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P30

  ..續本文上一頁元645年)返長安。史書記載,玄奘西行求法,往返十七年,旅程五萬裏,“所聞所履,百有叁十八國”,帶回大小乘佛教經律論共五百二十夾,六百五十七部。當時太宗住洛陽,玄奘東歸,即受召見,請其回住長安弘福寺,後又住大慈恩寺。從貞觀十九年開始,二十年間,主要從事譯經,先後譯出大小乘經論共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經》、《大菩薩藏經》、《解深密經》、《稱贊淨土經》、《瑜伽師地論》、《大毗婆沙論》、《成唯識淪》、《俱舍論》等。還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譯爲梵文,傳入印度。把入印路途見聞撰《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弟子幾千人,著名的有窺基、圓測、普光、法寶、神泰,清邁、慧立、玄悰、神昉等。中國民間從玄奘取經的經曆中演繹創作出不少文藝作品,著名的有元代吳晶齡的雜劇《唐叁藏西天取經》、明代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等。

   (128)睡蓮公主:即文成公主(

  一680年),唐太宗養宗室女,文成公主精通文學、曆算和相地術,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故各國使臣都想迎娶。松贊幹布爲了把漢族的文化、技術和教法等傳入西藏,使藏族的政治和經濟更加繁榮,因此也准備迎娶文成公主。貞觀十年(公元636年),松贊幹布派遣大臣噶爾東贊、吞米桑布紮和止塞如公東帶著很多金銀財寶,前往唐太宗住地迎娶文成公主,開始唐太宗不答應,以後松贊幹布派兵攻打松州,經過幾年交戰後,松贊幹布又派遣大臣噶爾東贊帶著五千兩金子及珍寶、铠甲迎娶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同意文成公主與松贊幹布聯姻,並派遣江夏王李道宗帶著釋迦牟尼的像和曆史、曆算、醫藥、四書、五經等書籍、數萬匹綢緞及工匠技術人員、樂隊前往送行。松贊幹布並親自前往青海柏海地方迎接。文成公主到達拉薩的當天,吐蕃王臣和百姓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此後,松贊幹布修建拉薩大昭寺時,請文成公主察看地形,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各派一批工匠藝人幫助修建。文成公主在拉薩北郊建小昭寺,小昭寺的門面向內地。西藏人民中流傳著很多贊頌文成公主的詩歌。西藏史籍記載藏漢民族爲甥舅關系,漢族稱爲舅舅;藏族稱爲外甥。漢藏之間雖然發生過一些沖突,但是絲毫沒有動搖藏漢民族的團結。

   許多西藏曆史著作記載松贊幹布、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公主叁人是同時逝世的。《新舊唐書》記載文成公主在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逝世。按照這種說法,從松贊幹布死于唐高宗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到文成公主死于唐高宗永隆元年(公元680年)之間共計叁十一年。敦煌西藏曆史文書記載在赤松德贊執政五年(羊年公元683年)爲文成公主發喪。這二種記載只相差叁年,這樣也可能是文成公主死後,西藏馬上派人到唐朝報喪,而西藏地方由于某種政治需要竟秘不發喪,叁年後才舉行吊祭儀式。

   (129)唐書吐蕃傳:唐書吐蕃傳分爲《新唐書》和《舊唐書》二種,《舊唐書》全書分本紀、志、列傳叁部分,共二百卷。吐蕃傳在一百九十六卷中,分上下二部分,它是研究西藏曆史的一部重要曆史書籍。在後唐時期,就對《舊唐書》的修撰做了不少准備工作,但直到後晉高祖天福六年(公元941年)才正式開始編修,到出帝開運二年(公元945年)修成,曆時四年多。《舊唐書》原來是由宰相趙瑩監修的。他在組織人員、收集史料和確定體例上,提出了不少建議和規劃。以後的宰相桑維翰、劉昫也相繼擔任監修。而在具體編撰《舊唐書》時,出力最多的是張昭遠、賈緯等人。但當《舊唐書》修成時,恰好是劉昫監修唐史,由他奏上,所以題“劉昫撰”。

   《新唐書》的編撰,大約開始于北宋慶曆四年(公元1044年),到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前後曆時約十七年。《新唐書》是由歐陽修、宋祁,範鎮、呂夏卿等人編撰的。全書包括本紀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傳一百五十卷,共二百二十五卷。書成,由歐陽修、宋祁分別署名。關于《吐蕃傳》記載在二百一十六卷,分上下二部。《新唐書·吐蕃傳》不同于《舊唐書·吐蕃傳》,層次分明,簡要概括。因此凡是從事西藏曆史研究人員,必讀此書。《新舊唐書》成書後,許多西藏曆史學者都引用了此書的史料。如:薩迦瓦索南堅贊著的《西藏王統記》、廓諾·宣奴貝著的《青史》和蔡巴·貢嘎多傑著的《紅史》都引用了此書。

   (130)秦王:唐太宗即帝位前被其父唐高宗李淵封爲秦王。

   (131)突厥:中國古民族名。廣義包括突厥、鐵勒各部落,狹義專指突厥。公元六世紀時,遊牧于金山(今阿爾泰山)一帶。首領阿史那。隋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分裂爲東突厥和西突厥。

   西藏曆史著作中所說的胡,意思不完全一樣。此處的胡是指突厥,唐太宗貞觀四年(鐵虎年,公元630年)派兵征服了東突厥。

  

   (132)吐谷渾:亦作吐渾,古族名。原爲鮮卑的一支,遊牧于今遼甯錦縣西北。西晉末(公元四世紀初),首領吐谷渾率所部西遷今甘肅、青海間。再傳至孫葉延,始以吐谷渾爲姓氏,從事遊牧,用漢文。南北朝時,先後屬宋、齊、北魏,其王誇呂始稱可汗,居伏俟城(青海西岸西十五裏)。隋開皇 (公元589—600年)中其王娶公主。唐代,王諾曷缽爲驸馬,封青海王,鹹亨叁年(公元672年)後率所部遷靈州,任安東州刺史。八世紀中葉,其子孫徙朔方,部族分散,河東稱之爲退渾,五代時余部散處蔚州。

   (133)松州:州名,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治所在嘉誠(今四川松潘),貞觀二年(公元628年)置都督府于此,統轄羌族部落的崌、懿、嵯等二十五羁縻州,後增至一百零四州。廣德以後地屬吐蕃。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置松州、潘州二衛,不久並爲松潘衛。地處岷江上遊,循江西北上有山道通青海,爲四川西北門戶。

   (134)大臣東贊(噶爾東贊):他出生于堆龍地方,是松贊幹布得力的四位大臣之一。他雖然不識藏文,但聰明、多智,並精通政治和軍事。故松贊幹布前後數次派遣他到尼泊爾迎娶尼泊爾公主,到漢地唐太宗的住地迎娶文成公主。並在芒松芒贊在位九年(藏曆土馬年公元658年)前往唐高宗的住地。這樣促進了藏漢之間、尼泊爾和藏族之間的團結。他爲松贊幹布統一西藏和保衛邊疆等諸方面的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把吐蕃全境劃分爲四個如和六十四個千戶府,建立了軍政合一的製度。他丈量土地,建立了賦稅製度。把土地分爲貧民所有、大臣所有和藏王所有等五個等級,初步確立封建社會製度。故噶爾東贊在西藏很有威望。因噶爾東贊聰明機智,所以唐太宗把琅邪公主孫女嫁給他爲妻,並封他爲右衛大將軍。松贊幹布死後,噶爾東贊爲芒松芒贊輔政十五年。後半生噶爾東贊先後在吐谷渾住了六年,在突厥住了一年,擔任守護大臣之職。唐高宗乾封二年(藏曆火兔年公元667年)他從吐谷渾返往西藏的路途中得病死于森塔地方。西藏還流傳著噶爾東贊晚年被松贊幹布逮捕入獄,挖眼殺死。這一流傳大概與敦煌古藏文曆史文書中記載的:“大臣噶爾東贊的親屬噶爾·贊輾恭頓叛離贊普都松芒布傑,贊普得知消息後,于木羊年(公元695年)下令殺噶爾·贊輾恭頓。”的事實相混淆。大臣噶爾東贊被逮捕入獄的事實史籍中根本沒有記載。

   大臣噶爾東贊有五子(噶爾贊聶東普、噶爾赤振、贊瓊、論斯多益、論貝龍),大兒子贊聶在其父噶爾東贊死後六年 (藏曆水猴年公元672年)任大論,其他四子任軍官。木雞年 (公元695年)大論贊聶與芒輾達乍布二人不和,相互殘殺,最後大論贊聶被殺。此後赤振任大論,十四年後(藏曆土狗年公元798年),贊普都松芒布傑與赤振不和,故贊普派兵攻打赤振,赤振自殺。以後贊瓊弟兄叁人投奔唐朝。唐朝女皇武則天封贊瓊爲“歸德郡王”,任大臣。封莽布支爲“左羽林大將軍安國公。”

   (135)文成公主:詳見注釋(128)。

   (136)江夏王:唐太宗在位時,任命本家族的一名大臣爲“江夏王”。

   (137)柏海:古湖泊名。近黃河源,今青海省鄂陵湖或紮陵湖。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到吐蕃,松贊幹布到此親迎。

   (138)唐朝皇帝伐高麗:公元642年,高麗西部酋長泉 (姓)蓋蘇文(名)殺高麗大臣百余人,又殺國王高建武,高麗內部大亂。唐太宗覺得有隙可乘,公元644年,決定率兵往攻。唐太宗在戰爭中施行欺騙高麗軍民的手段,用盡心計,但是他終于失敗了。唐太宗當然不肯認輸,公元647年又謀攻高麗。公元649年,唐太宗死去。戰爭暫時停止。公元660年,唐高宗派遣軍隊,聯合新羅兵,威脅高麗南方。公元666年,高麗泉蓋蘇文死,其子泉男中、泉男建、泉男産爭權,泉男生遣子泉獻誠到唐求援。唐朝得到這個機會,以援救爲名,派遣軍隊直攻高麗。公元668年,攻破平壤城。高麗全境被唐占領,分置九個都督府,四十二個州,在平壤置安東都護府,行使唐朝的統治權。詳見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第叁分冊。

   (139)金字使臣:皇帝的谕旨稱爲金字,意思是谕旨象金子一樣的貴重。送發谕旨的人稱爲金字使臣。金字使臣有特殊的權力,因有時皇帝的命令直接面授于金字使臣,如果不很好地招待金字使臣,他就會到皇帝面前告狀說壞話。故金字使臣所到之處都受到熱情的款待。

   (140)摩揭陀:印度中部的一古國名。

   (141)國王松贊幹布:中國曆史上和西藏曆史上著名的曆史人物。松贊幹布是一個眼界開闊、具有政治膽略和遠見的贊普(王)。古藏文曆…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覺囊派教法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