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P32

  ..续本文上一页覆盖。四面有字。正面汉藏两体对照:左半藏文,横书,七十七列,右半汉文,直书,六行。藏汉两体文义相同,大概是同一盟约,两种文本右面是吐蕃一方参与此次会盟的官员名单位次,共十七人。上为藏文,下为该员职衔姓氏的汉字译音,藏文四十列。对于研究吐蕃官制、姓氏及当时藏汉对音极为重要,尤其是文中清楚地标出钵阐布充任首席大论一事,为了解吐蕃的宗教、政治的变化与发展提供了真实的证据。左面为唐朝参与会盟官员名单位次,亦为藏汉两体对照,上为藏文,四十九列,下为汉文,共十八人。背面纯为藏文盟辞,七十八列。盟辞中记载汉藏之间虽经数次战争,但丝毫没有破坏藏汉民族的团结。唐蕃会盟碑对于研究唐蕃之间的关系提供了信实的证据。此碑现在还完整无缺地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此碑结尾中写道:“同一盟文之碑亦树于唐之京师。”

   (168)祝祷神灵:吐蕃王臣举行盟誓典礼时,每人都要祝祷自己所崇拜的神灵,以神灵为证。

   (169)立誓证盟:吐蕃王臣举行盟誓时,要向佛像敬献少量水和酒,称之为盟水。并杀牲畜,喝血或把血涂在嘴上。《新唐书》记载:“赞普与其臣岁一小盟,用羊、犬、猴为牲;三岁一大盟,夜肴诸坛,用人、马、牛、闾为牲。凡牲必折足裂肠陈于前,使巫告神曰:谕盟者有如牲”。

   (170)唐文宗:即李昂(公元809--840年)唐穆宗之子,敬宗弟。公元827--840年在位。宝历二年十二月(公元827年1月),为宦官王守澄等所拥立。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任李训、舒元舆等为宰相,郑注为风翔节度使,发动甘露之变,欲一举铲除宦官势力。事败,李训、郑注等均被杀害,他亦被仇士良等软禁至死。

   (171)达磨:即朗达玛。《新唐书》称他为达磨。公元 841--846年在位,他曾下令将各寺院的门关闭泥封,把佛教经典一部分烧毁、一部分抛入水中。大批僧人被杀,流放边地,脱下袈裟还俗回家。

   (172)碌曲:在今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部,洮河上游,邻接四川、青海两省。

   (173)唐桓(文)宗:唐朝第十八任皇帝。

   (174)唐宣宗:唐朝第二十任皇帝李忱。公元847--859年在位。

   (175)唐中宗:唐朝第四任皇帝李显。公元684年在位。

   (176)唐懿宗:唐朝第二十一任皇帝李漼。公元860年-- 874在位。

   (177)唐朝共有二十一个皇帝:汉文历史记载唐朝共有二十四个皇帝。《红史》记载只有二十一个皇帝,遗漏了三个皇帝。我们对原文未作任何改动。

   (178)梁朝改替朝代:唐朝末期分为五代十国,首先建立梁朝。公元907年,朱晃(朱全忠改名)用禅让形式即皇帝位(梁太祖),国号梁,建都汴州城,改称为开封府(东都),改唐东都洛阳为西都。

   (179)范祖禹:据《红史》记载,吐蕃传记由宋祁著,范祖禹收集成册。范祖禹的事迹不详,故不多赘。

   (180)临洮:此地离青海塔尔寺不远。据说八思巴到此地建临洮寺。

   (181)喇嘛仁钦扎国师:八思巴到蒙古地方时,有译师喇嘛仁钦扎精通汉、藏、蒙古三种语言,故忽必烈封他为“国师”。

   (182)其中记年中有几处错误:《新旧唐书》关于吐蕃传部分,在八思巴时,由汉族译师胡将祖译成藏文,其中记年 (木、火、土、铁、水)中有几处错误。《红史》的作者对其中几处错误做了修正,便于读者阅读。

   (183)与藏文史籍记载大致相符:《红史》的作者认为《新旧唐书》吐蕃传与藏文史籍记载的大致相符。特别是《新旧唐书》吐蕃传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的史实相互得到印证。但是其中也有几处记载不相符,如:文成公主在吐蕃住了四十年,于赞普都松芒布杰在位的第二年(藏历铁龙年)去世,牟尼赞普以后为牟笛赞普(汉文记载为缩赤赞普),德松赞(又名赤德松赞)、可黎可足(又名热巴巾)等厉代赞普执政的年代不相符。经与《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一对照,才知道所记载的年代不相符。同时也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西藏历史文书的重要性。

   (184)唐书吐蕃传:见注释(131)。

   (185)黄巢:唐末农民大起义领袖。乾符二年(公元815年)率众响应王仙芝起义。次年,因反对王仙芝接受唐朝招安,与王仙芝分兵,独立作战。五年王仙芝战死后,被推为领袖。公元881年打进长安,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公元884年被唐军围攻追及,不屈自杀。

   (186)朱温;即后梁太祖(公元852—912年)。五代梁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07—912年在位。宋州砀山(今属安徽)人。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参加黄巢起义。黄巢建立大齐政权时,任同州防御使。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叛变降唐,被封为梁王。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代唐称帝,改名晃,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梁,史称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被其子友珪所杀。

   (187)不同姓氏的五个朝代:唐末,分裂出不同姓氏的五个朝代①后梁②后唐③后晋④后汉⑤后周(公元907—960年)。详细内容请看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

   (188)宋太祖:即赵匡胤(公元927—976年)。宋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涿州(治所在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公元 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宋朝从宋太祖公元960年执政到宋钦宗公元1127年共计一百六十八年。共有九位皇帝。宋朝时,除辽和西夏外,其他地区都被宋统一。

   (189)宋徽宗和宋钦宗父子二人:宋徽宗(公元1082——??年),即赵佶。北宋皇帝,公元1100—1125年在位。其子宋钦宗(公元1100---1156年)即赵桓。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底在金兵大举进攻中,接受其父徽宗的传位,在位一年四个月。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第二年,他和其父徽宗一同被俘,北宋灭亡。

   (190)契丹大辽:契丹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部族。唐时,散居今东北的南部和原热河一带,以牧、渔、猎为生。在宋朝和唐朝时期,契丹族就和中原地区关系密切,在汉族的影响下,契丹族的经济文化发展很快。唐末,迭刺部首领阿保机统一契丹及邻近各部。公元916年阿保机在契丹称王,建封建政权。公元947年辽太宗耶律德光改契丹国为辽。契丹大辽从公元916--1125年共立国二百一十年,共历九帝。北宋第八任皇帝宋徽宗联合金征服了契丹。此时贵族耶律大石率领部分契丹人西迁建立西辽,又称哈刺契丹。西辽从公元1124--1222年共立国九十八年,共历五帝。第五任王律耶直鲁古被金所灭。

   (191)康王:即宋高宗赵构,南宋皇帝。公元1127年—— 1162年在位。初封康王。宋徽宗和宋钦宗二人被俘后,他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任用黄潜善、汪伯彦为相,南迁扬州;继又渡江,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绍兴十一年(藏历铁鸡年公元1141年),向金投降。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传位于赵睿(孝宗)。

   (192)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西晋的晋愍帝司马邺于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改南京为建康。三国吴称建业。明为南京,清为江宁府治。三国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国及辛亥革命均建都于南京。今为江苏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193)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隋开皇中置州,自唐以来称为大州。五代时吴越建都于此,称为西府。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从南京迁都于此,称为临安府。元改为杭州路,明改为府。解放后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此地也是生产丝织品的中心。

   (194)国号仍称为宋:从建业元年(公元1127年),赵构(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称帝至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被元灭亡止,国号仍称为宋。

   (195)蛮子合尊:南宋国都南京和杭州被西藏历史家称为蛮子国都,南宋被称为蛮子王朝。南宋国都出产的丝织品在西藏很有名声,人们称为蛮子丝织品。南宋第九任皇帝宋帝昺从公元1278--1279年在位二年(红史记载为三年)后,被元兵征服,皇帝被活捉,并送到萨迦寺出家为僧,宋帝昺被称为蛮子合尊。以后蛮子合尊被格坚汗杀死。(应是宋恭帝??)

   (196)阿拉坦汗(阿骨打):即金太祖,金王朝的建立者。金王朝最初的女真族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下游,隋唐时期称女真为黑水靺鞨。五代时改称为女真。十一世纪女真族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十二世纪初,女真族的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天庆五年(公元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金。国都最初建于会宁府(今黑龙江阿城),以后海陵王迁都于中都 (北京),此后宣宗完颜珣迁都河南开封。金共历十帝,从公元1115--1234年共历一百二十年。元太宗窝阔台于公元1235年灭金。

   (197)大金:即金王朝,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颜部领袖阿骨打创建。

  

   (198)金哀宗:即完颜守绪,公元1224--1232年在位。

   (199)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公元1162--1227年),名铁木真。古代蒙古首领,也是一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于第三饶迥的水马年(公元1162年)出生于蒙古部孛儿只斤氏族。其父也速该被塔塔儿部…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觉囊派教法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