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P31

  ..续本文上一页史书中记载他为赞普赤松赞。关于他何时生于何地

  何年在位

  说法不一,故在此不多赘。下面简要概括地介绍一下松赞干布的主要事迹。松赞干布是西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主要有五大功绩:第一,创制了藏文文字。第二,统一吐蕃各部族,制定法律。第三,建立了一整套军政合一制度。第四,为发展藏族的文化,向其他民族学习文化和技术。第五,加强了汉藏之间、尼藏之间的团结。

   第一,松赞干布清楚地看到有文字的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很快,相反没有文字的民族就落后。因此他从自己的大臣中挑选出最有才能和聪明的吞米桑布扎和十六名青年,派遣他们到印度学习梵文和西域各国文字。学成后,再到西藏。每人都把自己所学到的语言进行分析比较,创制了我们现在使用的藏文。虽然从藏文的创制到现在共计一千三百二十八年了,但现在藏文水平较高的知识分子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能阅读和理解最初翻译和论著。藏文创制后,赞普松赞干布亲自带头学习,并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每个臣民都要学习藏文。

   第二,统一吐蕃各部族,制定法律。松赞干布执政前吐蕃

  有十八个部族,部族之间相互侵扰,没有安稳的生活秩序。此后,各部族的大部分首领和属民日益觉醒,要求统一。松赞干布执政后,根据大家的要求,首先平息了贵族勾结属部地方势力发动的战乱,统一了各部族集团。为巩固统治力量,松赞干布制定了六大法:

   1.在军事和行政制度上,松赞干布仿照唐朝的府兵制,在吐蕃建立了一套严密的军事组织机构。①把吐蕃全境划分为五个如,每个如又分为十个千户府。每个千户府下设总管一人,老年和青年军官各一人。每个如的旗子呈不同颜色。②十八个部族划分土地,明确规定属私人占有。③在百姓中划分四小王、七品官、奴隶、皂隶、工匠、商人等几个不同等级。④设置了六大诏命、六个益仓、六文告手印、六缘、六豪杰等组织机构。

   2.规定统一了度量衡制。度量衡的统一,促进吐蕃农牧产品的交换和贸易的发展。

   3.制定了三要、三不要、三赞颂、三鄙视、三不迫害等十五法,十善法和在家道德规范十六法。在社会中普遍提倡优良作风,反对不良的作风。

   4.对民事纠纷,要果断决出一方的正确,另一方的不正确。

   s.对高级官员犯了罪,要按他们各自阶级地位的高低判决其罪行。

   6.对臣民犯了罪,要根据他们的大小罪行分别给予不同的判决。

   第三,在行政管理制度方面,由三位大相总管王朝外部的政治事务,三位内相主管王朝内部事务,三位整事大相主管王朝的司法事务。

   第四,为发展藏族的文化,向其他民族学习文化和技术。松赞干布曾多次请求唐太宗把中原地区的养蚕、酿酒、工匠等技术人员派遣到了吐蕃。因此汉族的文化和技术陆续传到吐蕃。尼泊尔的雕塑、绘画和石刻等技术也陆续传到吐蕃。与此同时,吐蕃还不断派遣青年到唐朝长安读书,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识,来发展本民族的文化。在当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下,没有一定的政治胆略和远见,这些事情是难于做到的。

   第五,加强汉藏之间、尼藏之同的团结。松赞干布为在吐蕃弘扬佛教,把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技术引进吐蕃,他前后迎娶了泥婆罗(尼泊尔)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与此同时,一大批工匠艺人也相继入藏。松赞干布为汉族和尼泊尔的文化技术在吐蕃的传播和发展打开了大门。使吐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更加发展。

   (142)驸马都尉和西海郡王:公元648年,唐朝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途中被劫,退入吐蕃境内。王玄策向吐蕃军队求援,松赞干布当即派兵协助王玄策击败天竺,并献礼于长安。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授给松赞干布“驸马都尉”的官职,封给他的爵位是“西海郡王”。

   (143)賨王:唐高宗第二次加封松赞干布为“賨王”,当使臣带着封诏到达拉萨时,松赞干布逝世。详见《唐书》。

   (144)裕固地方:今指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古藏文历史文书称此地方为“黎域”。裕固族历史记载,在松赞干布执政兴佛教之时,裕固地方的佛教被毁灭,故裕固地方的僧人都逃到西藏和印度。

   (145)大臣薛仁贵:(公元614--683年)唐朝大将,名礼,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农民出身,善骑射。太宗时应募从军,因功升右将军中郎将。后又率军在天山战胜九姓突厥,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山”之歌。乾封初参与进攻高丽的战争,后留任右威卫大将军兼安东都护,封平阳郡公。咸亨元年(公元670年)与吐蕃作战,大败。后任右领军卫将军、代州都督等职。详见《新唐书》。

   (146)大臣噶尔的大儿子:大臣噶尔的大儿子名叫噶尔·赞聂东普。

   (147)婆罗门地方:这里指尼泊尔。

   (148)和田:此地究竟在什么地方不详,大概在安西四镇附近(即今敦煌)。

   (149)指汉、魏、周三个朝代。

   (150)武则天:(公元624--705年)唐高宗皇后、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山西文水东人。十四岁时被唐太宗选入宫为才人,太宗死后为尼。唐高宗时,又被召为昭仪,公元655年立为皇后。公元683年唐中宗即位,次年废中宗,立睿宗。七年后(公元690年)废睿宗,自称圣神皇帝。她任用酷吏,屡兴大狱,宗室、朝臣被牵连冤杀者不少。晚年豪奢专断,颇多弊政。西藏历史上记载她是一名残暴的女皇。

   (151)向唐朝皇帝投降:这里的“皇帝”是指武则天。

  

   (152)意为悄悄地带去抚养。

  

   (153)金城公主(

  一739),西藏历史记载,最初赞普赤德祖丹的儿子江查拉本迎娶金城公主,她未到西藏之前江查拉本逝世,故金城公主就和赞普赤德祖丹成亲,赞普赤松德赞是金城公主的儿子。金城公主是在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准备与吐蕃赞普赤德祖丹之子江查拉本联姻的。吐蕃派遣香多日拉金等人前往迎娶,唐中宗曾将数万匹绸缎及杂技、乐队、工匠、技人、医书、《左传》等汉籍送到吐蕃。并派左卫大将军杨矩护送,皇帝并亲自送到始平地方,在始平释放罪犯免除死罪,免除百姓赋税一年,详细内容见《贤者喜宴》和《西藏王臣记》。

   (154)西夏之地:西夏是宋朝对党项羌族所建大夏封建政权的称呼。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南),最盛时管辖二十二州,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北部、青海东北部和内蒙一部分地区。居民有党项羌、汉、蒙、回纥等族。从事农牧业,产青白盐、织毡毯。与宋经济文化联系极为密切,茶、马、盐、铁交易频繁。部分政治制度仿宋,有文字,汉文典籍也广为流传。与宋、辽、金多次发生战争。各地人民均受损害。西夏宝义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灭。西夏政权自李元昊始,传十主,共计一百九十年。

   (155)蛮子河西:《新唐书》记载,在唐肃宗至德元年 (藏历火猴年公元756年),吐蕃军占领了廓、霸、岷等州及河源、莫门军。这些地方似为蛮子河西一带。

   (156)唐代宗:他为唐朝第十二世皇帝。

   (157)水阴兔年吐蕃军又来了:《旧唐书》记载,在唐代宗广德元年(藏历水兔年公元763年),吐蕃军率领吐谷浑和党项的二十万人的军队从陇山地方一直向东杀来。

   (158)唐代宗逃往陕州:陕州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 487年)置。治所在陕县。辖境相当今河南三门峡市及附近的地区。

   (159)改元:中国每当一新皇帝上台时,都要更换年号。吐蕃军队占领国都长安十五天,任命金城公主之兄广武王为皇帝,改换年号。详见《旧唐书·吐蕃传》。

   (160)大赦:从元代开始,皇帝对立功之臣颁发的封诏称为大赦。

   (161)唐德宗:即李适(公元742--805年),他是唐代宗之子。公元779--805年在位。在位期间改租庸调为两税法,并征收间架税、茶税等,加强搜刮,以增加财政收入。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变,长安被朱泚占领,他一度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

   (162)西夏地方的哈拉山:似为贺兰山。

   (163)唐顺宗:即李诵(公元761--806年),唐德宗之子。公元805年在位。在位期间因患风疾,行动不便,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结大官僚及藩镇势力,改元永贞,迫其退位称太上皇,立太子纯为帝(即宪宗)。次年病死。

   (164)唐宪宗:即李纯(公元778--820年),公元805—— 820年在位。在位期间整顿江淮财赋,以增加财政收入。并利用藩镇间的矛盾,先后平定刘辟、李??锱、吴元济等藩镇的叛乱,其他藩镇也表示归附,形式上获得全国统一,但并未根除藩镇势力。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被宦官杀死。此后唐朝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165)唐穆宗:即李恒,公元821--824年在位。他是唐宪宗之子。

   (166)可黎可足:藏王赤热巴巾(又名赤德赞),汉文记载他为可黎可足。他的详细事迹见《贤者喜宴》的注释。

   (167)钵阐布念盟辞:钵阐布是吐蕃宫廷最高官员之名,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上有记载。石碑也称拉萨“长庆舅甥会盟碑”。此碑立于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年)。实际为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唐蕃会盟于长安,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又会盟于逻些(拉萨),长庆三年(公元823年)树立此碑。此碑高4.78米、宽0.95米、厚0.50米。上有石帽…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觉囊派教法史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