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後,魏明帝曹叡繼位,此年司馬懿第一次率大軍對抗諸葛亮,此後又在公元229年、231年、234年前後共四次對抗諸葛亮,成爲魏國最有聲望的大臣。公元234年,諸葛亮病死,從此漢國的軍事力量大大地衰退。魏國自曹操死後,漢國自諸葛亮死後,都失去進攻對方的力量。公元240年魏明帝曹叡臨死,委托曹爽和司馬懿同輔幼主曹芳,曹爽遠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公元249年,司馬懿殺大將軍曹爽,曹氏政權轉成司馬氏政權。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相繼執政。公元254年,司馬師廢曹芳,立曹髦爲魏帝。公元260年,司馬昭殺曹髦,立曹奂爲魏帝。公元263年,司馬昭滅漢。公元265年,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晉武帝用禅讓方式滅魏,成立晉朝。曆史上稱爲西晉,司馬炎爲帝,國都洛陽。晉分爲西晉和東晉,西晉有四名皇帝: 1.晉武帝司馬炎 2.晉惠帝司馬衷 3.晉懷帝司馬熾 4.晉愍帝司馬邺,從公元265年至316年共執政51年。西晉十六年(公元280年),晉武帝發兵二十余萬滅吳,統一了全中國。
晉武帝執政二十六年,臨死時,诏汝南王司馬亮(司馬懿之子)、楊駿輔助晉惠帝司馬衷執政。楊皇後同惠帝妻賈皇後爭奪政權。次年,賈皇後殺楊駿,逼死楊皇後,族滅楊氏並殺楊氏徒黨數千人,奪得政權。賈皇後使沃南王司馬亮輔政,使楚王司馬玮殺司馬亮。賈皇後又殺司馬玮,接著爆發了八王之亂。公元300年,趙王司馬倫殺賈皇後。公元301年,司馬倫廢晉惠帝,自稱皇帝,大亂擴大成諸王間大混戰,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穎、河間王司馬颙各起兵反司馬倫。司馬倫戰敗被
殺。晉惠帝複位,司馬冏輔政。302年司馬颙與長沙王司馬義攻殺司馬冏。303年至306年間東海王司馬越、幽州都督王浚、匈奴左賢王劉淵相互殘殺,混戰十五年之久,而後晉惠帝被毒死。戰爭之間,廣大人民群衆和少數民族無不遭受災難,很多人逃往異鄉。司馬氏集團的罪惡是無窮無盡的。
(113)由西晉分裂出來的東晉和前秦兩朝:詳細內容見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第二冊。
(114)脫如,意爲馬駒。
(115)四川:簡稱川或蜀。在長江上遊。春秋、戰國時爲巴蜀等國地,秦置巴蜀二郡;漢屬益州;唐屬劍南道及山南東、西等道;宋置川陝路,後分置益、梓、利、夔四路,總稱四川路;元置四川行中書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爲四川省。
(116)長安:我國古都之一。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置縣,七年定都于此。此後西漢、新、東漢(獻帝初)、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都定都于此,東漢、叁國魏、五代、唐皆以此爲陪都。西漢末綠林、赤眉,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也曾建都于此。漢、唐時,又是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西漢時城內有專爲外人而設的居住區,唐僑居的外人,來自亞洲各地,遠至波斯、大食,多時數以萬計。
(117)檀板:印度和西藏地方佛教僧人召集法會所用的一種發令工具。有八種樣式,材料爲擔木,長短爲一尺,兩端粗中間細。
(118)誦經大會:此處指中午吃飯的一種誦經大會。
(119)潔淨僧人:佛教出家受具足戒二百五十叁條,同時不能犯有殺、盜、淫、妄四種罪行者爲潔淨僧人。
(120)戒律不淨的僧人:指犯有四種罪(殺、盜、淫、妄)的比丘和犯有四根本罪的沙彌。
(121)意爲奪之國王對後宮嫔妃的寵愛。
(122)丞相的王統:西晉十六國中的後秦有叁位皇帝①後秦姚苌②後秦姚興③後秦姚泓,從公元387年——417年共執政叁十四年。公元417年,東晉大將劉裕滅後秦。《紅史》未記載南四朝和北叁朝。關于遺缺部分簡要概括如下:南四朝1.宋朝,劉裕恢複晉安帝的皇帝名義,自己在政治上和武功上積極准備。公元420年,劉裕廢晉帝,建立起宋朝(現在的南京宋朝八帝從公元420--479年共執政六十年。2.齊朝,宋明帝大殺宗室和文武大臣,以爲自己的子孫可以保帝業,但恰恰爲一個不甚被疑忌的普通鎮將南兖州刺史蕭道成開辟了帝業,在內亂中造成勢力。公元479年,蕭道成滅宋朝,建立齊朝,稱齊高帝,國都南京,齊朝七帝從公元479--502年共執政二十叁年。 3.梁朝,齊朝雍州刺史蕭衍乘齊朝內亂,聯合其它軍事集團公元502年蕭衍滅齊,建立梁朝。稱梁武帝,國都南京,梁朝四帝從公元503年--556年共執政五十叁年。4.陳朝,陳霸先開始當裏司、油庫吏、傳令吏等微職,後來得到小軍職,他平息了很多內戰。公元557年,滅梁稱帝(陳武帝),國都南京,陳朝五帝從公元557--589年共執政叁十叁年。上述四朝在曆史上稱爲南朝。
北朝,公元439年,鮮卑族的拓跋珪征服了許多遊牧部落,相繼組成巨大的軍事行政的聯合體,後在北方建都平城(山西大同市),改號稱皇帝(魏道武帝),曆史上稱爲北魏,北魏十一帝從公元386--534年共執政一百四十九年。
六世紀中葉,在農民起義隊伍的猛烈打擊下,北魏分爲東魏和西魏,東魏遷都邺(今河北臨漳西南)。東魏只有一帝,從公元534--550年共在位十七年。西魏國都是陝西西安,西魏叁帝從公元535——557年共執政二十叁年。此後不久,北齊
取代東魏,國都仍是邺城,北齊六帝從公元550--577年共執政二十八年。與此同時,北周取代西魏,國都仍是西安,北周五帝從公元557--581年共執政二十五年,北周統一了北方各地。此後,周宣帝後父楊堅滅周國,公元581年,建立隋朝。
(123)隋炀帝:即楊廣(公元569--618年)隋代皇帝,公元604年--618年在位。即位後營建東都洛陽,大興土木,修建宮殿和西苑。並開掘運河,修築長城,開辟馳道。每項工程都迫使數十萬至數百萬人從事無償勞役,嚴重破壞生産。再加上征斂苛虐,兵役繁重,人民受到深重災難。隋炀帝憑借隋文帝積累的巨量民力和財富,得以無限止地行施暴政。他是曆史上著名的浪子,也是標准的暴君。他的奢侈生活和殘虐政治愈來愈凶惡地驅迫民衆陷入死地,從大業七年起各地農民不斷起義,隋朝土崩瓦解,後在江都(今江蘇揚州)被禁軍將領宇文化及等缢殺。
(124)唐高祖:即李淵(566--635年)唐王朝的建立者。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一說隴西狄道人;一說巨鹿郡人。貴族出身,襲封唐國公。唐高祖愛好酒色,昏庸無能,只是憑借周、隋大貴族的身份,公元616年,得爲太原留守。此時隋朝在農民大起義打擊下土崩瓦解,他乘機起兵反隋,攻取長安,立炀帝子楊侑爲帝。次年逼楊侑讓位,建立唐朝。在位九年,傳位次子世民,自稱太上皇。
(125)太原府留守:留守即官名,從隋唐起,皇帝出巡或親征時指定親王或大臣留守京城,得便宜行事,稱京城留守;其陪京和行都則常設留守,以地方行政長官兼任。隋唐時 (公元616年),唐高祖任太原府留守。
(126)唐太宗:即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唐代皇帝。李淵次子,公元626--649年在位。隋末勸其父起兵反隋,李淵稱帝時,封爲秦王,任尚書令。曾鎮壓窦建德、劉黑闼等農民起義軍,消滅薛仁杲、王世充等割據勢力。武德九年 (公元626年)發動玄武門之變,得爲太子,繼帝位。在位期間,推行均田製,租庸調法和府兵製度,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考核。又修《氏族志》,發展科舉製度。他時常以“亡隋爲戒”,較能任賢、納谏。當時社會經濟有所恢複,被舊史學家譽爲“貞觀之治”。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擊敗東突厥,被鐵勒、回纥等族尊爲天可汗。還曾發展西域的交通,促進貿易和文化交流。貞觀十五年以文成公主嫁給吐蕃王松贊幹布,促進了藏族經濟文化的發展,加強了漢、藏兩族的親密友誼。其後連年用兵,營建宮室,賦役苛重,加深了階級矛盾。
(127)唐叁藏:即玄奘(公元602--664年)俗稱唐僧。唐代僧人,旅行家,中國佛教四大譯經家之一,法相宗創始人。據《續高僧傳》卷四、《大慈恩寺叁藏法師傳》、《大唐故叁藏玄奘法師行狀》載,本姓陳,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師缑氏鎮)人。十叁歲出家,二十一歲受具足戒。曾遊曆各地,參訪名師,學習《涅槃經》、《攝大乘論》、《雜阿毗昙心論》、《俱舍論》等經論。感到各師所說不一,各種經典也不盡相同,決心西行求法,以釋所惑,“並取《十七地論》 (按即《瑜伽師地論》)以釋衆疑”。曾陳表朝廷奏請去西方“遵求遺法”,未被允納。唐太宗貞觀叁年(公元629年),長安饑荒,朝廷令百姓可自行求生,他即從長安(今陝西西安市)西行,經姑臧(治所在今甘肅武威),出敦煌,經今新疆及中亞等地,曆盡艱險,輾轉到達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入當時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從戒賢學《瑜伽師地論》、《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俱舍論》、《大毗婆沙論》、《順正理論》、《因明論》、《聲明論》等論典,著重鑽研《瑜伽師地論》,兼學梵書《聲明記論》。不久,其名聲僅次于戒賢。五年後,遊曆印度東部、南部、西部、北部數十國。回到那爛陀寺後,戒賢讓他主講《攝大乘論》、《唯識決擇論》。該寺師子光根據《叁論》,批駁《瑜伽師地論》;玄奘著《會宗論》叁千頌,融會空有二宗,批駁師子光的見解,受到戒賢的賞識。曾和“順世論”者辯論獲勝。戒日王于曲女城爲玄奘設無遮大會,玄奘宜講大乘教義,獲得更大聲譽。貞觀十九年(公…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