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惑而趨入不同六道,已入解脫道,加行道者以下未入道者的凡夫人所行大大小小有漏的善法都應當隨喜。分別隨喜大乘的善根:即我們應當隨喜諸佛最初發無上殊勝菩提心,以清淨殊勝意樂于諸多大劫中行持六波羅蜜多,成熟衆生的相續,(最後)究竟了圓滿、成熟、清淨叁功德,現前了圓滿正等覺果位。之後示現十二相等不斷廣泛地饒益俱胝那由他刹土中的衆生,此理在《經莊嚴論》等及經部《菩薩本生傳》中有廣述。
他們即使轉爲旁生身時也無不利益有情,如(我等大師釋迦牟尼佛)轉生爲烏龜時解救衆多商人擺脫海中危難;轉爲如河達魚時遣除人們的疾病和瘟疫;成爲獅子時救護商人,使他們免遭毒蛇之難等;成爲金色鵝王令梵施國王及其眷屬趨入佛門等有許多這類公案。
成佛以後也是以種種形象利益衆生:例如,金地領域的嘎謝國王准備消滅勝光王時,本師(世尊)化現爲轉輪王,目犍連尊者化現爲大臣,調伏了嘎謝國王及其眷屬等。
如是若對無量的善根修歡喜心則獲得無邊的功德,如經雲:"佛德不可思,正法不可思,聖僧不可思,若信不可思,果報不可思。"凡夫地時也可利衆,如對衆生生起一刹那的饒益心,想方設法令他人心生歡喜,令一個衆生的心轉向正法,成辦一分善法也回向有情等。總而言之,無有自私自利之心所做的一切善事都是利衆的。
己二、(隨喜特殊十善業):
斷十不善行十善,救護他命發布施,
守持戒律說實語,化怨言語直柔和,
少欲言說具義語,修持慈悲行正法,
于彼善法皆隨喜。
共同十善業中,首先是叁種身善業:一般來說,如果發誓斷除十不善業,則是十善業,然而此處指的是特殊十善業。
救護他命:救護遭受獵殺、瀕臨死亡的野獸、牲畜、犯人等其它有情生命的功德前面雖然已經宣說了,但這裏進一步舉例說明:
從前,舍衛城一位富裕施主生了一個具相的兒子。親朋好友們在河邊歡聚一堂舉行宴會。因那個小孩特別莊嚴,大家相互傳來遞去,結果不慎將孩子掉到水裏,被水沖走了。因他福德廣大而沒有淹死,被一條大魚吞下去後就生存在魚腹中。在那條河的下遊有一位施主膝下無子。一天他撒網捕撈到了那條大魚,剖開魚腹時,發現裏面有一位相貌莊嚴的孩童,他非常高興,于是精心撫養。孩子長大後出家,最終獲得了阿羅漢果位。諸比丘請問世尊:"這是什麼原因?"世尊說:"昔日,拘留孫佛宣說了斷殺的諸多功德,當時一位施主聽後受了不殺生戒,以此生生世世中相貌端嚴,今世中雖然進入了鯨魚口中,也免遭一死。又因曾供養拘留孫佛一枚金幣,致使無論生于何處均成爲富裕之人,如今出家後獲得阿羅漢果位。
此外,一位施主有一座妙寶塔,他沒有兒子。一天他對著寶塔說:"如果不賜給我一個兒子,我就毀掉你。"塔中的天尊聽後驚恐萬分,將此事告訴了多聞天子(請求幫助)。多聞天子也無法使施主生子,便去求助于帝釋天。帝釋天對一位臨終的天人說:"請你投生到那位施主家中。"那位天人說:"我想獲得出家身份,如果投生在他家,出家就會出現違緣,這可不行。"帝釋天又說:"你大可放心轉生到他家,若有違緣我會幫助你。"于是那位天人轉爲施主的兒子了。長大後想要出家,父母卻不同意。他想:我如果不能出家,那麼獲得人身也無意義,不如死了好。就去跳河,卻被水沖到上方,沒有淹死。他又跳到兵器、烈火中,以及從懸崖頂跳入深淵都沒能夠死掉,最後他想:這個勝光王是位暴君,十分殘忍,我應違犯王法。他到舍衛城的居民家中行竊,結果被他們捉住交給國王。國王判處他死刑,向他身上亂箭齊射,但所有的利箭全部返回,一支也沒有射中。國王吃驚非小,向他賠理道歉,並且親自開許他出家,最終他獲得了阿羅漢果位。這是由于他曾經轉生爲梵施國王的一位大臣時搭救了一個被判處死刑的人,從而于五百世中任何畏怖也不能損害他。
此外大菩薩(釋迦牟尼佛)轉生爲人熊時救護了一個瀕臨死亡獵人的性命。大菩薩轉爲根達野獸時,梵施國王對一獵人說:"如果得不到那個野獸的皮,就將你們所有的獵人全部殺掉。"一個獵人爲了尋找根達野獸而漂泊到幹燥的荒野中,接近死亡。根達野獸發現後生起悲心,用淨水、水果救活了他,並剝下自己的皮交給他。如此有許多類似的公案。
如果我們能夠做到縱遇命難也不殺生而(恒時)救護衆生,則可長壽如天人。《念住經》雲:"一切戒律中,轉善趣之因。即此施命戒"。
布施:如米拉日巴尊者說:"取出口中之食,當行布施"。甚至小到施給身爲旁生的雞狗一個小小食團,大到諸如善義王子和新巴商主取得如意寶後施與南瞻部洲的衆生從而遣除了他們的貧窮;給孤獨施主供養佛陀及其眷屬花園;睜眼國王布施雙目;救衆王子布施財、子、王妃等。倘若能如此勤于布施,今生來世中將獲得廣大受用,不受貧苦,不會轉生于餓鬼界,究竟獲證菩提果。
持戒:守護戒律是指甚至都不以貪心眼看、手觸女人。例如,聲聞大迦葉尊者出生在一個婆羅門家庭裏,取名爲涅珠達,薩迦賢比丘尼(金色比丘尼)當時是薩迦婆羅門的女兒。他們二人奉父母之命,在不情願之中,被強迫結爲夫妻。十二年當中朝夕相處,但彼此之間甚至連貪愛之心也從未生過,更何況說真正地作不淨行呢?他們是了知持戒功德與貪欲過患的正士。所以,盡管父母讓他們同床共寢。但他們卻沒有這樣,而是一個人睡的時候另一個人站著,如是輪流而睡。一次,薩迦賢入睡時手臂露到外面,一條蛇纏繞住她的手臂。涅珠達見此情景,便用一把扇子的柄端向上挑那條蛇,而驚醒了薩迦賢。她說:"怎麼,你碰我了嗎?"涅珠達連忙回答:"不是我碰你,因爲你的手臂被蛇纏住了,爲了保護你,就用扇柄碰了一下。""被毒蛇纏住倒沒什麼,絕不能讓男人觸碰。"他們二位就是這樣堅持守戒的。後來涅珠達成了佛陀的法太子大迦葉尊者時,薩迦賢就是阿羅漢尼金色比丘尼。世間上也有如是持戒的高尚之人。
因此,我們應當欣樂隨喜,自己也爭取這樣持戒。在家人也是同樣,應當以自己的妻子爲滿足,斷除邪淫。出家以後,以貪心歡喜女人等不持戒律的人,不僅不能稱得上佛陀的追隨者,這種人簡直就象黃豺狼一樣。如頌雲:"僞裝釋迦子,猶如黃豺狼。"
(反之,持戒的功德也很大。)經中說:"在其它清淨刹土千百劫中持梵淨行戒,也不如現在僅一上午持不害衆生等一分戒律的功德大。在如今濁世之時,佛法即將隱沒之際,一天中守持斷殺生等一分戒律的功德比恒河沙數劫之中供養俱胝那由他佛的功德還大。"因此我們對一分學處也不要輕視,而應守護。別人的相續中有了一分善法我們也應生歡喜心。
在家男女們甚至受持齋戒也有極大功德。所以,如果嚴格守護八關齋戒則轉生于天界等,詳細的功德可以從其它經論中了知。
若破一分戒律也要感受苦樂交替的果報:"從前,一個貧窮婆羅門看見給孤獨施主屢屢供齋給受長淨齋戒的出家人及在家人後,他自己也受持了長淨齋戒。期間,有一天他到了一個山村,夜幕降臨後借宿在一位婆羅門家中。那家人請他用餐。他說:"我受了八關齋戒,午後不能進食。""你如果不吃就不要住在我們家。"他聽後十分害怕,就進餐了,結果破了齋戒,本來他死後可轉生于叁十叁天,因破了一分齋戒而轉生到四大天王的天界中,被取惡名爲"破齋戒天子",因受用及威光也遜色于其他天人而感到羞愧難當。
另有一位業障深重的老婦人,受了叁天齋戒,一天吃了少量食物,一天喝了點兒水,一天認真地守護了(齋戒)。她死後沒有轉生到叁惡趣中而轉成了一名國王的太子,因一日進餐(毀戒)而致面目醜陋,因飲水而致心緒起伏不定猶如瘋子。因此我們應努力護持淨戒。
說實語:若開玩笑也能斷除妄語,盡量言說真實語,則意義極大。如《因緣品》雲:"實語如甘露,實語乃無上,住于實義法,佛說爲誠實。"誠實的人宛如純金一般是衆人信任、歡喜之處。
化怨:不是爲了地位、財食而作中間調解人,而是以好心好意化解怨恨、平息戰爭、沖突等諸多不善業。對此隨喜十分重要。《念住經》雲:"親朋與好友,相互不和睦,何人極調解,轉生于天界。"
柔和正直語:無有貪嗔之心,言說溫和調柔的正直語。心語溫和的人是具有大乘種姓功德的人,也是難能可貴、令人歡喜之處。如律藏中說:"兔角極難得,龜毛亦難得,妓女獨處難,說直語難得。"此教證也可加在上面的真實語中。所以,我們應當恒時精進斷除歪曲的話語。
說具義語:我們唯一言說安慰憂愁者、令他人對解脫生信以及使所化衆生趨入正法等具有意義的語言。無著菩薩說:"多言可生不善業,縱然未生虛度日,除非定利自他語,精進禁語極重要。"因此,平時要策勵于聞思、念誦上。
少欲:即所謂的"有福不求亦得財,無福希求亦難得"。因此,不要有了不知足、還特意去尋求,而應滿足于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即少欲。如《因緣品》雲:"一人縱然有,等同雪山金,亦不滿足彼,當了悟知足。"享受擁有受用安樂的人很多,而享受知足少欲安樂的人卻罕見。如寂天菩薩說:"享知足樂者,天王亦難得。"所以,以己財爲滿足不希求他財是善法。
(曾有這樣一則公案):一位富翁供養了世尊百味甘美的拉德(食品名)飲食。一個乞丐向世尊索要。世尊說:"你先說”不要”再給你。"那人說:"不要。"世尊把所有的拉德食品全給了他。給孤獨施主看見後,心想:不能斷了世尊的齋食,若有拉德食品世尊會享用吧。于是他便用千兩黃金從那個乞丐手中買下拉德食品,重新供養了世尊。並請問世尊:"這是什麼原因?"世尊說:"這位乞丐許多世中唯貪他人財物,沒有知足的時候,從來沒說過"不要…
《極樂願文大疏 4 第一部份》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