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后,魏明帝曹叡继位,此年司马懿第一次率大军对抗诸葛亮,此后又在公元229年、231年、234年前后共四次对抗诸葛亮,成为魏国最有声望的大臣。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从此汉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地衰退。魏国自曹操死后,汉国自诸葛亮死后,都失去进攻对方的力量。公元240年魏明帝曹叡临死,委托曹爽和司马懿同辅幼主曹芳,曹爽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公元249年,司马懿杀大将军曹爽,曹氏政权转成司马氏政权。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执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曹芳,立曹髦为魏帝。公元260年,司马昭杀曹髦,立曹奂为魏帝。公元263年,司马昭灭汉。公元265年,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晋武帝用禅让方式灭魏,成立晋朝。历史上称为西晋,司马炎为帝,国都洛阳。晋分为西晋和东晋,西晋有四名皇帝: 1.晋武帝司马炎 2.晋惠帝司马衷 3.晋怀帝司马炽 4.晋愍帝司马邺,从公元265年至316年共执政51年。西晋十六年(公元280年),晋武帝发兵二十余万灭吴,统一了全中国。
晋武帝执政二十六年,临死时,诏汝南王司马亮(司马懿之子)、杨骏辅助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杨皇后同惠帝妻贾皇后争夺政权。次年,贾皇后杀杨骏,逼死杨皇后,族灭杨氏并杀杨氏徒党数千人,夺得政权。贾皇后使沃南王司马亮辅政,使楚王司马玮杀司马亮。贾皇后又杀司马玮,接着爆发了八王之乱。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杀贾皇后。公元301年,司马伦废晋惠帝,自称皇帝,大乱扩大成诸王间大混战,齐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颖、河间王司马颙各起兵反司马伦。司马伦战败被
杀。晋惠帝复位,司马冏辅政。302年司马颙与长沙王司马义攻杀司马冏。303年至306年间东海王司马越、幽州都督王浚、匈奴左贤王刘渊相互残杀,混战十五年之久,而后晋惠帝被毒死。战争之间,广大人民群众和少数民族无不遭受灾难,很多人逃往异乡。司马氏集团的罪恶是无穷无尽的。
(113)由西晋分裂出来的东晋和前秦两朝:详细内容见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第二册。
(114)脱如,意为马驹。
(115)四川:简称川或蜀。在长江上游。春秋、战国时为巴蜀等国地,秦置巴蜀二郡;汉属益州;唐属剑南道及山南东、西等道;宋置川陕路,后分置益、梓、利、夔四路,总称四川路;元置四川行中书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为四川省。
(116)长安:我国古都之一。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县,七年定都于此。此后西汉、新、东汉(献帝初)、西晋(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定都于此,东汉、三国魏、五代、唐皆以此为陪都。西汉末绿林、赤眉,唐末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也曾建都于此。汉、唐时,又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西汉时城内有专为外人而设的居住区,唐侨居的外人,来自亚洲各地,远至波斯、大食,多时数以万计。
(117)檀板:印度和西藏地方佛教僧人召集法会所用的一种发令工具。有八种样式,材料为担木,长短为一尺,两端粗中间细。
(118)诵经大会:此处指中午吃饭的一种诵经大会。
(119)洁净僧人:佛教出家受具足戒二百五十三条,同时不能犯有杀、盗、淫、妄四种罪行者为洁净僧人。
(120)戒律不净的僧人:指犯有四种罪(杀、盗、淫、妄)的比丘和犯有四根本罪的沙弥。
(121)意为夺之国王对后宫嫔妃的宠爱。
(122)丞相的王统:西晋十六国中的后秦有三位皇帝①后秦姚苌②后秦姚兴③后秦姚泓,从公元387年——417年共执政三十四年。公元417年,东晋大将刘裕灭后秦。《红史》未记载南四朝和北三朝。关于遗缺部分简要概括如下:南四朝1.宋朝,刘裕恢复晋安帝的皇帝名义,自己在政治上和武功上积极准备。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帝,建立起宋朝(现在的南京宋朝八帝从公元420--479年共执政六十年。2.齐朝,宋明帝大杀宗室和文武大臣,以为自己的子孙可以保帝业,但恰恰为一个不甚被疑忌的普通镇将南兖州刺史萧道成开辟了帝业,在内乱中造成势力。公元479年,萧道成灭宋朝,建立齐朝,称齐高帝,国都南京,齐朝七帝从公元479--502年共执政二十三年。 3.梁朝,齐朝雍州刺史萧衍乘齐朝内乱,联合其它军事集团公元502年萧衍灭齐,建立梁朝。称梁武帝,国都南京,梁朝四帝从公元503年--556年共执政五十三年。4.陈朝,陈霸先开始当里司、油库吏、传令吏等微职,后来得到小军职,他平息了很多内战。公元557年,灭梁称帝(陈武帝),国都南京,陈朝五帝从公元557--589年共执政三十三年。上述四朝在历史上称为南朝。
北朝,公元439年,鲜卑族的拓跋珪征服了许多游牧部落,相继组成巨大的军事行政的联合体,后在北方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市),改号称皇帝(魏道武帝),历史上称为北魏,北魏十一帝从公元386--534年共执政一百四十九年。
六世纪中叶,在农民起义队伍的猛烈打击下,北魏分为东魏和西魏,东魏迁都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东魏只有一帝,从公元534--550年共在位十七年。西魏国都是陕西西安,西魏三帝从公元535——557年共执政二十三年。此后不久,北齐
取代东魏,国都仍是邺城,北齐六帝从公元550--577年共执政二十八年。与此同时,北周取代西魏,国都仍是西安,北周五帝从公元557--581年共执政二十五年,北周统一了北方各地。此后,周宣帝后父杨坚灭周国,公元581年,建立隋朝。
(123)隋炀帝:即杨广(公元569--618年)隋代皇帝,公元604年--618年在位。即位后营建东都洛阳,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和西苑。并开掘运河,修筑长城,开辟驰道。每项工程都迫使数十万至数百万人从事无偿劳役,严重破坏生产。再加上征敛苛虐,兵役繁重,人民受到深重灾难。隋炀帝凭借隋文帝积累的巨量民力和财富,得以无限止地行施暴政。他是历史上著名的浪子,也是标准的暴君。他的奢侈生活和残虐政治愈来愈凶恶地驱迫民众陷入死地,从大业七年起各地农民不断起义,隋朝土崩瓦解,后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禁军将领宇文化及等缢杀。
(124)唐高祖:即李渊(566--635年)唐王朝的建立者。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人;一说巨鹿郡人。贵族出身,袭封唐国公。唐高祖爱好酒色,昏庸无能,只是凭借周、隋大贵族的身份,公元616年,得为太原留守。此时隋朝在农民大起义打击下土崩瓦解,他乘机起兵反隋,攻取长安,立炀帝子杨侑为帝。次年逼杨侑让位,建立唐朝。在位九年,传位次子世民,自称太上皇。
(125)太原府留守:留守即官名,从隋唐起,皇帝出巡或亲征时指定亲王或大臣留守京城,得便宜行事,称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则常设留守,以地方行政长官兼任。隋唐时 (公元616年),唐高祖任太原府留守。
(126)唐太宗:即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唐代皇帝。李渊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隋末劝其父起兵反隋,李渊称帝时,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曾镇压窦建德、刘黑闼等农民起义军,消灭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据势力。武德九年 (公元626年)发动玄武门之变,得为太子,继帝位。在位期间,推行均田制,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度,并加强对地方官吏的考核。又修《氏族志》,发展科举制度。他时常以“亡隋为戒”,较能任贤、纳谏。当时社会经济有所恢复,被旧史学家誉为“贞观之治”。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击败东突厥,被铁勒、回纥等族尊为天可汗。还曾发展西域的交通,促进贸易和文化交流。贞观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王松赞干布,促进了藏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两族的亲密友谊。其后连年用兵,营建宫室,赋役苛重,加深了阶级矛盾。
(127)唐三藏:即玄奘(公元602--664年)俗称唐僧。唐代僧人,旅行家,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创始人。据《续高僧传》卷四、《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载,本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学习《涅槃经》、《摄大乘论》、《杂阿毗昙心论》、《俱舍论》等经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决心西行求法,以释所惑,“并取《十七地论》 (按即《瑜伽师地论》)以释众疑”。曾陈表朝廷奏请去西方“遵求遗法”,未被允纳。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长安饥荒,朝廷令百姓可自行求生,他即从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行,经姑臧(治所在今甘肃武威),出敦煌,经今新疆及中亚等地,历尽艰险,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从戒贤学《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俱舍论》、《大毗婆沙论》、《顺正理论》、《因明论》、《声明论》等论典,着重钻研《瑜伽师地论》,兼学梵书《声明记论》。不久,其名声仅次于戒贤。五年后,游历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北部数十国。回到那烂陀寺后,戒贤让他主讲《摄大乘论》、《唯识决择论》。该寺师子光根据《三论》,批驳《瑜伽师地论》;玄奘著《会宗论》三千颂,融会空有二宗,批驳师子光的见解,受到戒贤的赏识。曾和“顺世论”者辩论获胜。戒日王于曲女城为玄奘设无遮大会,玄奘宜讲大乘教义,获得更大声誉。贞观十九年(公…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