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找到正確的思維模式▪P2

  ..續本文上一頁往哪個方向走,或者是那個居士問“你應該去尋找一種幸福還是什麼”,我對于這個東西,說實話,至少自己沒有那種不幸福的感覺。

  釋寬見:活在他那句話裏頭幹什麼?

  ※※:反正我覺得他是好意,還是想提示我一個東西。

  釋寬見:你爲什麼不回到現在的話題,不要爲某一些東西而糾結。通過剛才談的這些話,還是回到那個問題,你覺得你需要改變什麼?找到了麼?

  ※※:需要改變的還是自己對事物認識的方式方法,一個模式,這些東西其實是最有害的。看見一件事的時候,自己首先反應的並不是對這件事的觀照,而是自己以前對類似事情形成的一種思維模式。

  釋寬見:那你把它細化,列一個表。我以前的思維模式是什麼,我需要改變成什麼樣的思維模式。

  ※※:我倒不是覺得需要改變什麼,而是一些事情來了之後,首先應起到一種觀照,當下不夾雜任何感情色彩。又說到兩邊,就是不夾雜任何東西去觀照,能把這些事情看清楚,而不是上來就按照自己形成的行爲意識或思維模式去判斷。

  後來,我也給自己提出問題,就是具體實施的步驟。從感性和理性兩個方面,有很多好像比較複雜。有些事情可以從感性出發,從理性去觀照、觀察。但有些問題又必須理性對待,說到理性和感性這兩個東西,離觀照又遠一點。

  釋寬見:你把自己繞進去、說糊塗了,靠你這樣怎麼能觀照得出來,自己都當場把自己給說糊塗了。

  ※※:所以我還是想退出來,先從觀照這一步做起。還是師父開示吧。

  釋寬見:如果你不能把你的感覺、想法去掉,師父給你開示也沒有用。我才講一句話你就說:“不是,我的感覺是……”剛才所講的一切,把你搞糊塗的東西,恰恰就是你原有的思維模式。

  你用原有的思維模式整理現在的思維模式,再想觀察,有可能麼?你的目的是要改變原來的思維模式,可你的方法就是用原來的思維模式,能改變嗎?“不是,我的意思,我想要這個,然後怎麼怎麼地”,你看沒有?都是你原有的思維模式。

  打個比方,你剛才講的一番話,跟我前面的有任何關系麼,包括跟**法師講的有任何關系嗎?沒有,都是你自己的語言模式。說了半天,我白講了。你要警覺的是這個東西。

  你要警覺你自己的思維模式,要學會傾聽,比如師父在講什麼。你滿腦子都是自己的這種思維模式,看我剛才講了半天,你有沒有運用到一點?

  ※※:還沒有。

  釋寬見:還是需要過程。我知道你在努力,這個才是最需要警惕的。需要警惕的不是其他,也不是什麼覺照,而是你時時刻刻自己這一套語言行爲模式,思維語言行爲模式。

  讀聖賢書啊。比如**法師講了些什麼,你去用,如理作意。包括師父跟你講了些什麼,你能不能按照這個思路來。

  別人給你再多的思路你不用,還是用自己的思路,那有什麼辦法。

  ※※:我老給自己找理由。

  釋寬見:要是離開了這個環境,有誰來提醒你,自我的力量是極爲強大的。很快我們就會給自己找到充足的理由,回到原來的思維模式上去。不過,我確實看到了你的努力,也看到了你的改變。

  頓悟的方法是老實

  找到正確的思維模式(四)

  (2011-11-03)

  地點:天開寺

  ※※:現在自己也知道,可還是糊塗。

  釋寬見:因爲你在寺裏將近叁個月,每穿越自我一次,馬上痛苦就減少一點,我看到了。只是它不一定能穩固,因爲原有的思維模式是極爲強大的,很容易把學到的一點點正念的模式扭轉掉。

  釋**:就是把學到的佛法放到生活當中,感覺你沒有圓融,可以用簡單的模式去思考,不用太複雜。

  釋寬見:喝茶吧,這一杯茶也是緣分之茶,過去的大德說喝茶就可以悟道,因爲每一件事情都包含了所有的信息。能保持正念的時候,這一杯茶就能讓你覺悟。

  但是,我們不能保持正念,這一杯茶跟毒藥差不多,也會完全沒有心去喝。因爲覺得這一杯茶跟我沒有關系,它能給我帶來什麼,能讓我沒有妄念,能讓我健康,或者能讓我什麼。

  這本來就是一杯幹幹淨淨的茶,卻被我貼上了無數的爛七八糟的標簽,它只是一杯茶而已。

  釋**:就是從這個起點到那個終點,怎麼可以達到終點,想一個方式出來,這是最重要的,得到一個結果。

  中間的過程還沒有能力理清,就想很多東西出來,自己就在當中迷惑了。可能跟我的思考方式有點不一樣,我不會想那麼遠。

  ※※:**師父說的確實是,很多情況下,憑著自己的意識想到這件事,我不願意發生這種結果,然後,所做的一切並不是隨順此事的發展,已經開始按自己的意志去行事了。自己是這種結果不要,按照想要的結果去辦事。

  **師父剛才說的我的狀態,自己還真是,而且我的原話和**師父說的基本上一樣。就是感覺腦子裏好像有無數的通道,通道裏都有水,在某個點上一下就堵了,開始糾結,我是這種體會。

  釋寬見:這個表述很形象,覺得有點開悟的意思,因爲你能把自己說清楚了。

  釋**:我理解,工作的時候就以這種模式來工作,就說對賬,比如,我的賬是多少錢,你的賬是多少錢,就一筆一筆對,然後,看看差了哪一筆。

  他說不行,我一定想個辦法,一對就可以把所有這些差的都看出來。你怎麼可能不一筆一筆對,找出那個相差的東西?一個月都有幾百筆賬,你沒有可能用一個方法,像開燈一樣出來。他就堅持用這個方法對,對來對去,搞了幾個星期,一點東西都沒出來。

  釋寬見:我也來補充一點。我把這種現象比喻成什麼,我們很多人都想開竅。

  開竅最快的方法是什麼?最笨的方法是什麼?

  開竅的最快方法就是老實。

  開竅的最笨方法、最繞彎子的方法就是想馬上成功,不需要過程。所以,古人講“腳踏實地”,要老實念佛。

  爲什麼念佛不成功,因爲你不老實。我想一念就清淨了,不老實。老實是非常高貴的品質。

  我們爲什麼那樣多煩惱?總是把自己陷入到各種各樣的陷阱,因爲我們從來也沒有老實過。

  總希望能夠一步登天。做生意想一下子,明天突然就一筆大的訂單怎麼怎麼地;去買彩票中五百萬;去跟別人談判或者是談什麼,我一說,他馬上OK,都想這樣子。所以說,頓悟的方法就是老實,但都不肯老實。

  “能不能快點,最好馬上成功啊”,“最快的方法是什麼請告訴我”,沒有最快的方法,最快的方法就是老實。

  

  立足自己的本位

  找到正確的思維模式(五)

  (2011-11-03)

  地點:天開寺

  ※※:我們要尊重事物自然演化的過程,不能把它忽視掉。

  釋寬見:我給你說個形象的比喻,你看,我們走路,有人永遠會摔跤,爲什麼老會摔跤?他一眼就看到那個目的地,不看腳下。

  我要的就是目標,底下一個坑,摔了。爬起後,接著走,還是看目標,摔不死你真是。應該是這樣子,先看一看目標,看一下。然後要看腳下了,走一段,可以再看看目標,馬上再看腳下。方向正確了,走一段路,再定位一下,有沒有偏。好,對准方向了,繼續走。

  你要看腳下呀。知道嗎?腳下可能有沼澤、沙漠、陷阱。掉在陷阱裏,獵人就把你抓去了。“千裏之行,始于足下”,什麼意思,就是很多人不肯“始于足下”,總想一步到山頂。

  舉個切身例子,我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12歲,體育課立定跳遠,看誰跳得遠。我的成績是班裏第一,一米八一,我都記得。小學五年級我個頭才一米叁九,跳一米八一,一百分。

  上初中,我就看一些什麼《道德經》之類的,不愛動。大概到初叁,每天就喜歡在那兒不動,突然一時興起要跟別人比立定跳遠。我已經有兩叁年沒有練習了,說比一比,因爲當年我是冠軍。

  前面有個沙坑,好多沙子,站在那裏跳。我一跳就摔倒,一跳就摔倒。哎,我說:“奇怪了,怎麼回事?”你說怎麼回事,爲什麼一跳就會摔倒?我很長一段時間莫名其妙。因爲我身體的發展速度,趕不上塊頭的成長速度。

  或者說,打個比方,我能跳一米八一的時候,我的眼光是盯著那個遠的距離,我一跳,眼光跟腳的能力是配合的,盯著那兒,一跳就能跳到那兒。可是過了兩叁年,沒有鍛煉,彈跳能力已經不足的情況之下,我還是按老眼光,看著大概能跳那麼遠,結果一跳就失去平衡。

  就是我不能腳踏實地,總想要的是那個目標,就要跳那兒。其實跳不到,按照原先的眼光,不摔倒才怪呢。

  你說是不是?比如,我這個眼光看的是兩米,或者是兩米五的距離。按我那個一米八一的比例,長了兩年,應該可以跳兩米五,然後我一跳,一定摔倒。信不信,就是這樣子。我覺得我可以跳兩米五。

  所以,我們很多人就會 “我覺得,我應該可以這樣”,結果就是不成。什麼原因?因爲你錯誤了,沒有定位好自己。要是定位好,定位在兩米,可能就沒事,這是用立定跳遠來作爲比喻。

  我們人生也是如此,總定位不好自己,想要的太多,很貪。還想拿第一,我跟你講,他們都跳,同樣是同班同學,我的眼光是超過他們,超過他們最遠的,但是我已經沒有那個能力了,能不摔倒嗎?貪呐,功利呀!這就是功利心。我還想拿第一,一定碰釘子。

  最後成爲最後一名,爲什麼?摔倒了沒有成績啊。我甚至連那個最差的人也比不上,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可能會怨天尤人。因爲我沒有發現問題在哪裏,沒有定位好自己,功利,特別貪,只想結果,就要第一。

  不管怎麼樣,原來都不如我,現在我不能落到你們後頭。對不對,平等,得跟以前平等吧,以前是第一,現在怎麼能不拿第一,可是人家鍛煉,我沒鍛煉。

  人生也是經常這樣翻跟頭,有句話叫“各有因緣莫羨人”,聽懂沒有,你看姚明,“我恨呐,爸媽沒把我生那麼高”,別說,就有人這樣子,“我就是沒姚明那個頭,我要有姚明那個頭,NBA我也平了它”,各有因緣莫羨人,你不是那塊料,…

《找到正確的思維模式》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佛法的禁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