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菩提心
丁叁、(發菩提心):
往生極樂世界的助緣第叁因--發殊勝菩提心,在本頌中沒有宣說,但它可以包括在前面的回向支中,或者前文"加行發心殊勝"中也已概括地講述了。若是喜歡實修之人,則可于面前虛空中觀想:自己于現前安住的阿彌陀佛等諸佛菩薩金剛持上師尊衆前受持大乘菩薩戒。念誦皈依發心偈"乃至菩提果,皈依諸如來,正法菩薩衆,如是亦皈依。如昔諸善逝,發願菩提心,後次第安住,諸菩薩學處。"叁遍或者誦"諸佛正法賢聖叁寶尊,從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諸資糧,爲利有情故願大覺成。"再誦"珍寶菩提心,未生令生起,已生令無失,其增增日上"如果每天都如是受菩薩戒,則可通過修煉,生起、增上菩提心,而且可以積累不可思議的福德。如《慧海請問經》雲:"以諸十方妙珍寶,供養無數俱胝佛,生起一次菩提心,前者不可比此福。"《華嚴經》、《入行論》等經論中也宣說了發心的衆多功德。
所以,我們應該以賢善意樂、發菩提心來修煉自心,這樣的話,即使因業力所感墮入惡趣,也會因發心的善業力而不會産生邪念,並且依靠惡趣之身也能淨除業障。如大慈大悲導師的本生傳中所載的那樣。又如頌雲:"業之異熟不可思,佛陀(大悲主)亦曾轉旁生。"
本來,對于聲聞阿羅漢乘坐的馬車,世尊甚至用腳接觸也不應理,(何況真實拉馬車?)而對初發菩提心(菩薩所乘)的馬車,世尊以頭牽引也未償不可,因爲菩提心是成佛之因。受了聲聞自宗的別解脫戒而獲得解脫,不如受菩薩戒後毀戒而墮入惡趣好。此刹土中的菩薩們若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則可實現所願。因此,我們平時勵力發心極爲重要。
自利聲緣亦無此勝心,何況不思自利愚者知,
成辦二利圓滿正覺因,祈願修習利他菩提心。
第叁因--發菩提心終
發清淨願
現在宣講往生極樂世界之第四因--發願回向,即將一切善根回向衆生,願自他一切有情往生極樂世界。
丁四、(發清淨願)分四:一、思維自身而發願;二、思維刹土功德而發願;叁、思維主尊功德而發願;四、發願自己最終成佛。
戊一分四:一、發願臨終面見佛菩薩:二、發願死時斷除對輪回的貪執;叁、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四、發願往生後所獲之功德。
己一、(發願臨終面見佛菩薩):
與我結緣衆,願臨命終時,
化身無量光,比丘僧眷繞,
親臨吾等前,見彼心歡悅,
無有死亡苦。
根據曆史:喬美仁波切的母親、仆眷、門犬等皆隨其一同往生極樂世界,我們也應力求做到這樣。往生極樂世界如果只帶好的(親友等)而舍棄壞的(仇敵等),那是貪嗔之心,因此,我們應當如是發願:凡是與我有法緣財緣等善緣或以搶奪、摧毀、病魔等陷害自己的怨敵等結惡緣的一切父母衆生,當他們即將步入後世之時,危在旦夕的彌留之際,即諸如罹患致命的嚴重疾病而致身體有氣無力;無有食欲;被褥衣服等如何好也不舒服而出現如墜入坑中或被重物所壓般的沈重感;雙目模模糊糊,看不清色法;耳朵聽不到聲音;感受生命幾乎要中斷的劇烈痛苦。這時,作惡之人會出現罪業的境現,行善之士會出現善妙的境現。罪業深重的人心識迷亂,幾乎發瘋,語無倫次,甚至身不由己癱在屎尿之中等外相全部現前,體內四大隱沒次第逐漸出現。此刻,若是現在修持往生極樂世界四因的人,則一定可以見到化身阿彌陀佛爲比丘僧衆眷屬所圍繞親自降臨到自己面前虛空的虹光中。並願在此極樂法會中結緣之人爲主的一切衆生也清淨惡業的迷亂顯現,面見阿彌陀佛及其眷屬。親見佛尊顔後依靠如今修持的習氣力,猶如兒子熟悉母親一般認出,滿心歡喜,于安樂、明清、喜悅的狀態中死亡,好似于光明之中解脫一樣無有絲毫死亡的痛苦。
臨終時如果遇到一位上師,該是何等地喜悅,如若面見阿彌陀佛,那無以言表的歡喜之情就更不用說了。我們現在的一切良習惡習臨終時都會憶起,因此,平時串習此往生極樂世界之四種因至關重要。如《養生篇》 雲:"一切衆生之功過,皆以串習爲根本,習慣亦依賴自己,是故串習德最勝。"
從前,在北方的牧民中,一位宰殺過許多旱獺的人臨死時口中喊著:"請殺掉這些旱獺,快把它們趕走!"一個獵人一邊慘叫著"給我拿火槍來,這些鹿子要殺我"一邊死去了;一個喜歡吸鼻煙的人作吸鼻煙的姿式而死;一個裁縫作縫紉的姿式而死;一位商人說:"拿帳本來"邊數帳邊死去了;竹青寺的一位老僧人平時常念施水儀軌,故而口誦著施水咒"桑巴……"而逝;一位法相師邊說"給,傑達秋堅 "邊作辯論手式而圓寂等等。耳聞目睹的此類實例不勝枚舉,因此我們應當(于健在時祈禱阿彌陀佛,)養成良好的習慣。
所謂的死苦,對舍棄今世的高僧大德而言,除了斷盡壽命的痛苦外無有其他苦惱;而對于罪業深重的人來說,(則有許多痛苦。)諸如:感受氣息分解的痛苦;顯現迷亂習氣的痛苦;雖畏懼死亡卻無法再繼續生存,雖然對親朋好友、財物依依不舍,但他們也不能跟隨自己等離開今世的痛苦;如同要赴刑場的囚犯一樣畏懼來世的痛苦;因下等人事後追悔,對自己以前未取舍善惡極端後悔而手指抓胸,嚎啕大哭,淚水盈眶,滿心報怨,卻必須感受孑然一身、裸體空手離開人世的痛苦等。這些無邊的痛苦在《教王經》等佛經中有宣說。《入行論》雲:"因憂眼紅腫,面頰淚雙垂,親友已絕望,吾見閻魔使。憶罪懷憂苦,聞聲懼墮獄,狂以穢覆身,屆時當如何?"至尊米拉日巴也曾說;"若見罪人之死亡,開示因果善知識。"
願八大菩薩,神力臨空中,
指示極樂道,接引往生也。
所以,在危在旦夕之時,即將出現中陰的恐怖境現之際,願文殊菩薩等八大菩薩以神變力降臨在自前的虛空中,一邊以悅耳之音說"善男子善來。"一邊指示通往極樂世界的道路,並在五彩缤紛的虹光中伴隨著樂器妙音在前方領路,自己不需見到中陰而被引到極樂世界。宗喀巴大師說的"願我一旦命終時,明現佛陀無量光,如海眷衆所圍繞,信悲遍滿我相續。顯現中陰境立即,八大佛子示正道,往生樂刹以化身,願引不淨刹衆生。"等也與此相同。《彌陀經》中也廣說了:"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普賢行願品》中也說:"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刹。"又《寶箧經》中說:"凡聽聞六字真言”嗡嗎呢吧咪吽”若命終時爲十二佛陀八大菩薩所引導往生極樂世界。"應知這是阿彌陀佛的發心力、發願力與自己積資淨障、恭敬誠信力所致。
己二、(發願死時斷除對輪回的貪執)分二:一、對輪回的痛苦生起厭離心;二、斷除貪執。
庚一、(對輪回的痛苦生起厭離心):
惡趣苦難忍,人天樂無常,
願生畏彼心。無始至今生,
漫長漂輪回,願生厭離心。
發願死後斷除往生極樂世界之障輪回的貪執,首先思維諸多危害之苦:若對此叁界輪回詳加觀察就會發現其無有絲毫可貪愛之處。八熱地獄燒煮之苦,八寒地獄寒冷之苦,孤獨地獄近邊地獄刹那生死、砍殺斷割等苦皆極難忍受。如往昔,阿難尊者的兩個外甥不修善法,懈怠度日。這時,目犍連將他倆帶到地獄。他們見後驚恐萬分,生起了出離心,上午想起地獄午飯吃不下,下午憶念,所吃的食物會全部嘔出。于是他們勇猛精進,最終獲得了阿羅漢果位。《親友書》雲:"即便見聞地獄圖,憶念讀誦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況真受異熟果。"如此看見地獄的圖案或聽到地獄的痛苦也會生起恐怖,何況真實感受……
餓鬼界也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痛苦,主要是饑渴之苦。如昔日,晝辛吉尊者去餓鬼界時,到了一座餓鬼城市,因口幹舌燥,于是便問:"這裏有水嗎?"結果聚來了成百上千身如柴燼一般的餓鬼,它們圍著晝辛吉吵吵嚷嚷地說:"給我們水吧!"晝辛吉說:"我也渴得要死,怎麼給你們水啊?"餓鬼們說:"我們自從轉生到這裏已過了十二年,期間,不用說是飲水甚至連水的名聲也沒聽過,今天才從你口中聽到。"這是因它們曾經轉生爲諸多吝啬的富人時,不上供下施還以傲慢心譏諷他人,故而轉生于此處。如此餓鬼共同的痛苦諸如冬季太陽也十分寒冷,夏季月亮也十分炙熱等四種顛倒現象等等有無數痛苦。
佛在經中說"當視憶旁生。"如果我們耳聞目睹身邊的諸旁生就會了知它們被人役使、互相啖食等苦,生存在海中或山下的旁生自食己肉,小旁生在大旁生身上築窩並吃食它們等有許多痛苦。總的來說,恒時唯受愚癡的痛苦。
如果僅聽到叁惡趣的痛苦之名也會難以忍受,那麼真正感受其痛苦時就更無法忍耐了。如果連即生中微不足道的寒熱饑渴也忍受不了,就象活魚落在熱沙中一樣,那麼怎麼能忍受得了長達、數劫的惡趣痛苦呢?往昔,我們曾無數次轉生于叁惡趣中,從今以後應當精進努力爭取不墮入惡趣中,要生起象阿難的兩個外甥那樣的出離心。
即使獲得善趣天、人的果報也擺脫不了痛苦。所謂的天人死墮之苦是指天衆七天之前出現死相,(以天眼神通)見到自己(死後)墮入惡趣中,臨終前七天中所感受的痛苦比以前數劫中享受的安樂還多;人類則有生死、愛別離、怨憎會,疾病、兵器、饑荒等苦,這一點通過現量可知。因此人間天境中由于迷亂而將痛苦執爲安樂幸福,然而這表面的安樂猶如春天的陽焰一樣瞬間即逝,全都不離無常痛苦的本性。如《親友書》雲:"帝釋世間應供處,亦由業感墮地上,雖爲轉輪王尊主,亦墮輪回成奴仆。"思維此等道理,我們猶如乞丐果腹般的(安樂)有什麼恒久性呢?
總而言之,如《念住經》中說:"地獄有情受獄火,餓鬼感受饑餓苦,旁生感受互食苦,人…
《極樂願文大疏 5 第二部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