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要经历七次生死。
贪执财产受用是痛苦的根源,并且毁坏今生:昔日世尊和阿难尊者去化缘,在路上看到了一个金瓶。世尊说:"这是一条毒蛇,它很快会散布毒气。"说完就走了。正在那里割草的一位老人听到这话后想:应当去看看那条蛇在哪里。于是便去瞧看,结果看见了一个金瓶。他想:比丘们的毒蛇这么好看啊,被这样的蛇所缠也可以。然后把金瓶带回家里。胜光王听说此事后开始追查,那位老人密而不说,差点儿被判处死刑。如《因缘品》云:"愚者为财毁,不寻求来世,毁愿以贪欲,亦可毁自他。"又说:"如同手持黑蛇腰,将毁彼等非法者。"
若贪执知心朋友们也是如此:往昔,一人与他人的妻子行邪淫,结果被那个女人的丈夫杀死了。他的神识因贪恋那个女人而转生到她的胎中。经中说有些贪恋女人的人死后将转生为女人腹中的寄生虫。也有许多在好友中转生为恶魔。除了善知识之外,轮回中没有助伴。如律藏中说:"出生独自生,死亦独自死,独自受痛苦,轮回无友伴。"又云:"若未见凡愚,将恒时安乐。"因此,我们应当如尸体般舍弃好似怨敌一样的恶友愚人(凡夫人)。
所以说,身体、受用、眷属、亲朋好友全部为无常的四边所毁灭。无常四边即生际必死,积际必尽,聚际必散,高际必堕。例如,胜光王是世间第五大王,也是佛教中的大施主。最后他因王位被太子纂夺了而到处漂泊,路上,他饥饿难忍,便讨了一把萝卜吃,又喝了冷水,结果消化不良昏倒在路上,来来往往奔驰的马车溅得尘土飞扬,他的口中灌满了灰尘,最终呃逆而死去了。
明年的此时自他一切众生在何处谁也不知道,因此我们应当思维诸法无常、不定的道理。如寂天菩萨说:"一切皆无常,谁贪无常法。"不仅无常总有一天会到来,而且暂时的这些显现也无有实义,如梦如幻。经中说:"三有众如梦。"龙树菩萨也曾说:"诸法无常亦无我,无有依怙无可靠,轮回无实如芭蕉,汝当完全舍弃彼。"
思维此等道理后愿我们对任何事物也无有丝毫贪执之心。从现在起就应舍弃。
故乡属地宅,犹如梦境宅,
愿知不成实。
如果贪恋自己的故乡、归自己所属的领域,则将于这些地方转为小虫以上的含生。如若贪恋家宅,则如下面公案:往昔一个吝啬的老妇人因吝啬之故,极为贪执财物及家室,她死后转为自家的一条母狗,它苏醒了以前的习气,日日夜夜担心有盗贼来,因此围着家宅保护。如今的大多数聪明的家犬肯定是自己的父母家人等吝啬者的转世。所以愿我们了知这些都如梦中的境域、家宅一样,实际上不成实有。因此说,一切显现都是为愚痴无明大睡眠所遮的梦境。
所以,具有智慧的人们对无而明现的万事万物通过遣除四边执的理智去观察就会认识到一切皆无实义。远离贪执是解脱道的殊胜要诀。如龙树菩萨曾说:"如同某位绘画师,描绘恐怖罗刹像,彼像令自生畏惧,轮回患人亦复然。"三界轮回的一切显现全部无实有,而是真正的空性,若为断除贪执实执,自己心里思维此等诸法是无实空性,则有极大功德,甚至对此仅生起(可能是无实空性的合理)怀疑也有很大的利益。如圣天论师说:"薄福于此法,皆不生疑惑,若谁略生疑,亦能坏三有。"
从现在开始我们就应断除对任何事物的强烈贪执之心。经常串习并观想:我什么也不贪恋,一切都没有什么必要,这些无有恒常、无有稳固、无有实质、诱骗凡夫、虚幻的法有什么用处呢?现在内心执著实有并贪执这些法,仅说临终时不贪着,则没有任何利益。
梦境中的神识要比白天的神识清晰。进一步说,中阴的神识要比临终时的神识清明九倍,因此,瞬间忆念立刻就会投生为低劣之身等。从即日起直到未死之前(在有生之年)放下一切,专心意念观想往生极乐世界,念念不忘极为重要。这也是往生(破瓦)法。对于我们这些没有修行的人来说,要断除中阴,再没有其它的教言了。或者虽有(其它教言)若不实修,则临终时也无有比这更殊胜的教言了。
己三、(发愿往生极乐世界):
无解轮回海,如罪犯脱狱,
愿义无反顾,趋往极乐刹。
如是断绝贪执往生极乐世界之理:对暂时难以解脱用否定词,愿罪业深重的人从漫长无有解脱之期犹如鲸鱼所在的恐怖大海般的轮回,就象重罪的囚犯从牢狱中解脱出来一样,义无反顾地趋向西方极乐世界。逃脱监狱的囚犯因畏惧刑法、牢狱的痛苦而不愿回头看一眼。同样,如果想到上述轮回的过患则也不愿意再回顾。
所谓的回顾,是指贪恋世间的资具等。例如,曾有一位上师,他在前往清净刹土时听到僧人们在弹奏他的乐器,发出妙音。此时他回头一看,结果投生为恶魔了。
愿断诸贪执,如鹫脱网罗,
瞬间便越过,向西方空中,
无量世界刹,诣至极乐国。
所以,愿我们彻底断绝一切贪执后,犹如鹰鹫从网罗中解脱出来一般,又如鹅王在空中飞翔或如白绫被风吹动一样,中阴神识如急掣之风一般,向西方的虚空中瞬间便越过无量世间界,到达极乐刹土。譬如,虽然徒步行路十分遥远,但是内心可刹那意念。同样无有阻碍的中阴意形身为善业之风所吹,以愿力相迎,信心欢喜心起作用,无需经过长途跋涉的艰辛。(瞬间就可往生到极乐世界)。
己四、发愿往生后获得功德分五:一、愿获得妙相随好身;二、愿断除疑障;三、愿得授记闻佛法;四、愿赴其它清净刹;五、愿游不清净刹土。
庚一、(愿获得妙相随好身):
愿面见彼刹,住世无量光,
净除诸罪障。四生中最胜,
莲花蕊中生,愿得化身生,
刹那身圆满,愿获相随好。
愿刚一往生到极乐刹土便立即面见于彼刹中住世的阿弥陀佛尊颜后,净除恶趣之因等一地所有的罪障。如昔日珍珠鬘公主朝拜世尊的画像结果摧毁了见断(证得见道时所断除之障碍)。
如果依靠现在的这个凡夫身体修持往生极乐世界的四因,即生不需要得地。《宝性论》等论中说:死时若是大资粮道者,则面见佛陀尊颜、闻佛语后得见道。佛经中也说:"以愿力和善法力即使得以往生极乐世界,但罪业深重者,于八万年期间,听闻阿弥陀佛宣讲的正法,却不解其义,仅能见其光,而不得亲见其真身,也得不到佛的光芒照射,尔后净除罪障方能见其颜、知法义、得授记。这里所讲的和下文中于莲花中降生后不得面见佛陀等道理,可以成立凡夫能往生极乐世界的说法。《佛说大阿弥陀经》中说:"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闻我名号,烧香散花燃灯悬缯,饮食沙门起立塔寺,斋戒清净益作诸善,一心系念于我,虽止于一昼夜不绝,亦必生我刹,不得是愿终不作佛。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刹,十声念我名号必遂来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这是阿弥陀佛的发愿力所致。若是罪障深重者及有怀疑者,则不得面见阿弥陀佛,当面见时就会净除业障。
化生、胎生、湿生、卵生四生之中最殊胜生身也有许多种,其中在莲花中化生最为殊胜。因此,愿我们在珍宝莲花的花蕊中仅以意幻便得以化生。如同在中阴界时想要入胎投生即能入胎一样,专心希求于极乐世界莲花中化生极其重要。化生不需要象胎生那样漫长,刹那整个身体全部圆满,愿获得具足妙相随好的殊胜身体。
庚二、(愿断除疑障):
因疑不往生,于五百年中,
虽具乐受用,听闻佛语声,
然花不绽放,延误见佛颜,
愿我无此过。往生花即开,
此外,智慧浅薄、具有贪执、寻思、分别之人会想:到底能不能往生呢?即怀有疑虑、三心二意的人尽管以修持(往生极乐世界)四因之力可往生彼刹,但因怀疑之障将于五百年中住在莲花里,并且认为(莲花)是一个乐园和无量宫,虽然具足安乐受用,无有粗大的痛苦,但这里(莲花中)也是一个珍宝牢狱。从外面虽可听到佛的法语声,而期间莲花不绽放,因此,有既延误面见阿弥陀佛和诸菩萨的尊颜又延误听闻浩瀚妙法及修持广大善行等的过失。自他若毫无怀疑地修持四因则不可能出现此类过患。所以,愿自他不出现这类过失,往生极乐世界后,莲花立即开放,面见阿弥陀佛具妙相随好的尊颜。经中说:"弥勒菩萨请问世尊:”我见彼刹有些众生住于莲花中,有些于莲花上金刚跏趺座而住,其因为何?”世尊答言:"前者怀有疑心修持善法发愿往生,后者无有怀疑修持善法故。"等宣说了诸多喻义。这种过失也是由于对佛语不诚信而产生的。具有坚定信心的人不会出现此类过失。
因此,(我们平时)应当发愿:愿我们诚信佛语。一般来说,佛语有了义、不了义的差别,然而,如果寻思观察了义、不了义此等往生法门则不能获得成就。如颂云:"分别观察寻思者,彼将远离诸悉地。"纵然虚空成为有实法,日月坠于地上,但阿弥陀佛的愿力及佛语何时也不可能欺惑我们。对于佛陀的智慧力所了知之义,声闻、缘觉阿罗汉也不能了知。所以,虽然我们自己不知道能否往生极乐世界等,可是佛陀不可能不知晓,因此,我们应以佛陀的遍知智慧作证,遣除三心二意而修持往生极乐世界之四因。如寂天菩萨说:"能仁言无欺,后将见此德。"佛陀宣说极乐刹土庄严时,阿难尊者说:"世尊,我对彼刹无有疑惑、怀疑、犹豫,我为了遣除未来众生的疑惑、怀疑、犹豫而向如来请问此义。"对此我们应当诚信。
以福力神变,手掌中放出,
不可思供云,愿供佛眷属。
一到佛陀面前愿以如今修持四因的福德力及由佛的发愿力加持而生的神变力,从双手掌心放射出所欲的不可思议的供云聚供养阿弥陀佛及其眷属。
如今极乐法会中,作供养时,不要两手空空,而应当尽力供养,到那时(往生极乐世界后)仅以意念手中就可出现供品。依靠这样的神变和福德力也可前往其它刹…
《极乐愿文大疏 5 第二部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