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百日念佛自知录▪P3

  ..续本文上一页拜随礼观像如下:(先由上向下顺数)

  ①观项光圆照相。②观首无见顶相。③观眉如远山相。④观目似初月相。⑤观两耳垂肩相。⑥观鼻如龙准相。⑦口如狮颊相。⑧胸有卍字相。⑨左手托钵相。⑩观右手接引相。⑾两足平满相。⑿观莲花宝座相。每次起身时,即默想所注之相好,至立正刹那顷,即注视之,便觉敬爱精诚,如对严师,如见慈母,如是礼敬,功德最大。

  次由下向上逆数,观法较细,可参照静观条,仍逐次观像十二拜,计一顺一逆,共廿四拜为一礼,行者可自酌体力,每次或行二礼,或行三礼,愈多愈好。但每次下拜时,须冥心少顷,默念一心顶礼,阿弥陀佛,尤要五体虔诚,精神贯注,不可勉强苟且,否则不惟功德减速少,反致慢渎之咎,不可不慎也。

  第三段(拜观音势至及清净海众)

  行者拜弥陀礼终,即拜观音势至两位菩萨,及清净海众各三拜,礼终唱回向偈,肃静而退(般舟行法终)

  第五期佛七(自十二月初一日至初八日)

  本期已入正修期,一切遵照般舟三昧经修行,尽力支持,昼夜系心一佛,不复修习余法,日中一食,减少睡眠,故约礼念境界,及眠食情形分述于左:

  (食法)自实行日中一食,并不觉得特别饥虚,一往除三餐外,尚进粉糜零食,兹因已誓愿力,及佛加被力,反不需要此物。由此足证人生不可一刻离者,唯空气耳。其他食量大小,及次数多少,悉皆业力与习惯使然,未始不可矫正也。且每到正午以前,胃腹清虚,念佛更易入神,获益匪浅。

  (睡眠)睡眠本为恢复体力,若体力不衰,自应依教奉行,余因年岁及业障关系,实在不能完全废除睡眠,故于昼夜二十四小时内,礼念静坐,共有十八小时。其他六小时,为食眠便利时间,佛言除睡眠者,或为一般年富体壮者说耶?魏默深居士,曾得般舟三昧,其自述经过略谓“困极即睡,睡醒即念”。克实论之,如来观机逗教,应病与乐,行者苟能立大信,断诸想,量力而行,自符佛意也。

  时间分配 将一昼夜划分为四段时间,自子正至明相见,为第一段。自明相见至正午,为第二段。自正午至日落,为第三段。自日落至子正,为第四段。在每段时间内,施行拜佛,念佛,静坐三项功课。周而复始,无须检视时计,意志得趋专一。

  (高声持)余对念佛,最喜用两种念法;一高声持,一金刚持。盖高声持,观此音声,收入心内,毫不散失。念到得意,高亢入云,可以涤荡五阴之尘垢,观音入心,则心易专而杂念少。

  每在饭后,或疲备时行之,既可帮助消化,又能振作精神。

  (金刚持)金刚持,下唇微动,口虽无声,心中仍明朗诵,唇齿之间,绵绵密密,历历分明,沁入识田,每在礼念疲劳后行之,心安神怡,愉快无比。以上两法,近日更觉得力。

  (系心一佛)上期所述般舟行法,内分礼,念,观三项。其实只是“系心一佛”四字,统摄无遗。实行之后,觉得拜佛特别得力,心不散乱,亦不疲劳。因每次拜下时,即注意佛身一相好,及拜起时,仰面见佛,倍显净莹明彻,摄心定意,以此为最。其他念佛及静观,依法施行,觉得身口意三业,与佛连凿,力量较大。

  (祈祷)印光大师赏说:佛法利益,须于至诚恭敬中求之。余自本期以后,重发誓愿,每次功课之前,必礼佛祈祷,其词曰:佛说般舟三昧,开示方便,当前见佛,直趋西方,实为稀有。我今依教举行,决无毫发疑想,至心恳求,法力加被,令我摄心定意,心佛冥合,趋入弥陀愿海,获得三昧,誓愿生生世世,专心弘声净土法门,实现人们极乐世界。

  第六期佛七(自十二月初八日至十五日)

  本期依照前期所定课程,均能顺利进行,由生而熟,已不感觉勉强。对于拜佛念佛静观三项,以拜佛为最得力。因拜佛时,每拜必凿念佛身一相好,起落周旋,心不离佛,渐渐冥合,意稍放逸,即不中礼,觉即收回。每次约百拜,昼夜共计四次。念佛照般舟三昧行法施行,昼夜四次,随时散念, 一千或二千,但不念时,妄想又起。故本期对治妄想,用种种方法,都不济事,惟有提起正念,最为有效。灵峰诗所谓:“孤明六字全提出,百兽群中狮子音”者,真为亲证心得之言也。余为对治妄想,曾在佛前,多次祈祷,法力加持,令我摄心定意,趋入弥陀愿海。最后一次,忽然心得开明,忧虑尽消,兹将意识上所得感召分述于左:

  一、不忧妄想

  妄想为意地之法,果位圣人,尚难除断,何况凡夫?只要深信切愿,执持名号,勿令间断,即有妄想,亦得往生,盖开口散念,行之不休,即是深信愿切;深信愿切,即是至心信乐;至心信乐,即是弥陀四八愿中,最吃紧语,既合弥陀之愿,即报弥陀之恩。当知持名法门,功重带惑,位重横超。所以决定往生,妄想何足忧哉。

  二、不求一心

  小本一心不乱四字,经意只要专意持名,不被贪瞋痴等所乱,即是一心不乱。并不教人断尽妄想,方名一心不乱,若断尽妄想,判位已是大阿罗汉,千古以来,诸大祖师,能有几人到此地位。然多有往生者,全仗信愿坚固,念念不退,合佛本愿,被摄受故也。因此只期念念相继,以声束心,昼夜无间,不再希求一心,必先散念,由散渐一,自然而然,不可遽求一心,亦断不能强求一心。

  三、提起正念

  正念为何?即念佛是也。正念所以不能提起者,皆由意识攀缘六尘中落谢的影子,时起时落,此时若去对治妄想,则妄想外又添一妄想矣。佛言:“知幻即离,离幻即觉”。惟有提起正念,系心一佛,妄想起落,不去管他。盖真之与妄,只是一个,譬如水冻为冰,冰融为水耳,般舟经云宜:“宜一念断诸想”。故消除妄想,以提起正念,为特效药。

  四、并耳念佛

  即提正念念佛矣,乃正念佛时,仍不免妄想纷驰者,此由心不专一故耳。心何以不专一?由耳根与意根分离,佛声由舌根运出,耳根不能运入,此由听力不强之故。若欲加强听力,惟用并耳念佛之法,并耳念佛之法者,即将两耳听力,作意并在一个耳上,试观古人射箭,今人放枪,瞄准时,悉皆闭一目,用一目,以加强目力,更觉分明,耳力亦然,两耳听力,并在一耳,则听力岂不更聪乎?余曾著文说明,今在关中用之,益觉摄心有效。

  第七期佛七(自十二月十五日至二十三日)

  

  本期适为百日念佛之半,亟应加以检讨,而策进行。兹约念佛拜佛静观三项,分别体验如下:念佛虽较前圆转,而妄想时起,未臻动静一如也。拜佛虽较前如法,而筋骨累重,未达能所空寂也。静观虽白毫略成,而心神不定,未至止观等持也。至于感应道交,金身现前,更属恍惚渺茫,何敢妄语,甘堕阿鼻。回想此次闭关因缘,上托恩师之教导护持,下赖常住之四事供养,而竟虚掷光阴,无所成就。反身自省,虽有惭愧之心,亦萌懈怠之意。若不深自悔责,淬礪初志,难免蹉跎岁月,空负修行之名,将何以上报四恩,下慰己灵耶?故本期心意,多在自怨自艾中,撮要记录于左:

  一、恒常精进

  古德谓:“学佛不难,而难于发心;发心不难,而难于勇猛;勇猛不难,而难于持久”。故无论做何事业,开始未有不励精矢勤者,及至日久,情移势迁,怠忽心生,或少得为足,或畏难苟安,世法如是,学道亦尔。余发心闭关念佛,何尝不欲克期求证,乃竟时半唐捐,倘不死尽偷心,再接再厉,势必沦堕覆辙,难遇良机,古人云:“这着错了真成错,再想今日便不能”与念及此。不寒而栗,今不发愤, 噬脐何及?

  二、勿忽小节

  儒书云:“行远心自迩,登高必自卑”。净土法门,亦必须日日铢积寸累,渐修顿悟。例如念佛时,勿谓一字一句之清而忽之。拜佛时,勿谓一动一旋之失检而忽之。净观时,勿谓一意一识之放逸而忽之。何也?小病不慎,终成大眚,若自积极方面言之,则一言之妙,一行之善,皆应敏勉观摩,消归自性。佛言:“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念,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每读地藏经,为之禀惧。故自今日起,注重小节,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三、不希瑞应

  念佛见瑞应,本为修行工夫之徵验,但不可少存希求之心,否则不唯无益,反起魔障。印光大师云:“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义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后,定有感通,则心更精一。所谓明镜当台,遇境斯映,芸芸自彼,与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况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诸魔,破坏净心”。余素服膺此文,今在关中,更觉为金石之言,故从此只图耕耘,不问收获。 

  四、不畏邪魔

  魔由心生,亦由心灭。余尝自惭工夫太浅,不够起魔程度,近日忽得耳鸣之症,昼夜耳边如无数蝉鸣,唧唧不休,走笔白师,答谓:“念佛太急,心火上炎,或致魔境发现,不必睬他”。余除遵嘱疗养外,同时转念,此唧唧之声,如作天乐鸣空想,或作佛声浩浩想,讵不有益修行乎?不料在一转念间,则视为喧扰可厌者,立时化为轻清悦耳矣。古人有点石成金之论,余何敢妄詡,惟知宝王三昧,十大碍行,诚于修行,有大裨益也。

  

  第八期佛七(自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

  本期为正修最后的一期。理应加以切实检讨。余抚心自问,以衰残之躯,发愿闭关,修行般舟三昧,日中一食,减少睡眠,不分昼夜,拜佛、念佛、静观,绝不少存些许偷间苟安之心。按事相上说,非无进步,但未至精纯。非不勤苦,但未露真诚。归纳一句话:可谓进而未精,勤而不诚。何以言之?一面礼佛念佛,一面私心滔滔,妄想憧憧,所以心不专一,渺无感通也。究竟如何才为精诚?先就世谛言之:荆轲入秦,长虹贯日,李广射虎,箭穿没镞,可见至诚虽然无相,…

《百日念佛自知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