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找到正确的思维模式▪P2

  ..续本文上一页往哪个方向走,或者是那个居士问“你应该去寻找一种幸福还是什么”,我对于这个东西,说实话,至少自己没有那种不幸福的感觉。

  释宽见:活在他那句话里头干什么?

  ※※:反正我觉得他是好意,还是想提示我一个东西。

  释宽见:你为什么不回到现在的话题,不要为某一些东西而纠结。通过刚才谈的这些话,还是回到那个问题,你觉得你需要改变什么?找到了么?

  ※※:需要改变的还是自己对事物认识的方式方法,一个模式,这些东西其实是最有害的。看见一件事的时候,自己首先反应的并不是对这件事的观照,而是自己以前对类似事情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

  释宽见:那你把它细化,列一个表。我以前的思维模式是什么,我需要改变成什么样的思维模式。

  ※※:我倒不是觉得需要改变什么,而是一些事情来了之后,首先应起到一种观照,当下不夹杂任何感情色彩。又说到两边,就是不夹杂任何东西去观照,能把这些事情看清楚,而不是上来就按照自己形成的行为意识或思维模式去判断。

  后来,我也给自己提出问题,就是具体实施的步骤。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有很多好像比较复杂。有些事情可以从感性出发,从理性去观照、观察。但有些问题又必须理性对待,说到理性和感性这两个东西,离观照又远一点。

  释宽见:你把自己绕进去、说糊涂了,靠你这样怎么能观照得出来,自己都当场把自己给说糊涂了。

  ※※:所以我还是想退出来,先从观照这一步做起。还是师父开示吧。

  释宽见:如果你不能把你的感觉、想法去掉,师父给你开示也没有用。我才讲一句话你就说:“不是,我的感觉是……”刚才所讲的一切,把你搞糊涂的东西,恰恰就是你原有的思维模式。

  你用原有的思维模式整理现在的思维模式,再想观察,有可能么?你的目的是要改变原来的思维模式,可你的方法就是用原来的思维模式,能改变吗?“不是,我的意思,我想要这个,然后怎么怎么地”,你看没有?都是你原有的思维模式。

  打个比方,你刚才讲的一番话,跟我前面的有任何关系么,包括跟**法师讲的有任何关系吗?没有,都是你自己的语言模式。说了半天,我白讲了。你要警觉的是这个东西。

  你要警觉你自己的思维模式,要学会倾听,比如师父在讲什么。你满脑子都是自己的这种思维模式,看我刚才讲了半天,你有没有运用到一点?

  ※※:还没有。

  释宽见:还是需要过程。我知道你在努力,这个才是最需要警惕的。需要警惕的不是其他,也不是什么觉照,而是你时时刻刻自己这一套语言行为模式,思维语言行为模式。

  读圣贤书啊。比如**法师讲了些什么,你去用,如理作意。包括师父跟你讲了些什么,你能不能按照这个思路来。

  别人给你再多的思路你不用,还是用自己的思路,那有什么办法。

  ※※:我老给自己找理由。

  释宽见:要是离开了这个环境,有谁来提醒你,自我的力量是极为强大的。很快我们就会给自己找到充足的理由,回到原来的思维模式上去。不过,我确实看到了你的努力,也看到了你的改变。

  顿悟的方法是老实

  找到正确的思维模式(四)

  (2011-11-03)

  地点:天开寺

  ※※:现在自己也知道,可还是糊涂。

  释宽见:因为你在寺里将近三个月,每穿越自我一次,马上痛苦就减少一点,我看到了。只是它不一定能稳固,因为原有的思维模式是极为强大的,很容易把学到的一点点正念的模式扭转掉。

  释**:就是把学到的佛法放到生活当中,感觉你没有圆融,可以用简单的模式去思考,不用太复杂。

  释宽见:喝茶吧,这一杯茶也是缘分之茶,过去的大德说喝茶就可以悟道,因为每一件事情都包含了所有的信息。能保持正念的时候,这一杯茶就能让你觉悟。

  但是,我们不能保持正念,这一杯茶跟毒药差不多,也会完全没有心去喝。因为觉得这一杯茶跟我没有关系,它能给我带来什么,能让我没有妄念,能让我健康,或者能让我什么。

  这本来就是一杯干干净净的茶,却被我贴上了无数的烂七八糟的标签,它只是一杯茶而已。

  释**:就是从这个起点到那个终点,怎么可以达到终点,想一个方式出来,这是最重要的,得到一个结果。

  中间的过程还没有能力理清,就想很多东西出来,自己就在当中迷惑了。可能跟我的思考方式有点不一样,我不会想那么远。

  ※※:**师父说的确实是,很多情况下,凭着自己的意识想到这件事,我不愿意发生这种结果,然后,所做的一切并不是随顺此事的发展,已经开始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了。自己是这种结果不要,按照想要的结果去办事。

  **师父刚才说的我的状态,自己还真是,而且我的原话和**师父说的基本上一样。就是感觉脑子里好像有无数的通道,通道里都有水,在某个点上一下就堵了,开始纠结,我是这种体会。

  释宽见:这个表述很形象,觉得有点开悟的意思,因为你能把自己说清楚了。

  释**:我理解,工作的时候就以这种模式来工作,就说对账,比如,我的账是多少钱,你的账是多少钱,就一笔一笔对,然后,看看差了哪一笔。

  他说不行,我一定想个办法,一对就可以把所有这些差的都看出来。你怎么可能不一笔一笔对,找出那个相差的东西?一个月都有几百笔账,你没有可能用一个方法,像开灯一样出来。他就坚持用这个方法对,对来对去,搞了几个星期,一点东西都没出来。

  释宽见:我也来补充一点。我把这种现象比喻成什么,我们很多人都想开窍。

  开窍最快的方法是什么?最笨的方法是什么?

  开窍的最快方法就是老实。

  开窍的最笨方法、最绕弯子的方法就是想马上成功,不需要过程。所以,古人讲“脚踏实地”,要老实念佛。

  为什么念佛不成功,因为你不老实。我想一念就清净了,不老实。老实是非常高贵的品质。

  我们为什么那样多烦恼?总是把自己陷入到各种各样的陷阱,因为我们从来也没有老实过。

  总希望能够一步登天。做生意想一下子,明天突然就一笔大的订单怎么怎么地;去买彩票中五百万;去跟别人谈判或者是谈什么,我一说,他马上OK,都想这样子。所以说,顿悟的方法就是老实,但都不肯老实。

  “能不能快点,最好马上成功啊”,“最快的方法是什么请告诉我”,没有最快的方法,最快的方法就是老实。

  

  立足自己的本位

  找到正确的思维模式(五)

  (2011-11-03)

  地点:天开寺

  ※※:我们要尊重事物自然演化的过程,不能把它忽视掉。

  释宽见:我给你说个形象的比喻,你看,我们走路,有人永远会摔跤,为什么老会摔跤?他一眼就看到那个目的地,不看脚下。

  我要的就是目标,底下一个坑,摔了。爬起后,接着走,还是看目标,摔不死你真是。应该是这样子,先看一看目标,看一下。然后要看脚下了,走一段,可以再看看目标,马上再看脚下。方向正确了,走一段路,再定位一下,有没有偏。好,对准方向了,继续走。

  你要看脚下呀。知道吗?脚下可能有沼泽、沙漠、陷阱。掉在陷阱里,猎人就把你抓去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什么意思,就是很多人不肯“始于足下”,总想一步到山顶。

  举个切身例子,我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12岁,体育课立定跳远,看谁跳得远。我的成绩是班里第一,一米八一,我都记得。小学五年级我个头才一米三九,跳一米八一,一百分。

  上初中,我就看一些什么《道德经》之类的,不爱动。大概到初三,每天就喜欢在那儿不动,突然一时兴起要跟别人比立定跳远。我已经有两三年没有练习了,说比一比,因为当年我是冠军。

  前面有个沙坑,好多沙子,站在那里跳。我一跳就摔倒,一跳就摔倒。哎,我说:“奇怪了,怎么回事?”你说怎么回事,为什么一跳就会摔倒?我很长一段时间莫名其妙。因为我身体的发展速度,赶不上块头的成长速度。

  或者说,打个比方,我能跳一米八一的时候,我的眼光是盯着那个远的距离,我一跳,眼光跟脚的能力是配合的,盯着那儿,一跳就能跳到那儿。可是过了两三年,没有锻炼,弹跳能力已经不足的情况之下,我还是按老眼光,看着大概能跳那么远,结果一跳就失去平衡。

  就是我不能脚踏实地,总想要的是那个目标,就要跳那儿。其实跳不到,按照原先的眼光,不摔倒才怪呢。

  你说是不是?比如,我这个眼光看的是两米,或者是两米五的距离。按我那个一米八一的比例,长了两年,应该可以跳两米五,然后我一跳,一定摔倒。信不信,就是这样子。我觉得我可以跳两米五。

  所以,我们很多人就会 “我觉得,我应该可以这样”,结果就是不成。什么原因?因为你错误了,没有定位好自己。要是定位好,定位在两米,可能就没事,这是用立定跳远来作为比喻。

  我们人生也是如此,总定位不好自己,想要的太多,很贪。还想拿第一,我跟你讲,他们都跳,同样是同班同学,我的眼光是超过他们,超过他们最远的,但是我已经没有那个能力了,能不摔倒吗?贪呐,功利呀!这就是功利心。我还想拿第一,一定碰钉子。

  最后成为最后一名,为什么?摔倒了没有成绩啊。我甚至连那个最差的人也比不上,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可能会怨天尤人。因为我没有发现问题在哪里,没有定位好自己,功利,特别贪,只想结果,就要第一。

  不管怎么样,原来都不如我,现在我不能落到你们后头。对不对,平等,得跟以前平等吧,以前是第一,现在怎么能不拿第一,可是人家锻炼,我没锻炼。

  人生也是经常这样翻跟头,有句话叫“各有因缘莫羡人”,听懂没有,你看姚明,“我恨呐,爸妈没把我生那么高”,别说,就有人这样子,“我就是没姚明那个头,我要有姚明那个头,NBA我也平了它”,各有因缘莫羡人,你不是那块料,…

《找到正确的思维模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禁忌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