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P28

  ..續本文上一頁

   (101)大臣王莽篡位:王莽(公元前45——公元後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字巨君,漢元帝皇後侄。西漢末,以外戚掌握政權,成帝時封新侯。元始五年(公元五年)毒死平帝,自稱假皇帝。次年立年僅二歲的劉嬰爲太子,號“儒子”,初始元年(公元八年)稱帝,改國號爲新,年號始建國。命令全國民間的土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都禁止買賣,還實行五均六管,企圖以此欺騙人民,緩和當時嚴重的社會危機。

   王莽在勞動人民中也有一些好的影響。比如他的第二子王獲殺死奴隸,王莽痛責王獲,令自殺償命。公元二年,郡國發生旱災蝗災。王芥獻出錢一百萬,分配給貧民。有疫地區,騰出大房子給病人醫治,又在長安城中造住宅二百區,讓貧民居住。

   西漢後期,階級矛盾愈來愈緊張愈尖銳。最基本的問題是在于土地無限製的集中和農民大量轉化爲奴隸。問題必須解決,是農民大起義呢,還是統治階級自己提出辦法來。統治階級害怕農民大起義,曾經提出過一些辦法,但是都不能解決問題。他們用欺騙的手段緩和農民的反抗,但反而使各種矛盾更加緊張起來。這時候代表上層豪強的王莽分兩步提出他的辦法,第一讓漢朝皇帝退位,讓別的賢人來做皇帝;第二要求地主對農民減輕田租。第一步實現了,第二步所行的辦法都失敗了。以後接二連叁地暴發了農民大起義,公元八年,王莽乘機廢西漢劉氏皇朝,建立起國號叫做新的王氏皇朝。王莽在位十五年,國都仍舊是長安。王莽統治期間,屢次改變幣製,造成經濟上的混亂,法令苛細,賦役繁重,階級矛盾日益激化。于是待發已久的全國性大起義終于暴發了,當時農民起義遍及全囯。主要的起義軍有四支:1.南方湖北地區的王匡和王鳳領導的農民起義軍,2.東方山東地區赤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3.北方黃河兩岸大平原上銅馬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還有漢宗室大豪強劉和劉秀領導的起義軍。前叁支是農民自己領導的起義軍,後一支是地主階級的代表劉秀領導的起義軍。更始元年(公元23年),新王朝終于在赤眉、綠林等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王莽的四十二萬精兵被消滅,王莽也在綠林軍攻入長安時被殺。詳細內容請看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

   (102)漢室後裔劉光武:即劉秀(前6——後57年),東漢王朝的建立者。公元25——57年在位。字文叔,南陽蔡陽 (今湖北棗陽西南)人,西漢皇族。王莽末年農民大起義暴發,他和兄演乘機起兵,加入綠林起義軍。更始元年(公元23年),劉秀到河北,巡行諸邵縣,釋放囚徒,廢除王莽苛政,恢複西漢官名,官民送禮物,一概不收。他規定取天下的方針:軍事上紀律嚴肅,賞罰分明;政治上招集人才,爭取民心。他以恢複漢家製度爲號召,取得部分官僚、地主的支持,鎮壓和收編銅馬等起義軍,力量逐漸壯大。建武元年(公元25年)稱帝。後鎮壓赤眉起義軍,削平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在位期間,多次發布釋放奴婢和禁止殘害奴婢的命令,減輕賦稅,廢止地方兵役製,興修水利,裁並了四百多個縣,精簡官吏,並在中央加重尚書職權,在地方廢除掌管軍權的都尉,以加強中央集權的政治體製。

   劉秀即是地主階級的代表,自然是農民起義軍的死敵,但是他也代表著社會的共同要求,完成了國家統一的偉大事業。他在推倒王莽的戰爭中,在削平割據的戰爭中,都起了極大的作用,因此他是一個對當時曆史有重要貢獻的傑出人物。

   (103)漢明帝(漢明帝劉莊):他是東漢第二任皇帝,漢光武帝之子。他執政的十八年中(公元58——75年),由于

  他一手執掌大權,所以致使一些大臣和宦官不能利用職權搞違犯製度的事情,因而當時社會很安定。劉莊在位期間,永平八年遺使蔡愔等赴西域求佛法,在月氏遇到來自天竺的迦葉摩騰 (此人大概是龍樹的弟子瑪當格——編者注)和班智達法蘭二人用一匹白馬馱著一尊釋迦牟尼像和一部分經典,蔡愔等人便把他二人迎入中國,宏揚佛教。故遭到外教道徒們的反對,經過辨論,最後外教失敗。此後在河南省洛陽市東郊建白馬寺。從此中國就開始盛興佛教。見米桑貢布傑著的《漢地佛教》。

   (104)見證悟空性:佛教認爲能夠證悟一切物和非物的教法即稱爲見谛,而且一切物和非物的法規除靠自身的內因和外緣外,根本再不會産生任何內因和外緣,這就是它的實質。能夠正確證悟它的實質,即爲見谛或叫做見谛之義。所謂空性,決不能理解爲瓶中無水即爲空要理解爲非自然之空。

   (105)白馬寺:在河南洛陽東十二公裏。爲中國最早的寺院之一。東漢明帝永平八年(公元65年),遺使蔡愔等赴西域求佛法,在月氏遇到來自天竺的迦葉摩騰和班智達法蘭,便迎入洛陽,在雍門(北魏改稱西陽門)外叁裏禦道南創建此寺。名“白馬”有二說:一說爲“外國國王嘗毀破諸寺,唯招提寺未及毀壞。夜有一白馬繞塔悲鳴,即以啓王。王即停壞諸寺,因改招提以爲白馬”(《高僧傳}卷一);一說爲漢明帝遺使西域求佛法及佛經,“時白馬負經面來”,逐取以爲寺名。(《洛陽伽籃記》卷四)。據傳,寺式仿照印度祇園精舍,中有塔,殿內有壁畫,迦葉摩騰曾在此譯出《四十二章經》。寺門兩旁有傳爲迦葉摩騰和班智達法蘭二僧的墓,建築、雕塑、碑刻等多爲明、清遺物,唯寺東之舍利磚塔建于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現設有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06)阿羅漢:梵文Arhat的音譯,亦譯“阿羅阿”,略稱“羅漢”,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阿羅漢果也稱“無極果”、“無學果”,據稱是盡斷叁界見、修二惑所達到的果位,已至修學的頂端。有叁義:(1)“殺賊”,意謂殺盡一切煩惱之賊;(2)“應供”,謂應受天人的供養;(3)“不生” (或“無生”),謂永遠進入涅槃,不再生死輪回。(《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四)。阿羅漢分爲大乘阿羅漢、獨覺阿羅漢和聲聞阿羅漢叁種。大乘阿羅漢指衆佛;獨覺阿羅漢是指在佛還未降到世間時,獨自修道後得到阿羅漢的地位;聲聞阿羅漢指七代付法藏師和十六尊者。

   (107)滅定:佛教認爲依靠自已的心力克製一切思想使之停止活動,而後使自己進入等持之中。每滅定一次需要很多劫,在此期間,如一個人殺過自已的父母和阿羅漢等,犯過十不善和五無間罪,此人死後,要在地獄中受苦很多億年,從地獄中解脫後,才能得到人身。在多劫之中受難即爲佛之考察期限。

   (108)彌勒出世時:按照布頓仁波且和廓諾宣奴貝的說法,從釋迦牟尼圓寂到彌勒出世之間爲五億七千六百萬年。

   (109)大海中的白高麗國(高麗國):即現在的朝鮮。朝鮮與中國有久遠的關系。漢初,衛滿在朝鮮立國,在大同江南岸的王險城建都,統治著朝鮮半島的西北部分。至衛右渠時,發動對衛氏王朝的戰爭。前109年,漢武帝遺荀操率陸軍出遼東、楊仆率水軍渡渤海攻衛氏王朝,公元前108年,在漢朝境外,原來衛氏的統治地區,設置玄菟、樂浪、真番、臨屯四郡。從此發展了中朝兩國的關系。

   (110)漢朝第二十四代皇帝漢獻帝:即劉協(181年—— 234年),東漢皇帝。公元190——220年在位。即位時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成爲軍閥董卓的傀儡。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他被曹操遷都于許(今河南許昌)、此後又成爲曹操的傀儡。建安25年(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代漢稱帝,他被廢爲山陽公。《紅史》記載漢獻帝是漢朝第二十四代皇帝有誤。漢朝不算第叁代漢高後呂雉和第八代漢宣帝劉詢的話,西漢十二代皇帝,東漢十四代皇帝,總計二十六代皇帝,《紅史》大概是把東漢第十四代皇帝漢獻帝誤記載爲漢朝第二十四代帝皇。

   (111)曹操:即魏武帝(公元155——220年)。叁國時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字孟德,小名阿瞞,谯(今安徽毫縣)人。曹操是曹嵩的兒子,出身在宦官家庭,不列于士族。起初做小官,漢靈帝末年,在鎮壓黃巾起義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初平叁年(公元192年)占據兖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爲“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後用其名義發號施令,先後削平呂布等割據勢力。官渡之戰大破世族軍閥袁紹後,逐漸統一了中國北部。建安十叁年,進位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和劉備的聯軍擊敗于赤壁,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尊爲武帝。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業生産的恢複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製豪強,加強集權。所統治的地區社會經濟得到恢複和發展。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善詩歌,《蒿裏行》、《觀滄海》等篇,抒發自己的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散文亦清峻整潔。遺著《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又有今人整理排印本《曹操集》。關于曹操的事迹請看範文瀾著的《中國通史》第二冊。

   (112)武大臣:對此人《紅史》六種不同的版本各自說法不同,漢文中囯曆史和米桑貢布傑著的《中國佛教史》中根本沒有記載奪取曹氏政權者是武大臣。漢文中國曆史和米桑貢布傑著的《漢地佛教史》中記載奪取曹氏政權者是司馬炎,司馬炎之前的司馬懿出身高級士族,他起初輕視曹操,不願做曹家官吏,自稱得風癱病,拒絕征召。曹操派刺客去察驗,司馬懿在刀下堅臥不動,好象真風癱,免被刺死。後來曹操又逼迫他做官,他怕被殺,不得不出來就職。

   公元220年,曹操死,魏文帝曹丕在位七年死…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覺囊派教法史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