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予比索取更快樂(一)
(2011-09-14)
地點:天開寺客堂
青春期綜合征
※※:我覺得煩躁。
釋寬見:煩躁,那你現在還煩嗎?
※※:好一點。
釋寬見:那已經是好的開始,也許一會兒就一點都不煩了。有什麼問題要問的嗎?
※※:現在,爸媽說我幼稚,我自己也覺得自己跟小孩似的。我媽剛才過來的時候還說:你想想自己爲這個家都做過什麼。她這麼說的時候,我心裏特煩,感覺好像我爲這個家的貢獻爲零似的,就一棍子打死了。我確實做得挺少的,自己想想,比我姐姐當然做得少。我也發現到今天可能也就自己的那點事,因爲我有姐姐弟弟,感覺自己就是夾在中間,我弟弟從小到大我媽就寵著。
釋寬見:最喜歡弟弟?
※※:兒子嘛。然後,我姐上了大學特別懂事,我爸就是看重她,老大,拿著出去撐場面。我感覺自己什麼光芒都沒有,我爸老是說好像特別愧對我似的,我四歲的時候有了弟弟。
釋寬見:被奪走了寵愛。
※※:對。因爲原先我是我們家最小的,大家都特別特別寵我,尤其我爸,特別特別喜歡我。後來有了我弟,我爸倒沒事,我媽特明顯。我剛才跟您說的,是我爸那麼說的,他以他的思想來猜測我是那麼想的。
釋寬見:他覺得對不起你是吧?
※※:嗯,對。那天還哭了。中考、高考的時候他都沒陪在我身邊,我媽陪著我,他可能心裏也挺過意不去的。我高叁的時候談戀愛,那個男孩對我特好,感覺就疼我一個人似的,我那時就老說他給我的感覺我爸都沒給過我。其實不是,是因爲可能在我看來,爸媽給我們的愛是要平均分給叁個人的,不專我一個人,而那個男孩給我的感覺是只喜歡我一個人。我特喜歡這種感覺。
釋寬見:說明你醒悟得比較早,你還是個挺明智的人。這個世界上並非只有你一個人,對吧?
※※:嗯。我們倆高二暑假開始好的,一直好到高叁畢業,去年十二月份分手的,心裏一直比較焦慮,挺難受,因爲是初戀。然後放假,從一月份開始接觸佛法,一月份其實特迷茫,自己特想走,不想在北京呆著,後來就是阿姨信佛,她帶我信佛,慢慢找到信仰。
釋寬見:皈依了嗎?
※※:皈依了。那段時間感覺自己真的有變化,二十多歲了,該做點應該做的事,別再那麼幼稚。五月份開始吧,又有點較勁,感覺了不斷那段感情,挺煩的。那男孩也找我,但我們倆已經不可能像原先那種單純的感情了。兩個人都有變化。他已經不上學,在社會上接觸的人都太複雜,帶著他也已經變了。
釋寬見:明智一點就不要再糾纏進去。
※※:可是,有時他一跟我聯系,心可能會軟吧。也有他的原因,就覺得自己幹什麼事都特背、倒黴。
釋寬見:怎麼個背?
※※:比如去買個西瓜,特結實的塑料袋都破,西瓜掉地上就摔裂了,一連串特別倒黴的事。把我媽的車給撞了……我爸媽肯定說:“你怎麼開車的呀,都一年了怎麼還這樣啊!”好像我多差似的,我就不願意說。之後特煩,一連串的事,幹什麼,什麼不順,再加上就感覺那男孩最近有點什麼事。其實我早想來了,該清靜清靜,也感覺自己特別較勁,沒有剛皈依時思路那麼清澈,現在特渾濁,又比較迷茫。有時就感覺全世界就我一個人,特孤獨,沒有一個依靠。
釋寬見:我很理解你。你這個病呐,叫做青春期綜合征。一般像你這個年紀,大多數已經工作了吧?
※※:對對,都有生小孩的。
釋寬見:但是,你還在上學。所以說事實上,還是屬于青春期綜合征。什麼意思呢?因爲畢竟還沒有自己獨立,像你這種症狀,隨著工作,以後慢慢會減輕。但這種減輕並不是一種主動的減輕,主動的減輕就是你要自己能把這個問題認識清楚。
給予比索取更快樂(二)
(2011-09-14)
地點:天開寺客堂
找到自己的價值
釋寬見:你現在就是找不到自己的定位,找不到自己的價值。希望證明自己的價值,也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比如,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認同,希望得到社會上其他人的認同。
可是,現在很不穩定,不像大人,從年齡上講你不是小孩。大人比較穩定。穩定是什麼意思?他能接受現狀,不會一驚一乍,不會很容易被眼前的事造成情緒的波動,對自己已經基本上定位好了。比如,一個大人看見姚明、劉翔這麼成功,不會幻想:哎呀,我要是他就好了。你現在看到一個人很不錯,會想:啊,我要是他就好了。會不會有?
※※:嗯。
釋寬見:成熟的人一般就不這樣,因爲你不可能是他。爲什麼像這個年紀的人容易崇拜偶像?成熟以後一般就不會,因爲你不可能是他。如果參加勤工儉學,去實際做一些事情,會有好處。
你掙錢了,可以給爸媽買個什麼東西,不用總是伸手跟他們要錢。還有一個,就是人活著不要老是希望別人給予,包括給予認同。一個成熟的人知道自己是誰,他不會在意每天活著的目標就是爲了得到別人的認同。打個比方,我們跟很多人在一起,我希望能夠得到別人的認同,認同我是一個比較優秀的、不錯的、挺可愛的人,是吧?希望別人願意跟我在一起,是不是?我也希望成爲衆人矚目的中心,一講話別人都豎起耳朵來聽。其實這個就是還沒有成熟。
我告訴你,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所以就會自然扭曲自己,變得希望能夠去適合別人的口味。我要想得到別人的認同就會琢磨別人希望要什麼,然後,我把自己變得像他要的東西一樣,對嗎?
打個比方來講,如果你要是不小心,有一天迷路了,走到某個地方,這地方沒有人,只有一群狗。你不怕狗,那是唯一的生命,沒有其他人。久而久之,除了狗以外就是你,你慢慢就融入到這個狗的集體當中去,也沒有把狗當狗了。狗也沒有把你當不是狗了,既然跟狗在一起就要遵守狗的規則。狗的規則就是,牙齒比較長的是老大。再有,大家比較喜歡吃屎,如果要按照人的習慣去做的話,狗肯定不甩你,因爲這不是好狗,好狗是四條腿走的,兩條腿走路太醜陋,做狗就得四條腿走。
你很想得到這一群狗的認同,怎麼辦?所以就改變自己,也四條腿走路,跟他們一起吃屎,然後把牙齒磨得尖一點,這其實就是不成熟的表現。如果你是個成熟的人,你就知道我們活著並不是爲了要順應,也叫隨大流,隨波逐流。
給予比索取更快樂(叁)
(2011-09-14)
地點:天開寺客堂
人活著的意義
釋寬見:我們活著要做什麼樣的人?你要多讀聖賢書。讀過《弟子規》沒有?
※※:沒有。
釋寬見:我送你《弟子規》吧,該做什麼樣的人。孟子說:“雖千萬人勿往矣。”聽說過這句話沒有,以前高中有這篇課文的。“我善養吾浩然之氣”,“自反而說,雖千萬人勿往矣”,看過沒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自反而說,雖千萬人勿往。”孔子說過,最大的勇氣是這樣的,自我反省後,知道自己的行爲是不正確的,即使對方是一個身份低下的人,我也會感到畏懼和羞恥;但反省後,確實自己的行爲正確,即使對方有千軍萬馬阻攔,我也能勇往直前。這就是修行人的有所爲、有所不爲。
而你現在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好在沒跟一群狗在一起。聽懂沒有?要向聖賢學習。如果是不正確的,別人都吃屎我也不吃。但如果你只是希望得到別人認同的話,跟著一群流氓,你就會成爲什麼樣的人。要是碰見一群狗,你又會成爲什麼樣的人。
※※:我覺得我正義感挺強的,覺得我不會的。
釋寬見:正義感挺強?你現在沒有分辨能力。有些時候不會像我說的這麼明顯。你不讀聖賢書,怎麼知道什麼叫正義感。你現在思想和人格還沒有定型,正是關鍵時期,要把自己人生的方向看清楚。這個時候,你遇見什麼就很容易受影響,所以孟母叁遷,要把自己遷到一個環境好的地方。你要多跟有理想、有志向、有智慧的人在一起。“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覺其香。”沒聽說過?就是如到了花室當中,久而久之,花室很香,自然就會沾染花的芬芳,你身上就有花的香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入到花室當中,久而久之就聞不到香味了,不是沒有,是因爲自己身上也帶了這種香味。
你要每天去賣肉的地方,渾身就是腥臊氣,自己也聞不到,爲什麼?自己也渾身都是這味道,你就聞不到了。所以,你現在是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時候,找一些書,都是適合你的,把我那些書也好好看看,要讀聖賢書。
《覺海慈航》、《了凡四訓》給過你吧,現在很關鍵,這個年齡段一定要多跟好人在一起,多讀好書。《了凡四訓》,了解並改變人生命運,看這本書。你現在還好,基本上是一張白紙,因爲還沒有完全定型,就像一個陶泥一樣還可以捏。等再過十年就很難捏動了。再過十年的話,你就形成自己的一種思想了。
《弟子規》教你怎麼做人,過去是兒童啓蒙讀物。要找一個好的環境,像你說的那個小男孩,不要再來往了,他的思想已經被染汙,要跟他接觸,很快就跟他一樣。記住,人活著不是希望別人要給予我們什麼,這個不是人生的意義。人活著的意義就是我們能給出什麼。我們能給予別人什麼,給予這個社會什麼,給予這個宇宙什麼,給予衆生什麼——這才是人活著的意義。爲什麼要叫你多讀聖賢書,《地藏菩薩本願經》讀過嗎?再繼續好好讀,家裏有沒有,一定要好好讀。看地藏菩薩怎麼做的,向這些菩薩學習。
還有,要加到學習群裏去學習。你這個年齡段,正是樹立自己人生觀世界觀的時候,現在的學習非常重要。
你剛才說的其實都不是問題。弟弟出生,你沒有那麼多的寵愛了,我覺得是個好事,否則的話你更長不大。在家裏受到寵愛最多的人,往往會最沒出息。爲啥?他習慣了別人給予他,習慣了接受,不習慣付出。這樣的人往往是沒有出息的。所以你很幸…
《給予比索取更快樂》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