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元645年)返长安。史书记载,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万里,“所闻所履,百有三十八国”,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当时太宗住洛阳,玄奘东归,即受召见,请其回住长安弘福寺,后又住大慈恩寺。从贞观十九年开始,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大菩萨藏经》、《解深密经》、《称赞净土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沦》、《俱舍论》等。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把入印路途见闻撰《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弟子几千人,著名的有窥基、圆测、普光、法宝、神泰,清迈、慧立、玄悰、神昉等。中国民间从玄奘取经的经历中演绎创作出不少文艺作品,著名的有元代吴晶龄的杂剧《唐三藏西天取经》、明代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等。
(128)睡莲公主:即文成公主(
一680年),唐太宗养宗室女,文成公主精通文学、历算和相地术,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故各国使臣都想迎娶。松赞干布为了把汉族的文化、技术和教法等传入西藏,使藏族的政治和经济更加繁荣,因此也准备迎娶文成公主。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松赞干布派遣大臣噶尔东赞、吞米桑布扎和止塞如公东带着很多金银财宝,前往唐太宗住地迎娶文成公主,开始唐太宗不答应,以后松赞干布派兵攻打松州,经过几年交战后,松赞干布又派遣大臣噶尔东赞带着五千两金子及珍宝、铠甲迎娶文成公主。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同意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并派遣江夏王李道宗带着释迦牟尼的像和历史、历算、医药、四书、五经等书籍、数万匹绸缎及工匠技术人员、乐队前往送行。松赞干布并亲自前往青海柏海地方迎接。文成公主到达拉萨的当天,吐蕃王臣和百姓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此后,松赞干布修建拉萨大昭寺时,请文成公主察看地形,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各派一批工匠艺人帮助修建。文成公主在拉萨北郊建小昭寺,小昭寺的门面向内地。西藏人民中流传着很多赞颂文成公主的诗歌。西藏史籍记载藏汉民族为甥舅关系,汉族称为舅舅;藏族称为外甥。汉藏之间虽然发生过一些冲突,但是丝毫没有动摇藏汉民族的团结。
许多西藏历史著作记载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公主三人是同时逝世的。《新旧唐书》记载文成公主在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逝世。按照这种说法,从松赞干布死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到文成公主死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之间共计三十一年。敦煌西藏历史文书记载在赤松德赞执政五年(羊年公元683年)为文成公主发丧。这二种记载只相差三年,这样也可能是文成公主死后,西藏马上派人到唐朝报丧,而西藏地方由于某种政治需要竟秘不发丧,三年后才举行吊祭仪式。
(129)唐书吐蕃传:唐书吐蕃传分为《新唐书》和《旧唐书》二种,《旧唐书》全书分本纪、志、列传三部分,共二百卷。吐蕃传在一百九十六卷中,分上下二部分,它是研究西藏历史的一部重要历史书籍。在后唐时期,就对《旧唐书》的修撰做了不少准备工作,但直到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才正式开始编修,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修成,历时四年多。《旧唐书》原来是由宰相赵莹监修的。他在组织人员、收集史料和确定体例上,提出了不少建议和规划。以后的宰相桑维翰、刘昫也相继担任监修。而在具体编撰《旧唐书》时,出力最多的是张昭远、贾纬等人。但当《旧唐书》修成时,恰好是刘昫监修唐史,由他奏上,所以题“刘昫撰”。
《新唐书》的编撰,大约开始于北宋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到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前后历时约十七年。《新唐书》是由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共二百二十五卷。书成,由欧阳修、宋祁分别署名。关于《吐蕃传》记载在二百一十六卷,分上下二部。《新唐书·吐蕃传》不同于《旧唐书·吐蕃传》,层次分明,简要概括。因此凡是从事西藏历史研究人员,必读此书。《新旧唐书》成书后,许多西藏历史学者都引用了此书的史料。如:萨迦瓦索南坚赞著的《西藏王统记》、廓诺·宣奴贝著的《青史》和蔡巴·贡嘎多杰著的《红史》都引用了此书。
(130)秦王:唐太宗即帝位前被其父唐高宗李渊封为秦王。
(131)突厥:中国古民族名。广义包括突厥、铁勒各部落,狭义专指突厥。公元六世纪时,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一带。首领阿史那。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西藏历史著作中所说的胡,意思不完全一样。此处的胡是指突厥,唐太宗贞观四年(铁虎年,公元630年)派兵征服了东突厥。
(132)吐谷浑:亦作吐浑,古族名。原为鲜卑的一支,游牧于今辽宁锦县西北。西晋末(公元四世纪初),首领吐谷浑率所部西迁今甘肃、青海间。再传至孙叶延,始以吐谷浑为姓氏,从事游牧,用汉文。南北朝时,先后属宋、齐、北魏,其王夸吕始称可汗,居伏俟城(青海西岸西十五里)。隋开皇 (公元589—600年)中其王娶公主。唐代,王诺曷钵为驸马,封青海王,咸亨三年(公元672年)后率所部迁灵州,任安东州刺史。八世纪中叶,其子孙徙朔方,部族分散,河东称之为退浑,五代时余部散处蔚州。
(133)松州:州名,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治所在嘉诚(今四川松潘),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置都督府于此,统辖羌族部落的崌、懿、嵯等二十五羁縻州,后增至一百零四州。广德以后地属吐蕃。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置松州、潘州二卫,不久并为松潘卫。地处岷江上游,循江西北上有山道通青海,为四川西北门户。
(134)大臣东赞(噶尔东赞):他出生于堆龙地方,是松赞干布得力的四位大臣之一。他虽然不识藏文,但聪明、多智,并精通政治和军事。故松赞干布前后数次派遣他到尼泊尔迎娶尼泊尔公主,到汉地唐太宗的住地迎娶文成公主。并在芒松芒赞在位九年(藏历土马年公元658年)前往唐高宗的住地。这样促进了藏汉之间、尼泊尔和藏族之间的团结。他为松赞干布统一西藏和保卫边疆等诸方面的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把吐蕃全境划分为四个如和六十四个千户府,建立了军政合一的制度。他丈量土地,建立了赋税制度。把土地分为贫民所有、大臣所有和藏王所有等五个等级,初步确立封建社会制度。故噶尔东赞在西藏很有威望。因噶尔东赞聪明机智,所以唐太宗把琅邪公主孙女嫁给他为妻,并封他为右卫大将军。松赞干布死后,噶尔东赞为芒松芒赞辅政十五年。后半生噶尔东赞先后在吐谷浑住了六年,在突厥住了一年,担任守护大臣之职。唐高宗乾封二年(藏历火兔年公元667年)他从吐谷浑返往西藏的路途中得病死于森塔地方。西藏还流传着噶尔东赞晚年被松赞干布逮捕入狱,挖眼杀死。这一流传大概与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中记载的:“大臣噶尔东赞的亲属噶尔·赞辗恭顿叛离赞普都松芒布杰,赞普得知消息后,于木羊年(公元695年)下令杀噶尔·赞辗恭顿。”的事实相混淆。大臣噶尔东赞被逮捕入狱的事实史籍中根本没有记载。
大臣噶尔东赞有五子(噶尔赞聂东普、噶尔赤振、赞琼、论斯多益、论贝龙),大儿子赞聂在其父噶尔东赞死后六年 (藏历水猴年公元672年)任大论,其他四子任军官。木鸡年 (公元695年)大论赞聂与芒辗达乍布二人不和,相互残杀,最后大论赞聂被杀。此后赤振任大论,十四年后(藏历土狗年公元798年),赞普都松芒布杰与赤振不和,故赞普派兵攻打赤振,赤振自杀。以后赞琼弟兄三人投奔唐朝。唐朝女皇武则天封赞琼为“归德郡王”,任大臣。封莽布支为“左羽林大将军安国公。”
(135)文成公主:详见注释(128)。
(136)江夏王:唐太宗在位时,任命本家族的一名大臣为“江夏王”。
(137)柏海:古湖泊名。近黄河源,今青海省鄂陵湖或扎陵湖。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松赞干布到此亲迎。
(138)唐朝皇帝伐高丽:公元642年,高丽西部酋长泉 (姓)盖苏文(名)杀高丽大臣百余人,又杀国王高建武,高丽内部大乱。唐太宗觉得有隙可乘,公元644年,决定率兵往攻。唐太宗在战争中施行欺骗高丽军民的手段,用尽心计,但是他终于失败了。唐太宗当然不肯认输,公元647年又谋攻高丽。公元649年,唐太宗死去。战争暂时停止。公元660年,唐高宗派遣军队,联合新罗兵,威胁高丽南方。公元666年,高丽泉盖苏文死,其子泉男中、泉男建、泉男产争权,泉男生遣子泉献诚到唐求援。唐朝得到这个机会,以援救为名,派遣军队直攻高丽。公元668年,攻破平壤城。高丽全境被唐占领,分置九个都督府,四十二个州,在平壤置安东都护府,行使唐朝的统治权。详见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第三分册。
(139)金字使臣:皇帝的谕旨称为金字,意思是谕旨象金子一样的贵重。送发谕旨的人称为金字使臣。金字使臣有特殊的权力,因有时皇帝的命令直接面授于金字使臣,如果不很好地招待金字使臣,他就会到皇帝面前告状说坏话。故金字使臣所到之处都受到热情的款待。
(140)摩揭陀:印度中部的一古国名。
(141)国王松赞干布:中国历史上和西藏历史上著名的历史人物。松赞干布是一个眼界开阔、具有政治胆略和远见的赞普(王)。古藏文历…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