这个,刚才就在教大家思维的过程。这叫如理思维。
※※ :妄念都有什么?思维妄念也算思维吗?应该怎样如理作意、如理思维?
释宽见:如理作意就是经论当中,善知识怎么教诲,你就怎么作意,教你怎么思维就怎么思维。这就是如理作意、如理思维。
※※ :您怎么如理作意、如理思维?
释宽见:哎呀,天天都说这个,还问我在说什么。记住这一点,如理作意、如理思维并不是告诉你不要打妄念,没有这个意思,因为做不到。如果说如理作意、如理思维就是不打妄念的话,谁也做不到。不要有这个误区。我们现在如理作意这个“作意”是不是分别心?
※※ :是。
释宽见:还是一个分别心,没错。但这个分别心是需要的。我们讲的如理作意,并不是说不许打妄念。比如念佛,实际上讲还是一个分别念,但这个分别念是一念代万念,这个一念还是分别念。最后到了念而不念,就是无分别念了。
如量的菩提心
——宽见法师与弟子交流录(七)
(2012-03-12)
地点:天开小讲堂
※※ :您刚才提到念佛,一直以来有个疑惑:经典上说念佛往生都有三六九品,要发菩提心,那为什么极乐世界会有声闻弟子?声闻弟子不是小乘、不发菩提心吗?
释宽见:不是不发。你说我们发菩提心没有?发了。声闻缘觉都发菩提心了,阿罗汉还没发菩提心吗?他只是没有发起如量的菩提心。阿罗汉比我们的菩提心肯定是只高不低。你发起真实菩提心来,从某种角度讲,确实超越阿罗汉的,但是你的定力并没有超越他。何况我们只是发起了相似菩提心,或者是名字上的菩提心。“我愿意利益一切众生,不惜付出一切”,念叨了,菩提心是不是就发起来?不是。这只是名字上的菩提心,是个相似菩提心,甚至相似菩提心都没有。是个名字上的菩提心,不是如量的菩提心。
《解脱庄严宝》讲,慈心发起来是什么样的,还记得吗?这个才是真正菩提心的征兆。你要真进去,产生这种量,符合标准,真正的菩提心才能生起来。不能说阿罗汉没有菩提心。
在极乐世界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大常寂光土。我们娑婆世界也是凡圣同居土,六道众生、罗汉菩萨都存在。菩提心也分九品,上品的菩提心当然你就生上品,下品的菩提心生下品,连下品都达不到就生不了。
在凡圣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里都有阿罗汉,实报庄严土里应该都是菩萨了。况且,罗汉还有回小向大,阿弥陀佛还要教化他们发起菩提心。
一切法无我
——宽见法师与弟子交流录(八)
( 2012-03-12)
地点:天开小讲堂
※※ :一切法无我,是不是说:明白了缘起性空后,做任何事情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
释宽见:缘起性空是说一切法无自性。
※※ :一切法都是佛法,每件事行住坐卧、吃饭睡觉不都是佛法吗?
释宽见:是,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无自性。但这话比较深奥,要正确理解。
※※ :因为这个跟我们修行有关,修行不只在文字,也要用到生活中。
释宽见:对,同样,修行也不仅在生活中,还在文字里,是一样的。记住:不要偏颇。它在一切当中。
※※ :但是,知道了道理,才能用到生活中。
释宽见:但是,知道一点未必能用一点。闻思修是一个结合的过程。我们因为认识到一切法无我,所以就不会被它伤害。
因为我们认识不到一切法无我,所以我们就会强迫,就有所求,就住在种种相上,被这些相所转,就是这样子。
我们为什么烦恼?因为没认识到它无我。
为什么烦恼?因为没有认识到我们烦恼的对象无我。
空洞的菩提心
——宽见法师与弟子交流录(九)
( 2012-03-12)
地点:天开小讲堂
※※ :师父,我有个想法可能不太对,就是感觉每天念发菩提心,一些回向等,就像是在商店里看到一个好的东西然后想要的心,但是真正要买到那个东西还是要有钱的,就是1元钱和100元钱能买到的东西不一样。这是我理解的资粮,也就是福慧资粮就像钱一样,少的钱能买小的东西,很多很多的钱才能买最好的东西。如果每天去想,比如前行、发心这种,自己就觉得说的底气都没有,不是真正的能去利益众生的。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不是对?
释宽见:我们学《解脱庄严宝》,为什么讲它是一个次第呢?《大乘菩提道次第论》一开始要从解脱之因如来藏这样一步一步去思维。当然也包括我们做加行。密宗说四加行、六加行,念多少佛号,磕多少头,持多少咒语,做多少善事,我们必须要有这个资粮。没有这个资粮,虽然发起菩提心来,事实上,没有力量,也很空洞。每天念发菩提心,但嗔恨心还很重。你的话其实也说到了很多人问题的症结,都是说得太高,实际行动跟不上,确实是很成问题的一件事情。
在实际的行持中,有相的善法都做得不够。这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在平时去累积福德资粮,同时也要用三轮体空、空性的知识来摄持它,这样就不会成为谈玄说妙、说空话,也不会落入有为的善法里。这个很重要,我们必须在实际生活中去积德行善,同时诵经、拜佛、持咒;另一方面,还要用般若的空性思想来摄持。如果没有它来摄持就会成为什么?有可能是强迫症。因为它是有漏的善法,我们是有所求地去行善,最后所求达不到,就会产生求不得苦,所以必须还要有空性来摄持,两方面应当结合。
思维有一个次第,从成佛之因如来藏,到成佛所依人生宝,成佛之缘善知识,一步步地去思维。我们到寺院里做义工,挖…
《认识修行的过程——宽见法师与弟子交流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