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从前,一位上师住山修行,这时一个女人牵着一只山羊、带着一瓶酒来到他面前。她说:"你或者杀这只山羊,或者喝这瓶酒,或者与我行不净行。"上师思维再三,认为饮这瓶酒好一些。于是他喝了那瓶酒,结果神志迷乱,最后既杀了生也作了不净行。
昔日,宗喀巴大师在世时,上方有一个卖酒的女人给寺庙的僧人们卖了许多酒,也让他们饮酒,以致于她在即生中身体变成了人身量大的恶蝎,径直穿入一块房屋大的岩石中。从外面听的时候,里面传出嚎陶大哭的声音。有一只老鹰每天用翎羽拂拭那块磐石。众弟子问宗喀巴大师:"这是什么原因?"大师说:"那个女人许多世中让别人饮酒,凡是喝过她酒的人都以饮酒罪业转为蝎子崽并吃着母蝎,它们自己也互相啖食,接连不断如是转生、吃食等,每一天都要感受诸多生死之苦,直到那只鹰鹫用羽毛拂尽那块岩石。之后,它又将堕入地狱之中。"
有些佛经中说饮酒只是佛制罪。对此,世亲论师认为:在家人如果不是以强烈的贪执而喝少量酒,也无有罪过,就象一般的饮食一样。当然,若以猛烈的贪心过量饮用,则会导致争吵、战争、灾难的发生等,其罪业之大,无需再言。
吸鼻烟(抽烟)也是同样,世尊曾概括一切所断而说:"凡能产生罪业之行,必须完全舍弃。"吸烟者显然违背此教言。许多伏藏品以及玛吉拉准的授记等中都说吸烟过患极大。(烟草)是由恶因--魔女经血的种子产生,由不净恶劣的物质组合变成。最后魔女发了许多恶愿(愿所有吸烟的人全部堕地狱,凡吸烟者皆成瘾,如果我所发的恶愿成熟的话,愿此劣物立即开花结果。)此等恶愿成熟后形成了这种低劣物,依此可以产生极为强烈的贪心和诸多罪业,并且会激怒诸天龙等众生,因此我们应当将吸烟视为罪业。
关于饮酒、吸烟较广的过患可从其它经论中了知。此外,吃葱蒜步入佛教徒行列或经堂中等也属于此类罪过。
总之,在今生来世中对自他完全有利无害的一切事,谁作也无有罪过;有害无利的方面,掺杂贪嗔痴三毒的一切事都是罪业。所以,无论在家人还是出家人如果忏悔曾经造过的罪业,今后警惕以免重犯则全部可包括在其中。
庚四、(忏悔未知就犯之佛制堕罪):
虽受皈戒灌顶等,不知守戒护誓言,
发露忏悔佛制罪。
虽然受了所有的皈依戒密宗戒等,但只是如放生牛羊一样认为无所谓。受皈依戒后纵遇命难也不舍三宝等共同五戒,皈依佛后不寻其他天尊等各自破立的九种学处 。以及获得灌顶后甚至连梦中也不能违背上师教言等有诸多总的、分别的誓言。(如每一灌顶后)立誓:"主尊如何教,一切我当行。"(在阿弥陀佛及其眷属前)发露忏悔一分戒律也未知护持的此等佛制罪。
如今虽有少许教法,但因魔业极其猖獗,人们对于法师讲经说法犹如病人前放食物一般丝毫也不感兴趣(不愿听闻),证法隐没的迹相也已出现。即使是四灌顶也只是视为摸顶一样当成儿戏,真可谓"求法纵多守护少,发誓容易难实践。"
本来,讲经说法是宣讲因果、戒律的取舍法,可(有些人)不求法,一分戒律也不知晓,只是受了许多戒后置之不理,这当然有一分受戒的少分功德,但因失毁誓言暂时必定要堕入恶趣。如颂云:"佛陀之学处,不勤堕恶趣。"在家男女也是同样,了知应护之戒律后必须精勤守持,这十分重要。世尊曾说:"浊世的修行人,犹如口朝下的沙箱般堕入恶趣。"所说的密意也在于此(多数人受戒后不守护而下堕)。因此,对于所受的戒应当守护,如果知道求戒就必须了知要守戒。我们现在认识到自他的一切罪业,虽然从法性意义上来说无有所忏悔的,但在世俗谛如幻的境界中作忏悔,则暂时往生极乐世界,究竟获得佛果。如此发菩提心是最无上的现行对治力。
己二、(厌患对治力):
若无悔心忏不净,昔所造罪如腹毒,
以大惭畏悔忏罪。
如果没有猛烈的追悔心,单单口头上忏悔,罪业不能得以清净。因此,心里观想:往昔所造的罪业,就象健康人中了毒一样。我已造了如此卑鄙之恶业,从自己方面应当深感惭愧。在世间上裸体奔跑、吃不净粪并不可耻,获得珍宝人身后无所顾忌地造此肮脏的罪业,真是很惭愧。如《亲友书》云:"金器珍宝饰,呕物作涂拭,转为人造罪,较此更愚痴。"《本生传》中说:"纵然未见中造罪,亦如服毒岂安乐,天众以及瑜伽士,清净之眼定现见。"想到阿弥陀佛及其眷属佛子一定会了知并羞辱我,心生畏惧,想到那堕入恶趣的异熟果报十分害怕,因此茶不思、饭不想,几乎疯颠昏倒等,以如此强烈的追悔心来忏悔,应当象昔日未生怨王杀害父亲生起后悔心那样。
己三、(返回对治力):
后无戒心罪不净,发誓此后遇命难,
亦不造作不善业。
犹如用妙药清毒疗病,必须要做到日后不再饮毒一样,虽然以追悔心作了忏悔,但若日后无有稳固的戒心,则罪业也不能得以清净。所以,我们应当发誓:从即日起乃至未获菩提果间纵然遇到生命危险也不造罪业。例如:从今以后,如果不小心禁毒,一次疗愈也无济于事。《入行论》云:"断尽恶心时,说为戒度圆。"如果立誓不造罪业,唯一行善,那么即使未成办大善事,但是心的善法极为广大,因此这一点很重要。如若无有戒罪之心,即便身语没有造罪,但意识所造的罪业极为严重。如颂云:"善业或恶业,皆由心所积。"
己四、(所依对治力):
阿弥陀佛及佛子,加持净化我相续。
如是从自方而言,如果以悔心、戒心来忏悔,必须以猛励的恭敬心、虔信心祈祷。那么,阿弥陀佛及其眷属佛子定会如同擦拭镜子般地完全净化自他相续,赐予加持。
如此若以四种对治力忏悔,则无论多么严重的罪业都必定能得以清净。原因是罪业不成实有并且是有为法。如古大德所说:"罪业虽无德,忏净乃罪德。"《别解脱经》云:"罪性本无有,为利诸有情,忏悔四根本,五无间邪行。"屡次造罪之人若再三忏悔,则无始以来的一切罪业都能够清净,诚心忏悔一次也可净除千劫中所造的罪业。如《金光经》云:"何人千劫中,若造严重罪,一次极力忏,诸罪得清净。"《弥勒狮吼请问经》中也说:"无知所造罪,一切当忏悔,智者若忏罪,不与业同住。"
凡夫愚者明知造了罪却不知忏悔,反而视其为功德,则即使罪业微不足道,也会把他引入恶趣,比如很小的铁球也会沉入水底;智者不慎造了罪业,知道忏悔,所以不会堕入恶趣,好似铁球被打成薄片则不会沉入水底一样。尤其这里所讲的是与菩提心相联的忏悔对治法,所以即便是造了无间罪也可压制或减轻。如《毗奈耶经》云:"造作难忍极重罪,谴责自己(修菩提心)将减轻,猛厉忏悔戒重犯,定能彻底根除彼。"《入行论》云:"如是善恒微,罪力大难忍,非圆菩提心,余善何胜彼。"往昔的未生怨王、乐行王、指鬘王等最初也是因放逸无度、烦恼粗重而造了严重罪业,但后来认真忏悔,最终也现见了真谛。如《毗奈耶经》中说:"何者造罪业,善业可遮彼,如离云日月,照耀此世间。"不造罪业以及虽造罪业却能精勤忏悔的这两种人,佛说都是大圣者。(《地藏十轮经》云:"于我法中有二种人名无所犯,一者禀性专精本来不犯;二者犯已惭愧,发露忏悔,此二种人于我法中名为勇健得清净者。")因此说,如果没有净除这些罪障则是往生清净刹土的大障碍。
思维此等道理后应当身体力行(实修):即先诵《三十五佛忏悔文》一遍,《总忏文》一遍,再诵:"父母为主我等众……加持净化我相续。"一边顶礼,一边观想四力。然后坐下念诵净戒咒七遍:"嗡阿么嘎西啦、桑吧桑吧、吧吧、玛哈谢达萨哆,班玛布部柯达布杂、达达、萨门达、啊哇罗格叠吽帕的所哈",再诵:"具足无垢戒,受持清净戒,持无慢心戒,愿戒度圆满。"一遍,然后诵:"断除一切损害他,梦中亦不生恶念,恒时不离菩提心,愿戒圆满诸吉祥"一遍。如是忏悔后观想:皈依境的诸尊众安慰说:"你们的罪业已清净。"之后他们身体发光照射我们,最后一切罪障清净无余。
戊四、(对治嫉妒之随喜支)分二:一、
随喜有漏无漏善根;二、随喜特殊十善业。
己一、(随喜有漏无漏善根):
闻听他人行善时,若舍嫉妒不喜心
诚心欢悦作随喜,佛说同获彼福德。
故于圣者及凡夫,所作诸善皆随喜。
于发无上菩提心,广利有情皆随喜。
首先宣说其功德:耳闻目睹他人闻思修、塑佛像、印佛经、造佛塔、上供下施等行持善法时,如果能舍弃心胸狭窄、无法容忍、担心别人的善根胜过自己的嫉妒心;以及暗想我一定要达到象他那样的竞争心、不欢喜心。而想:我实在高兴,他做了这样的善事太希奇了。自己能够诚心、欢悦随喜。佛说对方亲自行持,自己观想去做,结果自己也可同样获得他的福德。这是不需要任何人力、物力、财力仅以分别心便可获得广大福德的极妙方便法。我们应当为自己不能成办善法而感到后悔,对他人行善感到欣喜。
昔日,胜光国王供养佛陀及其眷属时,一个流浪的乞女欢欣喜悦作随喜。佛陀问胜光王:"如果有一个福德超过你的人,那么可以将此善根回向给她吗?"胜光王回答:"可以回向于她"。最后佛陀念诵那个乞女的名字作了回向。
《汇集经》云:"三千须弥可称量,随喜善根无法量。"因为随喜有如此广大的功德,所以我们对于圣者以及凡夫所作的一切善事都应随喜。具体而言,即对于小乘声闻缘觉圣者们积累资粮、断除所断、修证智慧、达到有余涅槃境界时广利有情的善根;大乘诸圣者菩萨于许多大劫中积累资粮觉悟解脱的功德等五道十地所摄的一切功德和圆满二利的一切无漏善法;诸异生们,所谓的"分别趋异道,故名为异生(凡夫)"即因不同业…
《极乐愿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