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空融在一起了,你能把它消滅掉嗎?這個空是不會消滅的。
※※ :大千世界也是因緣法嗎?
釋寬見:是啊,都是因緣法,都是有爲法。我們不是學了百法嗎?有幾種無爲,大家背得下來嗎?
※※ :虛空無爲,擇滅無爲,非擇滅無爲,真如無爲。
釋寬見:真如無爲才是真正的無爲,虛空無爲還是個比喻。其實我們要假設的是真如無爲,也就是實相。但實相很難理解,所以我們用虛空比喻。學百法在這裏就用得上,百法裏有五種無爲,無爲法沒有成住壞空,《心經》裏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就是無爲法;有爲法是有生滅、有垢淨、有增減。
我們現在因爲不明白無爲法,都在有爲法裏面打轉,最後産生的都是有漏的福報,跳不出輪回。你看我們都是有生有滅的,比如“我今天做什麼事情,這個事情太好了”,“今天發生什麼事情,很不好”,“吃一頓好菜,還沒來得及享受多久,吃飽了,快樂沒了”……生生滅滅。突然有一天去買箱水果,一看水果全是壞的,很生氣,一腳把紙箱踢破,哇,裏面有一萬塊錢,哪個貪官不知道別人送他的禮。哇!高興死了。生生滅滅,不高興馬上就被高興代替了。
我們每天都被境界所轉,生生滅滅,垢垢淨淨,增增減減。不斷地算計。今天我燒了幾根香,大概能收獲多少功德;我給他一個饅頭,將來他有一天發達了有可能給我一個車,這叫提前投資;看這個人不錯,將來有潛力,跟他弄好關系,將來他發達了,我們就有收獲了。這就屬于增增減減。
我們每天不都是在這些思維裏面打轉嗎?我們的認識都是有爲法,所以生生滅滅,增增減減,垢垢淨淨。我要生氣,我要歡喜,一會兒高興,一會兒悲傷,一會兒憂愁……爲什麼要修叁輪體空,要“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是什麼?不要住在相上,但又要生心。這樣生心才對。生什麼心?生無所求的心。
爲什麼要只管耕耘,勿問收獲?只管耕耘就是生心,不問收獲——無所住。比如,我今天跟你合作,你總跟不上我的調,你跟我的習慣老是不一樣。你爲什麼不能按照我的習慣去做呢?你看,有所求,所以不歡而散,很煩惱。這就是耕耘但要收獲。
不能白耕耘。我對你好,你就得回報我,我不能白耕耘,我沒那麼偉大。對,正因爲你沒那麼偉大,所以你才煩惱。就是剛才講的那個強迫症。他說“我可沒那麼偉大,我對她那麼好,最後還允許她可以不愛我,那不是白忙活一場嗎?虧得慌啊。那不行。怎麼樣有一種方法,我去做了,她必然跟我好?”這樣的方法有沒有啊?沒有。男子漢大丈夫心胸要寬廣一點,給人空間和自由,不要老是強迫人,讓人無所遁形,讓人沒法活。
有一種愛叫做無法接受,就是指這種愛。這種愛是有所求的愛,是有爲法。這種愛不敢接受,因爲接受了後患無窮。爲啥?一旦接受你的愛就成了你的奴隸,所以,跟你保持距離,你給我什麼,NO!我怕你後面的東西。有一種愛叫無法接受。有一種愛叫無法承受。這可能很多人都聽得懂吧,不要給別人無法承受的愛。
隨緣消舊業·如理作意
——寬見法師與弟子交流錄(六)
( 2012-03-12)
地點:天開小講堂
※※ :是否隨緣就是了緣?隨緣消舊業?
釋寬見:有一個前提——無所求才能消。
※※ :緣分的事情就是因緣法……
釋寬見:但是大多數時候,隨緣就是隨習氣。什麼叫隨習氣?習氣就是有所求。你要真懂得隨緣就沒煩惱了。如果有煩惱,說明沒隨緣。我付出了,沒得到收獲,不會抱怨,因爲我無所求,這叫隨緣。我付出了,都要自殺,結果你還不跟我好,我無法接受。因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才叫真隨緣。你是有求的,我付出,你得給我相應的回報。一旦你接受了我的東西,你就得當我的奴隸。說一句俗一點的話,你得聽我的,吃我的你就嘴短,拿我的你手軟。你得當我奴隸。
※※ :什麼是如理作意、如理思維?
釋寬見:這講的都是如理作意,如理思維。什麼叫如理作意?比如剛講的,莫要強迫。應無所住,這就是如理作意。
※※ :那都思維什麼呢?
釋寬見:如理思維就是思維這個,剛才就在教大家思維的過程。這叫如理思維。
※※ :妄念都有什麼?思維妄念也算思維嗎?應該怎樣如理作意、如理思維?
釋寬見:如理作意就是經論當中,善知識怎麼教誨,你就怎麼作意,教你怎麼思維就怎麼思維。這就是如理作意、如理思維。
※※ :您怎麼如理作意、如理思維?
釋寬見:哎呀,天天都說這個,還問我在說什麼。記住這一點,如理作意、如理思維並不是告訴你不要打妄念,沒有這個意思,因爲做不到。如果說如理作意、如理思維就是不打妄念的話,誰也做不到。不要有這個誤區。我們現在如理作意這個“作意”是不是分別心?
※※ :是。
釋寬見:還是一個分別心,沒錯。但這個分別心是需要的。我們講的如理作意,並不是說不許打妄念。比如念佛,實際上講還是一個分別念,但這個分別念是一念代萬念,這個一念還是分別念。最後到了念而不念,就是無分別念了。
如量的菩提心
——寬見法師與弟子交流錄(七)
(2012-03-12)
地點:天開小講堂
※※ :您剛才提到念佛,一直以來有個疑惑:經典上說念佛往生都有叁六九品,要發菩提心,那爲什麼極樂世界會有聲聞弟子?聲聞弟子不是小乘、不發菩提心嗎?
釋寬見:不是不發。你說我們發菩提心沒有?發了。聲聞緣覺都發菩提心了,阿羅漢還沒發菩提心嗎?他只是沒有發起如量的菩提心。阿羅漢比我們的菩提心肯定是只高不低。你發起真實菩提心來,從某種角度講,確實超越阿羅漢的,但是你的定力並沒有超越他。何況我們只是發起了相似菩提心,或者是名字上的菩提心。“我願意利益一切衆生,不惜付出一切”,念叨了,菩提心是不是就發起來?不是。這只是名字上的菩提心,是個相似菩提心,甚至相似菩提心都沒有。是個名字上的菩提心,不是如量的菩提心。
《解脫莊嚴寶》講,慈心發起來是什麼樣的,還記得嗎?這個才是真正菩提心的征兆。你要真進去,産生這種量,符合標准,真正的菩提心才能生起來。不能說阿羅漢沒有菩提心。
在極樂世界有四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大常寂光土。我們娑婆世界也是凡聖同居土,六道衆生、羅漢菩薩都存在。菩提心也分九品,上品的菩提心當然你就生上品,下品的菩提心生下品,連下品都達不到就生不了。
在凡聖同居土和方便有余土裏都有阿羅漢,實報莊嚴土裏應該都是菩薩了。況且,羅漢還有回小向大,阿彌陀佛還要教化他們發起菩提心。
一切法無我
——寬見法師與弟子交流錄(八)
( 2012-03-12)
地點:天開小講堂
※※ :一切法無我,是不是說:明白了緣起性空後,做任何事情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
釋寬見:緣起性空是說一切法無自性。
※※ :一切法都是佛法,每件事行住坐臥、吃飯睡覺不都是佛法嗎?
釋寬見:是,一切法都是佛法,都是無自性。但這話比較深奧,要正確理解。
※※ :因爲這個跟我們修行有關,修行不只在文字,也要用到生活中。
釋寬見:對,同樣,修行也不僅在生活中,還在文字裏,是一樣的。記住:不要偏頗。它在一切當中。
※※ :但是,知道了道理,才能用到生活中。
釋寬見:但是,知道一點未必能用一點。聞思修是一個結合的過程。我們因爲認識到一切法無我,所以就不會被它傷害。
因爲我們認識不到一切法無我,所以我們就會強迫,就有所求,就住在種種相上,被這些相所轉,就是這樣子。
我們爲什麼煩惱?因爲沒認識到它無我。
爲什麼煩惱?因爲沒有認識到我們煩惱的對象無我。
空洞的菩提心
——寬見法師與弟子交流錄(九)
( 2012-03-12)
地點:天開小講堂
※※ :師父,我有個想法可能不太對,就是感覺每天念發菩提心,一些回向等,就像是在商店裏看到一個好的東西然後想要的心,但是真正要買到那個東西還是要有錢的,就是1元錢和100元錢能買到的東西不一樣。這是我理解的資糧,也就是福慧資糧就像錢一樣,少的錢能買小的東西,很多很多的錢才能買最好的東西。如果每天去想,比如前行、發心這種,自己就覺得說的底氣都沒有,不是真正的能去利益衆生的。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不是對?
釋寬見:我們學《解脫莊嚴寶》,爲什麼講它是一個次第呢?《大乘菩提道次第論》一開始要從解脫之因如來藏這樣一步一步去思維。當然也包括我們做加行。密宗說四加行、六加行,念多少佛號,磕多少頭,持多少咒語,做多少善事,我們必須要有這個資糧。沒有這個資糧,雖然發起菩提心來,事實上,沒有力量,也很空洞。每天念發菩提心,但嗔恨心還很重。你的話其實也說到了很多人問題的症結,都是說得太高,實際行動跟不上,確實是很成問題的一件事情。
在實際的行持中,有相的善法都做得不夠。這其實也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們一方面要注重在平時去累積福德資糧,同時也要用叁輪體空、空性的知識來攝持它,這樣就不會成爲談玄說妙、說空話,也不會落入有爲的善法裏。這個很重要,我們必須在實際生活中去積德行善,同時誦經、拜佛、持咒;另一方面,還要用般若的空性思想來攝持。如果沒有它來攝持就會成爲什麼?有可能是強迫症。因爲它是有漏的善法,我們是有所求地去行善,最後所求達不到,就會産生求不得苦,所以必須還要有空性來攝持,兩方面應當結合。
思維有一個次第,從成佛之因如來藏,到成佛所依人生寶,成佛之緣善知識,一步步地去思維。我們到寺院裏做義工,挖…
《認識修行的過程——寬見法師與弟子交流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