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極樂願文大疏 5 第二部份▪P3

  ..續本文上一頁要經曆七次生死。

  貪執財産受用是痛苦的根源,並且毀壞今生:昔日世尊和阿難尊者去化緣,在路上看到了一個金瓶。世尊說:"這是一條毒蛇,它很快會散布毒氣。"說完就走了。正在那裏割草的一位老人聽到這話後想:應當去看看那條蛇在哪裏。于是便去瞧看,結果看見了一個金瓶。他想:比丘們的毒蛇這麼好看啊,被這樣的蛇所纏也可以。然後把金瓶帶回家裏。勝光王聽說此事後開始追查,那位老人密而不說,差點兒被判處死刑。如《因緣品》雲:"愚者爲財毀,不尋求來世,毀願以貪欲,亦可毀自他。"又說:"如同手持黑蛇腰,將毀彼等非法者。"

  若貪執知心朋友們也是如此:往昔,一人與他人的妻子行邪淫,結果被那個女人的丈夫殺死了。他的神識因貪戀那個女人而轉生到她的胎中。經中說有些貪戀女人的人死後將轉生爲女人腹中的寄生蟲。也有許多在好友中轉生爲惡魔。除了善知識之外,輪回中沒有助伴。如律藏中說:"出生獨自生,死亦獨自死,獨自受痛苦,輪回無友伴。"又雲:"若未見凡愚,將恒時安樂。"因此,我們應當如屍體般舍棄好似怨敵一樣的惡友愚人(凡夫人)。

  所以說,身體、受用、眷屬、親朋好友全部爲無常的四邊所毀滅。無常四邊即生際必死,積際必盡,聚際必散,高際必墮。例如,勝光王是世間第五大王,也是佛教中的大施主。最後他因王位被太子纂奪了而到處漂泊,路上,他饑餓難忍,便討了一把蘿蔔吃,又喝了冷水,結果消化不良昏倒在路上,來來往往奔馳的馬車濺得塵土飛揚,他的口中灌滿了灰塵,最終呃逆而死去了。

  明年的此時自他一切衆生在何處誰也不知道,因此我們應當思維諸法無常、不定的道理。如寂天菩薩說:"一切皆無常,誰貪無常法。"不僅無常總有一天會到來,而且暫時的這些顯現也無有實義,如夢如幻。經中說:"叁有衆如夢。"龍樹菩薩也曾說:"諸法無常亦無我,無有依怙無可靠,輪回無實如芭蕉,汝當完全舍棄彼。"

  思維此等道理後願我們對任何事物也無有絲毫貪執之心。從現在起就應舍棄。

  故鄉屬地宅,猶如夢境宅,

  願知不成實。

  如果貪戀自己的故鄉、歸自己所屬的領域,則將于這些地方轉爲小蟲以上的含生。如若貪戀家宅,則如下面公案:往昔一個吝啬的老婦人因吝啬之故,極爲貪執財物及家室,她死後轉爲自家的一條母狗,它蘇醒了以前的習氣,日日夜夜擔心有盜賊來,因此圍著家宅保護。如今的大多數聰明的家犬肯定是自己的父母家人等吝啬者的轉世。所以願我們了知這些都如夢中的境域、家宅一樣,實際上不成實有。因此說,一切顯現都是爲愚癡無明大睡眠所遮的夢境。

  所以,具有智慧的人們對無而明現的萬事萬物通過遣除四邊執的理智去觀察就會認識到一切皆無實義。遠離貪執是解脫道的殊勝要訣。如龍樹菩薩曾說:"如同某位繪畫師,描繪恐怖羅刹像,彼像令自生畏懼,輪回患人亦複然。"叁界輪回的一切顯現全部無實有,而是真正的空性,若爲斷除貪執實執,自己心裏思維此等諸法是無實空性,則有極大功德,甚至對此僅生起(可能是無實空性的合理)懷疑也有很大的利益。如聖天論師說:"薄福于此法,皆不生疑惑,若誰略生疑,亦能壞叁有。"

  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應斷除對任何事物的強烈貪執之心。經常串習並觀想:我什麼也不貪戀,一切都沒有什麼必要,這些無有恒常、無有穩固、無有實質、誘騙凡夫、虛幻的法有什麼用處呢?現在內心執著實有並貪執這些法,僅說臨終時不貪著,則沒有任何利益。

  夢境中的神識要比白天的神識清晰。進一步說,中陰的神識要比臨終時的神識清明九倍,因此,瞬間憶念立刻就會投生爲低劣之身等。從即日起直到未死之前(在有生之年)放下一切,專心意念觀想往生極樂世界,念念不忘極爲重要。這也是往生(破瓦)法。對于我們這些沒有修行的人來說,要斷除中陰,再沒有其它的教言了。或者雖有(其它教言)若不實修,則臨終時也無有比這更殊勝的教言了。

  己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

  無解輪回海,如罪犯脫獄,

  願義無反顧,趨往極樂刹。

  如是斷絕貪執往生極樂世界之理:對暫時難以解脫用否定詞,願罪業深重的人從漫長無有解脫之期猶如鯨魚所在的恐怖大海般的輪回,就象重罪的囚犯從牢獄中解脫出來一樣,義無反顧地趨向西方極樂世界。逃脫監獄的囚犯因畏懼刑法、牢獄的痛苦而不願回頭看一眼。同樣,如果想到上述輪回的過患則也不願意再回顧。

  所謂的回顧,是指貪戀世間的資具等。例如,曾有一位上師,他在前往清淨刹土時聽到僧人們在彈奏他的樂器,發出妙音。此時他回頭一看,結果投生爲惡魔了。

  願斷諸貪執,如鹫脫網羅,

  瞬間便越過,向西方空中,

  無量世界刹,詣至極樂國。

  所以,願我們徹底斷絕一切貪執後,猶如鷹鹫從網羅中解脫出來一般,又如鵝王在空中飛翔或如白绫被風吹動一樣,中陰神識如急掣之風一般,向西方的虛空中瞬間便越過無量世間界,到達極樂刹土。譬如,雖然徒步行路十分遙遠,但是內心可刹那意念。同樣無有阻礙的中陰意形身爲善業之風所吹,以願力相迎,信心歡喜心起作用,無需經過長途跋涉的艱辛。(瞬間就可往生到極樂世界)。

  己四、發願往生後獲得功德分五:一、願獲得妙相隨好身;二、願斷除疑障;叁、願得授記聞佛法;四、願赴其它清淨刹;五、願遊不清淨刹土。

  庚一、(願獲得妙相隨好身):

  願面見彼刹,住世無量光,

  淨除諸罪障。四生中最勝,

  蓮花蕊中生,願得化身生,

  刹那身圓滿,願獲相隨好。

  願剛一往生到極樂刹土便立即面見于彼刹中住世的阿彌陀佛尊顔後,淨除惡趣之因等一地所有的罪障。如昔日珍珠鬘公主朝拜世尊的畫像結果摧毀了見斷(證得見道時所斷除之障礙)。

  如果依靠現在的這個凡夫身體修持往生極樂世界的四因,即生不需要得地。《寶性論》等論中說:死時若是大資糧道者,則面見佛陀尊顔、聞佛語後得見道。佛經中也說:"以願力和善法力即使得以往生極樂世界,但罪業深重者,于八萬年期間,聽聞阿彌陀佛宣講的正法,卻不解其義,僅能見其光,而不得親見其真身,也得不到佛的光芒照射,爾後淨除罪障方能見其顔、知法義、得授記。這裏所講的和下文中于蓮花中降生後不得面見佛陀等道理,可以成立凡夫能往生極樂世界的說法。《佛說大阿彌陀經》中說:"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聞我名號,燒香散花燃燈懸缯,飲食沙門起立塔寺,齋戒清淨益作諸善,一心系念于我,雖止于一晝夜不絕,亦必生我刹,不得是願終不作佛。我作佛時,十方無央數世界諸天人民,至心信樂欲生我刹,十聲念我名號必遂來生,惟除五逆誹謗正法,不得是願終不作佛。"這是阿彌陀佛的發願力所致。若是罪障深重者及有懷疑者,則不得面見阿彌陀佛,當面見時就會淨除業障。

  化生、胎生、濕生、卵生四生之中最殊勝生身也有許多種,其中在蓮花中化生最爲殊勝。因此,願我們在珍寶蓮花的花蕊中僅以意幻便得以化生。如同在中陰界時想要入胎投生即能入胎一樣,專心希求于極樂世界蓮花中化生極其重要。化生不需要象胎生那樣漫長,刹那整個身體全部圓滿,願獲得具足妙相隨好的殊勝身體。

  庚二、(願斷除疑障):

  因疑不往生,于五百年中,

  雖具樂受用,聽聞佛語聲,

  然花不綻放,延誤見佛顔,

  願我無此過。往生花即開,

  此外,智慧淺薄、具有貪執、尋思、分別之人會想:到底能不能往生呢?即懷有疑慮、叁心二意的人盡管以修持(往生極樂世界)四因之力可往生彼刹,但因懷疑之障將于五百年中住在蓮花裏,並且認爲(蓮花)是一個樂園和無量宮,雖然具足安樂受用,無有粗大的痛苦,但這裏(蓮花中)也是一個珍寶牢獄。從外面雖可聽到佛的法語聲,而期間蓮花不綻放,因此,有既延誤面見阿彌陀佛和諸菩薩的尊顔又延誤聽聞浩瀚妙法及修持廣大善行等的過失。自他若毫無懷疑地修持四因則不可能出現此類過患。所以,願自他不出現這類過失,往生極樂世界後,蓮花立即開放,面見阿彌陀佛具妙相隨好的尊顔。經中說:"彌勒菩薩請問世尊:”我見彼刹有些衆生住于蓮花中,有些于蓮花上金剛跏趺座而住,其因爲何?”世尊答言:"前者懷有疑心修持善法發願往生,後者無有懷疑修持善法故。"等宣說了諸多喻義。這種過失也是由于對佛語不誠信而産生的。具有堅定信心的人不會出現此類過失。

  因此,(我們平時)應當發願:願我們誠信佛語。一般來說,佛語有了義、不了義的差別,然而,如果尋思觀察了義、不了義此等往生法門則不能獲得成就。如頌雲:"分別觀察尋思者,彼將遠離諸悉地。"縱然虛空成爲有實法,日月墜于地上,但阿彌陀佛的願力及佛語何時也不可能欺惑我們。對于佛陀的智慧力所了知之義,聲聞、緣覺阿羅漢也不能了知。所以,雖然我們自己不知道能否往生極樂世界等,可是佛陀不可能不知曉,因此,我們應以佛陀的遍知智慧作證,遣除叁心二意而修持往生極樂世界之四因。如寂天菩薩說:"能仁言無欺,後將見此德。"佛陀宣說極樂刹土莊嚴時,阿難尊者說:"世尊,我對彼刹無有疑惑、懷疑、猶豫,我爲了遣除未來衆生的疑惑、懷疑、猶豫而向如來請問此義。"對此我們應當誠信。

  以福力神變,手掌中放出,

  不可思供雲,願供佛眷屬。

  一到佛陀面前願以如今修持四因的福德力及由佛的發願力加持而生的神變力,從雙手掌心放射出所欲的不可思議的供雲聚供養阿彌陀佛及其眷屬。

  如今極樂法會中,作供養時,不要兩手空空,而應當盡力供養,到那時(往生極樂世界後)僅以意念手中就可出現供品。依靠這樣的神變和福德力也可前往其它刹…

《極樂願文大疏 5 第二部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