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大臣王莽篡位:王莽(公元前45——公元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西汉末,以外戚掌握政权,成帝时封新侯。元始五年(公元五年)毒死平帝,自称假皇帝。次年立年仅二岁的刘婴为太子,号“儒子”,初始元年(公元八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命令全国民间的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都禁止买卖,还实行五均六管,企图以此欺骗人民,缓和当时严重的社会危机。
王莽在劳动人民中也有一些好的影响。比如他的第二子王获杀死奴隶,王莽痛责王获,令自杀偿命。公元二年,郡国发生旱灾蝗灾。王芥献出钱一百万,分配给贫民。有疫地区,腾出大房子给病人医治,又在长安城中造住宅二百区,让贫民居住。
西汉后期,阶级矛盾愈来愈紧张愈尖锐。最基本的问题是在于土地无限制的集中和农民大量转化为奴隶。问题必须解决,是农民大起义呢,还是统治阶级自己提出办法来。统治阶级害怕农民大起义,曾经提出过一些办法,但是都不能解决问题。他们用欺骗的手段缓和农民的反抗,但反而使各种矛盾更加紧张起来。这时候代表上层豪强的王莽分两步提出他的办法,第一让汉朝皇帝退位,让别的贤人来做皇帝;第二要求地主对农民减轻田租。第一步实现了,第二步所行的办法都失败了。以后接二连三地暴发了农民大起义,公元八年,王莽乘机废西汉刘氏皇朝,建立起国号叫做新的王氏皇朝。王莽在位十五年,国都仍旧是长安。王莽统治期间,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上的混乱,法令苛细,赋役繁重,阶级矛盾日益激化。于是待发已久的全国性大起义终于暴发了,当时农民起义遍及全囯。主要的起义军有四支:1.南方湖北地区的王匡和王凤领导的农民起义军,2.东方山东地区赤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3.北方黄河两岸大平原上铜马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还有汉宗室大豪强刘和刘秀领导的起义军。前三支是农民自己领导的起义军,后一支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刘秀领导的起义军。更始元年(公元23年),新王朝终于在赤眉、绿林等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崩溃,王莽的四十二万精兵被消灭,王莽也在绿林军攻入长安时被杀。详细内容请看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
(102)汉室后裔刘光武:即刘秀(前6——后57年),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25——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蔡阳 (今湖北枣阳西南)人,西汉皇族。王莽末年农民大起义暴发,他和兄演乘机起兵,加入绿林起义军。更始元年(公元23年),刘秀到河北,巡行诸邵县,释放囚徒,废除王莽苛政,恢复西汉官名,官民送礼物,一概不收。他规定取天下的方针:军事上纪律严肃,赏罚分明;政治上招集人才,争取民心。他以恢复汉家制度为号召,取得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镇压和收编铜马等起义军,力量逐渐壮大。建武元年(公元25年)称帝。后镇压赤眉起义军,削平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在位期间,多次发布释放奴婢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废止地方兵役制,兴修水利,裁并了四百多个县,精简官吏,并在中央加重尚书职权,在地方废除掌管军权的都尉,以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刘秀即是地主阶级的代表,自然是农民起义军的死敌,但是他也代表着社会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他在推倒王莽的战争中,在削平割据的战争中,都起了极大的作用,因此他是一个对当时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杰出人物。
(103)汉明帝(汉明帝刘庄):他是东汉第二任皇帝,汉光武帝之子。他执政的十八年中(公元58——75年),由于
他一手执掌大权,所以致使一些大臣和宦官不能利用职权搞违犯制度的事情,因而当时社会很安定。刘庄在位期间,永平八年遗使蔡愔等赴西域求佛法,在月氏遇到来自天竺的迦叶摩腾 (此人大概是龙树的弟子玛当格——编者注)和班智达法兰二人用一匹白马驮着一尊释迦牟尼像和一部分经典,蔡愔等人便把他二人迎入中国,宏扬佛教。故遭到外教道徒们的反对,经过辨论,最后外教失败。此后在河南省洛阳市东郊建白马寺。从此中国就开始盛兴佛教。见米桑贡布杰着的《汉地佛教》。
(104)见证悟空性:佛教认为能够证悟一切物和非物的教法即称为见谛,而且一切物和非物的法规除靠自身的内因和外缘外,根本再不会产生任何内因和外缘,这就是它的实质。能够正确证悟它的实质,即为见谛或叫做见谛之义。所谓空性,决不能理解为瓶中无水即为空要理解为非自然之空。
(105)白马寺:在河南洛阳东十二公里。为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东汉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遗使蔡愔等赴西域求佛法,在月氏遇到来自天竺的迦叶摩腾和班智达法兰,便迎入洛阳,在雍门(北魏改称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创建此寺。名“白马”有二说:一说为“外国国王尝毁破诸寺,唯招提寺未及毁坏。夜有一白马绕塔悲鸣,即以启王。王即停坏诸寺,因改招提以为白马”(《高僧传}卷一);一说为汉明帝遗使西域求佛法及佛经,“时白马负经面来”,逐取以为寺名。(《洛阳伽篮记》卷四)。据传,寺式仿照印度祇园精舍,中有塔,殿内有壁画,迦叶摩腾曾在此译出《四十二章经》。寺门两旁有传为迦叶摩腾和班智达法兰二僧的墓,建筑、雕塑、碑刻等多为明、清遗物,唯寺东之舍利砖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现设有白马寺汉魏故城文物保管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06)阿罗汉:梵文Arhat的音译,亦译“阿罗阿”,略称“罗汉”,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阿罗汉果也称“无极果”、“无学果”,据称是尽断三界见、修二惑所达到的果位,已至修学的顶端。有三义:(1)“杀贼”,意谓杀尽一切烦恼之贼;(2)“应供”,谓应受天人的供养;(3)“不生” (或“无生”),谓永远进入涅槃,不再生死轮回。(《大毗婆沙论》卷九十四)。阿罗汉分为大乘阿罗汉、独觉阿罗汉和声闻阿罗汉三种。大乘阿罗汉指众佛;独觉阿罗汉是指在佛还未降到世间时,独自修道后得到阿罗汉的地位;声闻阿罗汉指七代付法藏师和十六尊者。
(107)灭定:佛教认为依靠自已的心力克制一切思想使之停止活动,而后使自己进入等持之中。每灭定一次需要很多劫,在此期间,如一个人杀过自已的父母和阿罗汉等,犯过十不善和五无间罪,此人死后,要在地狱中受苦很多亿年,从地狱中解脱后,才能得到人身。在多劫之中受难即为佛之考察期限。
(108)弥勒出世时:按照布顿仁波且和廓诺宣奴贝的说法,从释迦牟尼圆寂到弥勒出世之间为五亿七千六百万年。
(109)大海中的白高丽国(高丽国):即现在的朝鲜。朝鲜与中国有久远的关系。汉初,卫满在朝鲜立国,在大同江南岸的王险城建都,统治着朝鲜半岛的西北部分。至卫右渠时,发动对卫氏王朝的战争。前109年,汉武帝遗荀操率陆军出辽东、杨仆率水军渡渤海攻卫氏王朝,公元前108年,在汉朝境外,原来卫氏的统治地区,设置玄菟、乐浪、真番、临屯四郡。从此发展了中朝两国的关系。
(110)汉朝第二十四代皇帝汉献帝:即刘协(181年—— 234年),东汉皇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即位时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成为军阀董卓的傀儡。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被曹操迁都于许(今河南许昌)、此后又成为曹操的傀儡。建安25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汉称帝,他被废为山阳公。《红史》记载汉献帝是汉朝第二十四代皇帝有误。汉朝不算第三代汉高后吕雉和第八代汉宣帝刘询的话,西汉十二代皇帝,东汉十四代皇帝,总计二十六代皇帝,《红史》大概是把东汉第十四代皇帝汉献帝误记载为汉朝第二十四代帝皇。
(111)曹操:即魏武帝(公元155——220年)。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是曹嵩的儿子,出身在宦官家庭,不列于士族。起初做小官,汉灵帝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后用其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官渡之战大破世族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遗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辑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关于曹操的事迹请看范文澜著的《中国通史》第二册。
(112)武大臣:对此人《红史》六种不同的版本各自说法不同,汉文中囯历史和米桑贡布杰著的《中国佛教史》中根本没有记载夺取曹氏政权者是武大臣。汉文中国历史和米桑贡布杰著的《汉地佛教史》中记载夺取曹氏政权者是司马炎,司马炎之前的司马懿出身高级士族,他起初轻视曹操,不愿做曹家官吏,自称得风瘫病,拒绝征召。曹操派刺客去察验,司马懿在刀下坚卧不动,好象真风瘫,免被刺死。后来曹操又逼迫他做官,他怕被杀,不得不出来就职。
公元220年,曹操死,魏文帝曹丕在位七年死…
《红史(亦名乌兰史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