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没有比果取舍更殊胜的修法了。自己诚信佛语后若不努力,则佛也无法引导他。如佛在经中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入行论》云:"饶益诸有情,无量佛已逝,我因造罪孽,未成彼化境。"因此说,一切信心中无有比真正诚信因果、欢喜细致取舍善恶的信心更殊胜的了。佛在经中说:"文殊,何为信力?具信心者,对一切佛法真正信仰、信受、诚信、不疑乃信心也。坚信业及业之异熟也。"譬如,如果世间上一位诚实老人的语言也是真实可靠,那么,无有妄语遍知佛陀的教言怎么会欺惑我们呢?
我们应当思维:在世间上,播下种子后,辛勤耕耘,它定会生出果实。同样,善恶因果也必定真实不虚。如是对此坚信不疑至为切要。若不诚信因果也就是不相信佛及佛语,在世间上不可能有比这更严重的罪业了。因此,必须忏净以往所造的此类罪业。
如今处于邪见恶浊猖獗的时代,所以今后应备加小心提防。
庚二、(忏悔佛制罪)分三:一、忏悔别解脱堕罪;二、忏悔破菩萨戒罪;三、忏悔失毁密宗誓言罪。
辛一、(忏悔别解脱堕罪):
十三僧残四他胜,堕罪恶作向彼悔,
发露忏悔五堕罪 。
现在讲述佛制罪,首先是别解脱佛制堕罪:即四他胜、十三僧残、三十舍堕、九十单堕、四向彼悔、一百一十二种恶作罪。比丘若违犯这五种佛制堕罪中的其中一条,则是破别解脱戒,以此将堕入极热地狱至复活地狱之中感受痛苦。所以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诚心发露忏悔破别解脱戒的罪业。
对诸出家人在别处可广讲(上述)戒律,对在家男女们不必广解。若不让已受了比丘沙弥戒的出家人学习戒律学处,则他们很容易变成屠夫等造罪之人。佛在经中说:"为不知学处的人传戒,犹如放纵醉象任其为所欲为一般。"因此,出家人必须精勤学习学处。如颂云:"永遮破戒者,享用经堂等。"失毁戒律之人今生也不能加入僧众的行列,更何况说往生极乐世界呢?。《念住经》云:"戒律始终善,赞颂具戒士,破戒之诸人,如同旁生畜。"又说:"谁披戒律衣,彼为著装者,何人舍戒律,裸体如牲畜。"
思维持戒功德及破戒过患后应努力恢复戒律、守持戒律。
辛二、(忏悔破菩萨戒堕罪):
四恶法罪十八堕,发露忏破菩萨戒。
菩萨堕罪,即妄言欺骗上师、堪布、阿阇黎等,令修本尊、诵咒语、求戒律等行善法的人产生怀疑或生后悔之心,诽谤高僧大德,依靠经商等各种谄诳手段欺骗众生,这四种恶法罪可导致忘失菩提心等,过患极重,因此应当舍弃,而修学相反的四种善法。掠夺三宝财物,舍弃正法,殴打、抢劫比丘、沙弥,造五无间罪,心生邪见这是国王菩萨易犯的五种根本堕罪。在(这五种堕罪中)前四者的基础上再加上用武力等摧毁城市、地区、村落、附属地方,这是大臣菩萨容易就犯的五种根本堕罪。对心理尚未成熟者宣说空性令其心生畏惧,令别人退失大乘发心而趋入小乘,令他人舍别解脱戒而趋入大乘,言说此声缘道不能断除烦恼自己受持或使他人受持此观点,以嫉妒心赞自毁他,为获名闻利养而宣称自己已证悟空性,令比丘受惩罚并暗取贿赂,拿取修禅者的受用施与求学者促成彼舍弃修行,这是普通菩萨易犯的八种根本堕罪。加上前面的十种共十八种,再加上舍弃愿、行菩提心二种总共二十种根本堕罪,(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发露忏悔违犯菩萨戒的所有罪业。
《入行论》云:"如胜冶金料,垢身依止成,无价宝佛身,坚持菩提心。"如果护持菩提心戒律(菩萨戒),则将获得佛果。又云:"如是已立誓,我当敬行持,今起若不勤,尔后必下堕。"如果不护持戒律,那么必将不断轮转于恶趣之中。思维此理之后,应当精勤忏悔,认真持戒。
辛三、(忏悔失毁密宗誓言罪):
十四根本八粗支,发露忏破誓言罪。
密宗的誓言(三昧耶戒)包括十四种根本戒及八种支分戒。诸无上续部共同承认的十四根本戒:詈骂(诽谤)金刚上师阿阇黎,违越佛教言,损害金刚道友,舍弃菩提心,故意出精,诋毁他宗,对非法器宣说极密法,视五蕴为痛苦,怀疑自性清净之法,有能力而不降伏十大应诛 ,以寻思分别视离戏法性为有相,舍弃堪为法器之弟子,应时亦不享用誓言物,舍弃智慧女性。八种支分戒:依止不合格的明妃,会供时进行争吵,依自力从不符合续部中所说法相的明妃体内摄取甘露,对堪为法器者不宣说密法,对以信心求法者宣说他法,于不信密乘者中住七日,无有证悟智慧而自诩为密咒士,对非法器宣说密法。(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发露忏悔失毁密宗金刚乘誓言的所有罪业。
如果不忏悔,则将堕入金刚大地狱之中;倘若忏悔旧罪、防止新犯(忏戒)则将迅速获得佛果。如续(《功德藏》)云:"入密士夫之去处,恶趣(指地狱)佛外无三处。"
虽然三种戒律全部受了,如果其中一分学处也没有守护,仅是精进地忏悔,那只不过不会感受破戒的严重果报。可是,以受戒的果报必将脱离轮回之处,却无有速得解脱的希望。对于三种戒律应当象饲养马牛羊三种牲畜一样分别护持,若违犯了必须依各自的仪轨(要求)忏悔。仅仅获得了灌顶不能承担犯别解脱戒和菩萨戒的罪过,如果灌顶后自己的誓言都不清净,怎么能救护(担当)下面的堕罪呢?当然,从本体上来说三戒可以转依,但并非是指初学者相续中细微单个佛制罪以上的三戒全部合为一体,这些要点也是很难以理解的。因此,三戒分开守护极为重要,因为需要根据自相续的烦恼分别念分别加以对治。
庚三、(忏悔未认识之自性罪):
未受戒律造恶业,非梵行及饮酒等,
一切自性之罪过,发露忏悔未知罪。
在家男女们如果没有受戒则不会有佛制罪,然而,所造的不善业却不可胜数。非梵行、饮酒、杀生、偷盗、抢夺等以及吸鼻烟、抽草烟等,以烦恼心引起的所有自性罪,在家出家任何人造了都是有罪过的,虽然造罪者不知道它是罪业,但造了恶业也需要感受果报。如《因缘品》云:"愚者若未知,造作诸罪业,一旦果成熟,各自受其苦。"因此,(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发露忏悔未认识的此等自性罪。(古大德)云:想到异熟果报的痛苦后仅仅口中也不敢言说,所以这种恶业称为"罪"。
非梵行:非梵行的过患无量无边,但概括而言,如《三摩地王经》(原文中说是《月灯经》,应该是《三摩地王经》)云:"为贪诸愚者,依靠腐女身,将成劣众生,彼堕恶趣中。"《月灯经》云:"极大怖畏之绳索,乃为难忍女人索,是故诸佛皆未赞,依止贪欲及女人。"《念住经》中说:"女人祸害根,毁坏现后世,若欲利己者,当舍一切女。"因此,如果依止女人,则如能迅速散布毒气的毒蛇一般,是摧毁今生来世一切的根源。
一般来说,在家居士禁止邪淫,可开许自己的妻子。但是,依靠女人是引起贪心的恶业,也是轮回胜义不善业(《俱舍论》中轮回的本性称为胜义不善义)之因。如龙树菩萨说:"贪嗔痴所生,乃为不善业,无有贪嗔痴,所生为善业。"不能单单以身语所造之业安立为究竟的善恶业,而应根据动机确定。如经中说:"为贪所缚者,不知理非理。"
具有强烈贪心者造无间罪也不在乎:以前,舍卫城的一位施主有一个行邪淫的儿子。他的母亲为了保护他而将门扣上了。他喊道:"妈妈,开门啊!我要去方便。"母亲知道他要去行邪淫,拒绝开门。他大声吼道:"妈,你要再不开门,我就杀死你。"母亲说:"儿子呀,我宁可死,也不忍心听到自己的儿子因祸害之根邪淫而丧命的消息。"具有贪欲者无所不作,他不顾来世,用宝剑砍断了母亲的头。之后跑到女人那里。他因造了滔天的罪业而瑟瑟发抖。这时,那个女人说:"你不要害怕,这里没有别人。"为了讨那女人欢喜,他说:"为了你,我把自己的母亲都杀了。"那个女人听了这话,心想:这个人实在太恶劣了。于是她一边逃跑一边大喊:"强盗来了。"他也被这嘈嘈嚷嚷声吓跑了,结果一无所得。他是因贪爱女人而造无间罪的。
《喜者婆罗门经》中说:"佩带装饰他人妻,犹如烈焰当舍弃,获得自妻应满足,邪淫如毒切莫行。"在家的男子不满足于自己的妻子而暗中与他人妻子行邪淫,这是十分严重的罪业。此处将邪淫用非梵行一词了。梵净行的居士以上如果仅仅以贪心眼看女人也犯戒,那何况是依止(真正作不净行)呢?如续云:"宁可燃铁片,蒙蔽自双目,不可失正念,眼看女人面。"此外还有许多教证。
饮酒:对于出家人,即使是病人,喝草尖露珠许也不开许,并且它是肆意失毁一切戒律的根本。酒醉如泥者连自己的生命都无法保护,怎么能护持戒律呢?因此,佛在经中说:"饮酒者非吾后学。"邬金莲师也曾说:"身著狗皮戴草帽,携带兵器与棍棒,宣说断空之劣法,饮酒同时讲法者,毁灭佛法之五相。"这里将在家人饮酒也安立为自性罪。世尊禁止释迦族的病人喝酒,并说:"承认我是导师之人,草尖许的酒也不能喝"。在家男女应当重视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教言。佛经中说:"在家人饮酒,乃是身罪业,若常多饮酒,并不断串习,则堕入恶趣。"大部分声闻乘也随此教证而承认饮酒是自性罪。布施酒也是不可以的。如经中云:"极其喜好饮酒人,无法利己令他乐,酒使迷惑面丑陋,如哈拉毒切莫饮。"我们以理证观察也容易看出饮酒的过失。
(一般而言),饮酒主要是以大贪心而饮的,也有以傲慢、嗔心、愚痴而饮的。所以,如果以这样的恶心饮用,那么当然是罪业,如前所引龙猛菩萨的教证一样("贪嗔痴所生,乃为不善业,无有贪嗔痴,所生为善业")。
依靠饮酒也会导致自食其誓、言而无信、说妄语、绮语、杀生、不净行等许多不善业的出现。世尊曾说:"酒乃诸罪之根本。"如有一则实例:…
《极乐愿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