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史書中記載他爲贊普赤松贊。關于他何時生于何地
何年在位
說法不一,故在此不多贅。下面簡要概括地介紹一下松贊幹布的主要事迹。松贊幹布是西藏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他主要有五大功績:第一,創製了藏文文字。第二,統一吐蕃各部族,製定法律。第叁,建立了一整套軍政合一製度。第四,爲發展藏族的文化,向其他民族學習文化和技術。第五,加強了漢藏之間、尼藏之間的團結。
第一,松贊幹布清楚地看到有文字的民族,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很快,相反沒有文字的民族就落後。因此他從自己的大臣中挑選出最有才能和聰明的吞米桑布紮和十六名青年,派遣他們到印度學習梵文和西域各國文字。學成後,再到西藏。每人都把自己所學到的語言進行分析比較,創製了我們現在使用的藏文。雖然從藏文的創製到現在共計一千叁百二十八年了,但現在藏文水平較高的知識分子百分之八十以上都能閱讀和理解最初翻譯和論著。藏文創製後,贊普松贊幹布親自帶頭學習,並在法律中明確規定每個臣民都要學習藏文。
第二,統一吐蕃各部族,製定法律。松贊幹布執政前吐蕃
有十八個部族,部族之間相互侵擾,沒有安穩的生活秩序。此後,各部族的大部分首領和屬民日益覺醒,要求統一。松贊幹布執政後,根據大家的要求,首先平息了貴族勾結屬部地方勢力發動的戰亂,統一了各部族集團。爲鞏固統治力量,松贊幹布製定了六大法:
1.在軍事和行政製度上,松贊幹布仿照唐朝的府兵製,在吐蕃建立了一套嚴密的軍事組織機構。①把吐蕃全境劃分爲五個如,每個如又分爲十個千戶府。每個千戶府下設總管一人,老年和青年軍官各一人。每個如的旗子呈不同顔色。②十八個部族劃分土地,明確規定屬私人占有。③在百姓中劃分四小王、七品官、奴隸、皂隸、工匠、商人等幾個不同等級。④設置了六大诏命、六個益倉、六文告手印、六緣、六豪傑等組織機構。
2.規定統一了度量衡製。度量衡的統一,促進吐蕃農牧産品的交換和貿易的發展。
3.製定了叁要、叁不要、叁贊頌、叁鄙視、叁不迫害等十五法,十善法和在家道德規範十六法。在社會中普遍提倡優良作風,反對不良的作風。
4.對民事糾紛,要果斷決出一方的正確,另一方的不正確。
s.對高級官員犯了罪,要按他們各自階級地位的高低判決其罪行。
6.對臣民犯了罪,要根據他們的大小罪行分別給予不同的判決。
第叁,在行政管理製度方面,由叁位大相總管王朝外部的政治事務,叁位內相主管王朝內部事務,叁位整事大相主管王朝的司法事務。
第四,爲發展藏族的文化,向其他民族學習文化和技術。松贊幹布曾多次請求唐太宗把中原地區的養蠶、釀酒、工匠等技術人員派遣到了吐蕃。因此漢族的文化和技術陸續傳到吐蕃。尼泊爾的雕塑、繪畫和石刻等技術也陸續傳到吐蕃。與此同時,吐蕃還不斷派遣青年到唐朝長安讀書,學習其他民族的文化知識,來發展本民族的文化。在當時時代和階級的局限下,沒有一定的政治膽略和遠見,這些事情是難于做到的。
第五,加強漢藏之間、尼藏之同的團結。松贊幹布爲在吐蕃弘揚佛教,把其他民族的文化和技術引進吐蕃,他前後迎娶了泥婆羅(尼泊爾)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與此同時,一大批工匠藝人也相繼入藏。松贊幹布爲漢族和尼泊爾的文化技術在吐蕃的傳播和發展打開了大門。使吐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更加發展。
(142)驸馬都尉和西海郡王:公元648年,唐朝王玄策出使天竺(今印度),途中被劫,退入吐蕃境內。王玄策向吐蕃軍隊求援,松贊幹布當即派兵協助王玄策擊敗天竺,並獻禮于長安。公元650年唐高宗李治授給松贊幹布“驸馬都尉”的官職,封給他的爵位是“西海郡王”。
(143)賨王:唐高宗第二次加封松贊幹布爲“賨王”,當使臣帶著封诏到達拉薩時,松贊幹布逝世。詳見《唐書》。
(144)裕固地方:今指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古藏文曆史文書稱此地方爲“黎域”。裕固族曆史記載,在松贊幹布執政興佛教之時,裕固地方的佛教被毀滅,故裕固地方的僧人都逃到西藏和印度。
(145)大臣薛仁貴:(公元614--683年)唐朝大將,名禮,绛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農民出身,善騎射。太宗時應募從軍,因功升右將軍中郎將。後又率軍在天山戰勝九姓突厥,軍中有“將軍叁箭定天山”之歌。乾封初參與進攻高麗的戰爭,後留任右威衛大將軍兼安東都護,封平陽郡公。鹹亨元年(公元670年)與吐蕃作戰,大敗。後任右領軍衛將軍、代州都督等職。詳見《新唐書》。
(146)大臣噶爾的大兒子:大臣噶爾的大兒子名叫噶爾·贊聶東普。
(147)婆羅門地方:這裏指尼泊爾。
(148)和田:此地究竟在什麼地方不詳,大概在安西四鎮附近(即今敦煌)。
(149)指漢、魏、周叁個朝代。
(150)武則天:(公元624--705年)唐高宗皇後、武周皇帝。公元690--705年在位。山西文水東人。十四歲時被唐太宗選入宮爲才人,太宗死後爲尼。唐高宗時,又被召爲昭儀,公元655年立爲皇後。公元683年唐中宗即位,次年廢中宗,立睿宗。七年後(公元690年)廢睿宗,自稱聖神皇帝。她任用酷吏,屢興大獄,宗室、朝臣被牽連冤殺者不少。晚年豪奢專斷,頗多弊政。西藏曆史上記載她是一名殘暴的女皇。
(151)向唐朝皇帝投降:這裏的“皇帝”是指武則天。
(152)意爲悄悄地帶去撫養。
(153)金城公主(
一739),西藏曆史記載,最初贊普赤德祖丹的兒子江查拉本迎娶金城公主,她未到西藏之前江查拉本逝世,故金城公主就和贊普赤德祖丹成親,贊普赤松德贊是金城公主的兒子。金城公主是在唐中宗景龍四年(公元710年)准備與吐蕃贊普赤德祖丹之子江查拉本聯姻的。吐蕃派遣香多日拉金等人前往迎娶,唐中宗曾將數萬匹綢緞及雜技、樂隊、工匠、技人、醫書、《左傳》等漢籍送到吐蕃。並派左衛大將軍楊矩護送,皇帝並親自送到始平地方,在始平釋放罪犯免除死罪,免除百姓賦稅一年,詳細內容見《賢者喜宴》和《西藏王臣記》。
(154)西夏之地:西夏是宋朝對黨項羌族所建大夏封建政權的稱呼。都興慶府(今甯夏銀川東南),最盛時管轄二十二州,包括今甯夏、陝北、甘肅西北部、青海東北部和內蒙一部分地區。居民有黨項羌、漢、蒙、回纥等族。從事農牧業,産青白鹽、織氈毯。與宋經濟文化聯系極爲密切,茶、馬、鹽、鐵交易頻繁。部分政治製度仿宋,有文字,漢文典籍也廣爲流傳。與宋、遼、金多次發生戰爭。各地人民均受損害。西夏寶義二年(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滅。西夏政權自李元昊始,傳十主,共計一百九十年。
(155)蠻子河西:《新唐書》記載,在唐肅宗至德元年 (藏曆火猴年公元756年),吐蕃軍占領了廓、霸、岷等州及河源、莫門軍。這些地方似爲蠻子河西一帶。
(156)唐代宗:他爲唐朝第十二世皇帝。
(157)水陰兔年吐蕃軍又來了:《舊唐書》記載,在唐代宗廣德元年(藏曆水兔年公元763年),吐蕃軍率領吐谷渾和黨項的二十萬人的軍隊從隴山地方一直向東殺來。
(158)唐代宗逃往陝州:陝州在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 487年)置。治所在陝縣。轄境相當今河南叁門峽市及附近的地區。
(159)改元:中國每當一新皇帝上臺時,都要更換年號。吐蕃軍隊占領國都長安十五天,任命金城公主之兄廣武王爲皇帝,改換年號。詳見《舊唐書·吐蕃傳》。
(160)大赦:從元代開始,皇帝對立功之臣頒發的封诏稱爲大赦。
(161)唐德宗:即李適(公元742--805年),他是唐代宗之子。公元779--805年在位。在位期間改租庸調爲兩稅法,並征收間架稅、茶稅等,加強搜刮,以增加財政收入。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泾原兵變,長安被朱泚占領,他一度逃往奉天(今陝西乾縣)。
(162)西夏地方的哈拉山:似爲賀蘭山。
(163)唐順宗:即李誦(公元761--806年),唐德宗之子。公元805年在位。在位期間因患風疾,行動不便,同年八月宦官俱文珍等勾結大官僚及藩鎮勢力,改元永貞,迫其退位稱太上皇,立太子純爲帝(即憲宗)。次年病死。
(164)唐憲宗:即李純(公元778--820年),公元805—— 820年在位。在位期間整頓江淮財賦,以增加財政收入。並利用藩鎮間的矛盾,先後平定劉辟、李??锱、吳元濟等藩鎮的叛亂,其他藩鎮也表示歸附,形式上獲得全國統一,但並未根除藩鎮勢力。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被宦官殺死。此後唐朝形成宦官專權的局面。
(165)唐穆宗:即李恒,公元821--824年在位。他是唐憲宗之子。
(166)可黎可足:藏王赤熱巴巾(又名赤德贊),漢文記載他爲可黎可足。他的詳細事迹見《賢者喜宴》的注釋。
(167)缽闡布念盟辭:缽闡布是吐蕃宮廷最高官員之名,大昭寺前的唐蕃會盟碑上有記載。石碑也稱拉薩“長慶舅甥會盟碑”。此碑立于唐穆宗長慶叁年(公元823年)。實際爲長慶元年(公元821年)唐蕃會盟于長安,長慶二年(公元822年)又會盟于邏些(拉薩),長慶叁年(公元823年)樹立此碑。此碑高4.78米、寬0.95米、厚0.50米。上有石帽…
《紅史(亦名烏蘭史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