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覆蓋。四面有字。正面漢藏兩體對照:左半藏文,橫書,七十七列,右半漢文,直書,六行。藏漢兩體文義相同,大概是同一盟約,兩種文本右面是吐蕃一方參與此次會盟的官員名單位次,共十七人。上爲藏文,下爲該員職銜姓氏的漢字譯音,藏文四十列。對于研究吐蕃官製、姓氏及當時藏漢對音極爲重要,尤其是文中清楚地標出缽闡布充任首席大論一事,爲了解吐蕃的宗教、政治的變化與發展提供了真實的證據。左面爲唐朝參與會盟官員名單位次,亦爲藏漢兩體對照,上爲藏文,四十九列,下爲漢文,共十八人。背面純爲藏文盟辭,七十八列。盟辭中記載漢藏之間雖經數次戰爭,但絲毫沒有破壞藏漢民族的團結。唐蕃會盟碑對于研究唐蕃之間的關系提供了信實的證據。此碑現在還完整無缺地矗立于拉薩大昭寺前。此碑結尾中寫道:“同一盟文之碑亦樹于唐之京師。”
(168)祝禱神靈:吐蕃王臣舉行盟誓典禮時,每人都要祝禱自己所崇拜的神靈,以神靈爲證。
(169)立誓證盟:吐蕃王臣舉行盟誓時,要向佛像敬獻少量水和酒,稱之爲盟水。並殺牲畜,喝血或把血塗在嘴上。《新唐書》記載:“贊普與其臣歲一小盟,用羊、犬、猴爲牲;叁歲一大盟,夜肴諸壇,用人、馬、牛、闾爲牲。凡牲必折足裂腸陳于前,使巫告神曰:谕盟者有如牲”。
(170)唐文宗:即李昂(公元809--840年)唐穆宗之子,敬宗弟。公元827--840年在位。寶曆二年十二月(公元827年1月),爲宦官王守澄等所擁立。大和九年(公元835年),任李訓、舒元輿等爲宰相,鄭注爲風翔節度使,發動甘露之變,欲一舉鏟除宦官勢力。事敗,李訓、鄭注等均被殺害,他亦被仇士良等軟禁至死。
(171)達磨:即朗達瑪。《新唐書》稱他爲達磨。公元 841--846年在位,他曾下令將各寺院的門關閉泥封,把佛教經典一部分燒毀、一部分抛入水中。大批僧人被殺,流放邊地,脫下袈裟還俗回家。
(172)碌曲:在今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西部,洮河上遊,鄰接四川、青海兩省。
(173)唐桓(文)宗:唐朝第十八任皇帝。
(174)唐宣宗:唐朝第二十任皇帝李忱。公元847--859年在位。
(175)唐中宗:唐朝第四任皇帝李顯。公元684年在位。
(176)唐懿宗:唐朝第二十一任皇帝李漼。公元860年-- 874在位。
(177)唐朝共有二十一個皇帝:漢文曆史記載唐朝共有二十四個皇帝。《紅史》記載只有二十一個皇帝,遺漏了叁個皇帝。我們對原文未作任何改動。
(178)梁朝改替朝代:唐朝末期分爲五代十國,首先建立梁朝。公元907年,朱晃(朱全忠改名)用禅讓形式即皇帝位(梁太祖),國號梁,建都汴州城,改稱爲開封府(東都),改唐東都洛陽爲西都。
(179)範祖禹:據《紅史》記載,吐蕃傳記由宋祁著,範祖禹收集成冊。範祖禹的事迹不詳,故不多贅。
(180)臨洮:此地離青海塔爾寺不遠。據說八思巴到此地建臨洮寺。
(181)喇嘛仁欽紮國師:八思巴到蒙古地方時,有譯師喇嘛仁欽紮精通漢、藏、蒙古叁種語言,故忽必烈封他爲“國師”。
(182)其中記年中有幾處錯誤:《新舊唐書》關于吐蕃傳部分,在八思巴時,由漢族譯師胡將祖譯成藏文,其中記年 (木、火、土、鐵、水)中有幾處錯誤。《紅史》的作者對其中幾處錯誤做了修正,便于讀者閱讀。
(183)與藏文史籍記載大致相符:《紅史》的作者認爲《新舊唐書》吐蕃傳與藏文史籍記載的大致相符。特別是《新舊唐書》吐蕃傳與《敦煌本吐蕃曆史文書》的史實相互得到印證。但是其中也有幾處記載不相符,如:文成公主在吐蕃住了四十年,于贊普都松芒布傑在位的第二年(藏曆鐵龍年)去世,牟尼贊普以後爲牟笛贊普(漢文記載爲縮赤贊普),德松贊(又名赤德松贊)、可黎可足(又名熱巴巾)等厲代贊普執政的年代不相符。經與《敦煌本吐蕃曆史文書》一對照,才知道所記載的年代不相符。同時也使我們更進一步認識到西藏曆史文書的重要性。
(184)唐書吐蕃傳:見注釋(131)。
(185)黃巢:唐末農民大起義領袖。乾符二年(公元815年)率衆響應王仙芝起義。次年,因反對王仙芝接受唐朝招安,與王仙芝分兵,獨立作戰。五年王仙芝戰死後,被推爲領袖。公元881年打進長安,即皇帝位,國號大齊,年號金統。公元884年被唐軍圍攻追及,不屈自殺。
(186)朱溫;即後梁太祖(公元852—912年)。五代梁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07—912年在位。宋州砀山(今屬安徽)人。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參加黃巢起義。黃巢建立大齊政權時,任同州防禦使。中和二年(公元882年)叛變降唐,被封爲梁王。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代唐稱帝,改名晃,建都汴(今河南開封),國號梁,史稱後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被其子友珪所殺。
(187)不同姓氏的五個朝代:唐末,分裂出不同姓氏的五個朝代①後梁②後唐③後晉④後漢⑤後周(公元907—960年)。詳細內容請看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
(188)宋太祖:即趙匡胤(公元927—976年)。宋王朝的建立者。公元960—976年在位。涿州(治所在今河北涿縣)人。後周時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公元 960年發動陳橋兵變,即帝位,國號宋。宋朝從宋太祖公元960年執政到宋欽宗公元1127年共計一百六十八年。共有九位皇帝。宋朝時,除遼和西夏外,其他地區都被宋統一。
(189)宋徽宗和宋欽宗父子二人:宋徽宗(公元1082——??年),即趙佶。北宋皇帝,公元1100—1125年在位。其子宋欽宗(公元1100---1156年)即趙桓。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底在金兵大舉進攻中,接受其父徽宗的傳位,在位一年四個月。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第二年,他和其父徽宗一同被俘,北宋滅亡。
(190)契丹大遼:契丹族是中國境內的一個部族。唐時,散居今東北的南部和原熱河一帶,以牧、漁、獵爲生。在宋朝和唐朝時期,契丹族就和中原地區關系密切,在漢族的影響下,契丹族的經濟文化發展很快。唐末,疊刺部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及鄰近各部。公元916年阿保機在契丹稱王,建封建政權。公元947年遼太宗耶律德光改契丹國爲遼。契丹大遼從公元916--1125年共立國二百一十年,共曆九帝。北宋第八任皇帝宋徽宗聯合金征服了契丹。此時貴族耶律大石率領部分契丹人西遷建立西遼,又稱哈刺契丹。西遼從公元1124--1222年共立國九十八年,共曆五帝。第五任王律耶直魯古被金所滅。
(191)康王:即宋高宗趙構,南宋皇帝。公元1127年—— 1162年在位。初封康王。宋徽宗和宋欽宗二人被俘後,他在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任用黃潛善、汪伯彥爲相,南遷揚州;繼又渡江,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紹興十一年(藏曆鐵雞年公元1141年),向金投降。紹興叁十二年(公元1162年)傳位于趙睿(孝宗)。
(192)建康(今江蘇省南京市),西晉的晉愍帝司馬邺于建興元年(公元313年)改南京爲建康。叁國吳稱建業。明爲南京,清爲江甯府治。叁國吳、東晉、宋、齊、梁、陳、五代南唐、明初、太平天國及辛亥革命均建都于南京。今爲江蘇省人民政府所在地。
(193)杭州(今浙江省杭州市):隋開皇中置州,自唐以來稱爲大州。五代時吳越建都于此,稱爲西府。南宋建炎叁年(公元1129年)從南京遷都于此,稱爲臨安府。元改爲杭州路,明改爲府。解放後浙江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此地也是生産絲織品的中心。
(194)國號仍稱爲宋:從建業元年(公元1127年),趙構(高宗)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稱帝至祥興二年(公元1279年)被元滅亡止,國號仍稱爲宋。
(195)蠻子合尊:南宋國都南京和杭州被西藏曆史家稱爲蠻子國都,南宋被稱爲蠻子王朝。南宋國都出産的絲織品在西藏很有名聲,人們稱爲蠻子絲織品。南宋第九任皇帝宋帝昺從公元1278--1279年在位二年(紅史記載爲叁年)後,被元兵征服,皇帝被活捉,並送到薩迦寺出家爲僧,宋帝昺被稱爲蠻子合尊。以後蠻子合尊被格堅汗殺死。(應是宋恭帝??)
(196)阿拉坦汗(阿骨打):即金太祖,金王朝的建立者。金王朝最初的女真族分布于松花江、黑龍江下遊,隋唐時期稱女真爲黑水靺鞨。五代時改稱爲女真。十一世紀女真族的社會生産力迅速發展。十二世紀初,女真族的首領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阿骨打稱帝,國號金。國都最初建于會甯府(今黑龍江阿城),以後海陵王遷都于中都 (北京),此後宣宗完顔珣遷都河南開封。金共曆十帝,從公元1115--1234年共曆一百二十年。元太宗窩闊臺于公元1235年滅金。
(197)大金:即金王朝,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顔部領袖阿骨打創建。
(198)金哀宗:即完顔守緒,公元1224--1232年在位。
(199)成吉思汗:即元太祖(公元1162--1227年),名鐵木真。古代蒙古首領,也是一名軍事家和政治家。他于第叁饒迥的水馬年(公元1162年)出生于蒙古部孛兒只斤氏族。其父也速該被塔塔兒部…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