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從前,一位上師住山修行,這時一個女人牽著一只山羊、帶著一瓶酒來到他面前。她說:"你或者殺這只山羊,或者喝這瓶酒,或者與我行不淨行。"上師思維再叁,認爲飲這瓶酒好一些。于是他喝了那瓶酒,結果神志迷亂,最後既殺了生也作了不淨行。
昔日,宗喀巴大師在世時,上方有一個賣酒的女人給寺廟的僧人們賣了許多酒,也讓他們飲酒,以致于她在即生中身體變成了人身量大的惡蠍,徑直穿入一塊房屋大的岩石中。從外面聽的時候,裏面傳出嚎陶大哭的聲音。有一只老鷹每天用翎羽拂拭那塊磐石。衆弟子問宗喀巴大師:"這是什麼原因?"大師說:"那個女人許多世中讓別人飲酒,凡是喝過她酒的人都以飲酒罪業轉爲蠍子崽並吃著母蠍,它們自己也互相啖食,接連不斷如是轉生、吃食等,每一天都要感受諸多生死之苦,直到那只鷹鹫用羽毛拂盡那塊岩石。之後,它又將墮入地獄之中。"
有些佛經中說飲酒只是佛製罪。對此,世親論師認爲:在家人如果不是以強烈的貪執而喝少量酒,也無有罪過,就象一般的飲食一樣。當然,若以猛烈的貪心過量飲用,則會導致爭吵、戰爭、災難的發生等,其罪業之大,無需再言。
吸鼻煙(抽煙)也是同樣,世尊曾概括一切所斷而說:"凡能産生罪業之行,必須完全舍棄。"吸煙者顯然違背此教言。許多伏藏品以及瑪吉拉准的授記等中都說吸煙過患極大。(煙草)是由惡因--魔女經血的種子産生,由不淨惡劣的物質組合變成。最後魔女發了許多惡願(願所有吸煙的人全部墮地獄,凡吸煙者皆成瘾,如果我所發的惡願成熟的話,願此劣物立即開花結果。)此等惡願成熟後形成了這種低劣物,依此可以産生極爲強烈的貪心和諸多罪業,並且會激怒諸天龍等衆生,因此我們應當將吸煙視爲罪業。
關于飲酒、吸煙較廣的過患可從其它經論中了知。此外,吃蔥蒜步入佛教徒行列或經堂中等也屬于此類罪過。
總之,在今生來世中對自他完全有利無害的一切事,誰作也無有罪過;有害無利的方面,摻雜貪嗔癡叁毒的一切事都是罪業。所以,無論在家人還是出家人如果忏悔曾經造過的罪業,今後警惕以免重犯則全部可包括在其中。
庚四、(忏悔未知就犯之佛製墮罪):
雖受皈戒灌頂等,不知守戒護誓言,
發露忏悔佛製罪。
雖然受了所有的皈依戒密宗戒等,但只是如放生牛羊一樣認爲無所謂。受皈依戒後縱遇命難也不舍叁寶等共同五戒,皈依佛後不尋其他天尊等各自破立的九種學處 。以及獲得灌頂後甚至連夢中也不能違背上師教言等有諸多總的、分別的誓言。(如每一灌頂後)立誓:"主尊如何教,一切我當行。"(在阿彌陀佛及其眷屬前)發露忏悔一分戒律也未知護持的此等佛製罪。
如今雖有少許教法,但因魔業極其猖獗,人們對于法師講經說法猶如病人前放食物一般絲毫也不感興趣(不願聽聞),證法隱沒的迹相也已出現。即使是四灌頂也只是視爲摸頂一樣當成兒戲,真可謂"求法縱多守護少,發誓容易難實踐。"
本來,講經說法是宣講因果、戒律的取舍法,可(有些人)不求法,一分戒律也不知曉,只是受了許多戒後置之不理,這當然有一分受戒的少分功德,但因失毀誓言暫時必定要墮入惡趣。如頌雲:"佛陀之學處,不勤墮惡趣。"在家男女也是同樣,了知應護之戒律後必須精勤守持,這十分重要。世尊曾說:"濁世的修行人,猶如口朝下的沙箱般墮入惡趣。"所說的密意也在于此(多數人受戒後不守護而下墮)。因此,對于所受的戒應當守護,如果知道求戒就必須了知要守戒。我們現在認識到自他的一切罪業,雖然從法性意義上來說無有所忏悔的,但在世俗谛如幻的境界中作忏悔,則暫時往生極樂世界,究竟獲得佛果。如此發菩提心是最無上的現行對治力。
己二、(厭患對治力):
若無悔心忏不淨,昔所造罪如腹毒,
以大慚畏悔忏罪。
如果沒有猛烈的追悔心,單單口頭上忏悔,罪業不能得以清淨。因此,心裏觀想:往昔所造的罪業,就象健康人中了毒一樣。我已造了如此卑鄙之惡業,從自己方面應當深感慚愧。在世間上裸體奔跑、吃不淨糞並不可恥,獲得珍寶人身後無所顧忌地造此肮髒的罪業,真是很慚愧。如《親友書》雲:"金器珍寶飾,嘔物作塗拭,轉爲人造罪,較此更愚癡。"《本生傳》中說:"縱然未見中造罪,亦如服毒豈安樂,天衆以及瑜伽士,清淨之眼定現見。"想到阿彌陀佛及其眷屬佛子一定會了知並羞辱我,心生畏懼,想到那墮入惡趣的異熟果報十分害怕,因此茶不思、飯不想,幾乎瘋顛昏倒等,以如此強烈的追悔心來忏悔,應當象昔日未生怨王殺害父親生起後悔心那樣。
己叁、(返回對治力):
後無戒心罪不淨,發誓此後遇命難,
亦不造作不善業。
猶如用妙藥清毒療病,必須要做到日後不再飲毒一樣,雖然以追悔心作了忏悔,但若日後無有穩固的戒心,則罪業也不能得以清淨。所以,我們應當發誓:從即日起乃至未獲菩提果間縱然遇到生命危險也不造罪業。例如:從今以後,如果不小心禁毒,一次療愈也無濟于事。《入行論》雲:"斷盡惡心時,說爲戒度圓。"如果立誓不造罪業,唯一行善,那麼即使未成辦大善事,但是心的善法極爲廣大,因此這一點很重要。如若無有戒罪之心,即便身語沒有造罪,但意識所造的罪業極爲嚴重。如頌雲:"善業或惡業,皆由心所積。"
己四、(所依對治力):
阿彌陀佛及佛子,加持淨化我相續。
如是從自方而言,如果以悔心、戒心來忏悔,必須以猛勵的恭敬心、虔信心祈禱。那麼,阿彌陀佛及其眷屬佛子定會如同擦拭鏡子般地完全淨化自他相續,賜予加持。
如此若以四種對治力忏悔,則無論多麼嚴重的罪業都必定能得以清淨。原因是罪業不成實有並且是有爲法。如古大德所說:"罪業雖無德,忏淨乃罪德。"《別解脫經》雲:"罪性本無有,爲利諸有情,忏悔四根本,五無間邪行。"屢次造罪之人若再叁忏悔,則無始以來的一切罪業都能夠清淨,誠心忏悔一次也可淨除千劫中所造的罪業。如《金光經》雲:"何人千劫中,若造嚴重罪,一次極力忏,諸罪得清淨。"《彌勒獅吼請問經》中也說:"無知所造罪,一切當忏悔,智者若忏罪,不與業同住。"
凡夫愚者明知造了罪卻不知忏悔,反而視其爲功德,則即使罪業微不足道,也會把他引入惡趣,比如很小的鐵球也會沈入水底;智者不慎造了罪業,知道忏悔,所以不會墮入惡趣,好似鐵球被打成薄片則不會沈入水底一樣。尤其這裏所講的是與菩提心相聯的忏悔對治法,所以即便是造了無間罪也可壓製或減輕。如《毗奈耶經》雲:"造作難忍極重罪,譴責自己(修菩提心)將減輕,猛厲忏悔戒重犯,定能徹底根除彼。"《入行論》雲:"如是善恒微,罪力大難忍,非圓菩提心,余善何勝彼。"往昔的未生怨王、樂行王、指鬘王等最初也是因放逸無度、煩惱粗重而造了嚴重罪業,但後來認真忏悔,最終也現見了真谛。如《毗奈耶經》中說:"何者造罪業,善業可遮彼,如離雲日月,照耀此世間。"不造罪業以及雖造罪業卻能精勤忏悔的這兩種人,佛說都是大聖者。(《地藏十輪經》雲:"于我法中有二種人名無所犯,一者禀性專精本來不犯;二者犯已慚愧,發露忏悔,此二種人于我法中名爲勇健得清淨者。")因此說,如果沒有淨除這些罪障則是往生清淨刹土的大障礙。
思維此等道理後應當身體力行(實修):即先誦《叁十五佛忏悔文》一遍,《總忏文》一遍,再誦:"父母爲主我等衆……加持淨化我相續。"一邊頂禮,一邊觀想四力。然後坐下念誦淨戒咒七遍:"嗡阿麼嘎西啦、桑吧桑吧、吧吧、瑪哈謝達薩哆,班瑪布部柯達布雜、達達、薩門達、啊哇羅格疊吽帕的所哈",再誦:"具足無垢戒,受持清淨戒,持無慢心戒,願戒度圓滿。"一遍,然後誦:"斷除一切損害他,夢中亦不生惡念,恒時不離菩提心,願戒圓滿諸吉祥"一遍。如是忏悔後觀想:皈依境的諸尊衆安慰說:"你們的罪業已清淨。"之後他們身體發光照射我們,最後一切罪障清淨無余。
戊四、(對治嫉妒之隨喜支)分二:一、
隨喜有漏無漏善根;二、隨喜特殊十善業。
己一、(隨喜有漏無漏善根):
聞聽他人行善時,若舍嫉妒不喜心
誠心歡悅作隨喜,佛說同獲彼福德。
故于聖者及凡夫,所作諸善皆隨喜。
于發無上菩提心,廣利有情皆隨喜。
首先宣說其功德:耳聞目睹他人聞思修、塑佛像、印佛經、造佛塔、上供下施等行持善法時,如果能舍棄心胸狹窄、無法容忍、擔心別人的善根勝過自己的嫉妒心;以及暗想我一定要達到象他那樣的競爭心、不歡喜心。而想:我實在高興,他做了這樣的善事太希奇了。自己能夠誠心、歡悅隨喜。佛說對方親自行持,自己觀想去做,結果自己也可同樣獲得他的福德。這是不需要任何人力、物力、財力僅以分別心便可獲得廣大福德的極妙方便法。我們應當爲自己不能成辦善法而感到後悔,對他人行善感到欣喜。
昔日,勝光國王供養佛陀及其眷屬時,一個流浪的乞女歡欣喜悅作隨喜。佛陀問勝光王:"如果有一個福德超過你的人,那麼可以將此善根回向給她嗎?"勝光王回答:"可以回向于她"。最後佛陀念誦那個乞女的名字作了回向。
《彙集經》雲:"叁千須彌可稱量,隨喜善根無法量。"因爲隨喜有如此廣大的功德,所以我們對于聖者以及凡夫所作的一切善事都應隨喜。具體而言,即對于小乘聲聞緣覺聖者們積累資糧、斷除所斷、修證智慧、達到有余涅槃境界時廣利有情的善根;大乘諸聖者菩薩于許多大劫中積累資糧覺悟解脫的功德等五道十地所攝的一切功德和圓滿二利的一切無漏善法;諸異生們,所謂的"分別趨異道,故名爲異生(凡夫)"即因不同業…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