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百日念佛自知錄▪P3

  ..續本文上一頁拜隨禮觀像如下:(先由上向下順數)

  ①觀項光圓照相。②觀首無見頂相。③觀眉如遠山相。④觀目似初月相。⑤觀兩耳垂肩相。⑥觀鼻如龍准相。⑦口如獅頰相。⑧胸有卍字相。⑨左手托缽相。⑩觀右手接引相。⑾兩足平滿相。⑿觀蓮花寶座相。每次起身時,即默想所注之相好,至立正刹那頃,即注視之,便覺敬愛精誠,如對嚴師,如見慈母,如是禮敬,功德最大。

  次由下向上逆數,觀法較細,可參照靜觀條,仍逐次觀像十二拜,計一順一逆,共廿四拜爲一禮,行者可自酌體力,每次或行二禮,或行叁禮,愈多愈好。但每次下拜時,須冥心少頃,默念一心頂禮,阿彌陀佛,尤要五體虔誠,精神貫注,不可勉強苟且,否則不惟功德減速少,反致慢渎之咎,不可不慎也。

  第叁段(拜觀音勢至及清淨海衆)

  行者拜彌陀禮終,即拜觀音勢至兩位菩薩,及清淨海衆各叁拜,禮終唱回向偈,肅靜而退(般舟行法終)

  第五期佛七(自十二月初一日至初八日)

  本期已入正修期,一切遵照般舟叁昧經修行,盡力支持,晝夜系心一佛,不複修習余法,日中一食,減少睡眠,故約禮念境界,及眠食情形分述于左:

  (食法)自實行日中一食,並不覺得特別饑虛,一往除叁餐外,尚進粉糜零食,茲因已誓願力,及佛加被力,反不需要此物。由此足證人生不可一刻離者,唯空氣耳。其他食量大小,及次數多少,悉皆業力與習慣使然,未始不可矯正也。且每到正午以前,胃腹清虛,念佛更易入神,獲益匪淺。

  (睡眠)睡眠本爲恢複體力,若體力不衰,自應依教奉行,余因年歲及業障關系,實在不能完全廢除睡眠,故于晝夜二十四小時內,禮念靜坐,共有十八小時。其他六小時,爲食眠便利時間,佛言除睡眠者,或爲一般年富體壯者說耶?魏默深居士,曾得般舟叁昧,其自述經過略謂“困極即睡,睡醒即念”。克實論之,如來觀機逗教,應病與樂,行者苟能立大信,斷諸想,量力而行,自符佛意也。

  時間分配 將一晝夜劃分爲四段時間,自子正至明相見,爲第一段。自明相見至正午,爲第二段。自正午至日落,爲第叁段。自日落至子正,爲第四段。在每段時間內,施行拜佛,念佛,靜坐叁項功課。周而複始,無須檢視時計,意志得趨專一。

  (高聲持)余對念佛,最喜用兩種念法;一高聲持,一金剛持。蓋高聲持,觀此音聲,收入心內,毫不散失。念到得意,高亢入雲,可以滌蕩五陰之塵垢,觀音入心,則心易專而雜念少。

  每在飯後,或疲備時行之,既可幫助消化,又能振作精神。

  (金剛持)金剛持,下唇微動,口雖無聲,心中仍明朗誦,唇齒之間,綿綿密密,曆曆分明,沁入識田,每在禮念疲勞後行之,心安神怡,愉快無比。以上兩法,近日更覺得力。

  (系心一佛)上期所述般舟行法,內分禮,念,觀叁項。其實只是“系心一佛”四字,統攝無遺。實行之後,覺得拜佛特別得力,心不散亂,亦不疲勞。因每次拜下時,即注意佛身一相好,及拜起時,仰面見佛,倍顯淨瑩明徹,攝心定意,以此爲最。其他念佛及靜觀,依法施行,覺得身口意叁業,與佛連鑿,力量較大。

  (祈禱)印光大師賞說:佛法利益,須于至誠恭敬中求之。余自本期以後,重發誓願,每次功課之前,必禮佛祈禱,其詞曰:佛說般舟叁昧,開示方便,當前見佛,直趨西方,實爲稀有。我今依教舉行,決無毫發疑想,至心懇求,法力加被,令我攝心定意,心佛冥合,趨入彌陀願海,獲得叁昧,誓願生生世世,專心弘聲淨土法門,實現人們極樂世界。

  第六期佛七(自十二月初八日至十五日)

  本期依照前期所定課程,均能順利進行,由生而熟,已不感覺勉強。對于拜佛念佛靜觀叁項,以拜佛爲最得力。因拜佛時,每拜必鑿念佛身一相好,起落周旋,心不離佛,漸漸冥合,意稍放逸,即不中禮,覺即收回。每次約百拜,晝夜共計四次。念佛照般舟叁昧行法施行,晝夜四次,隨時散念, 一千或二千,但不念時,妄想又起。故本期對治妄想,用種種方法,都不濟事,惟有提起正念,最爲有效。靈峰詩所謂:“孤明六字全提出,百獸群中獅子音”者,真爲親證心得之言也。余爲對治妄想,曾在佛前,多次祈禱,法力加持,令我攝心定意,趨入彌陀願海。最後一次,忽然心得開明,憂慮盡消,茲將意識上所得感召分述于左:

  一、不憂妄想

  妄想爲意地之法,果位聖人,尚難除斷,何況凡夫?只要深信切願,執持名號,勿令間斷,即有妄想,亦得往生,蓋開口散念,行之不休,即是深信願切;深信願切,即是至心信樂;至心信樂,即是彌陀四八願中,最吃緊語,既合彌陀之願,即報彌陀之恩。當知持名法門,功重帶惑,位重橫超。所以決定往生,妄想何足憂哉。

  二、不求一心

  小本一心不亂四字,經意只要專意持名,不被貪瞋癡等所亂,即是一心不亂。並不教人斷盡妄想,方名一心不亂,若斷盡妄想,判位已是大阿羅漢,千古以來,諸大祖師,能有幾人到此地位。然多有往生者,全仗信願堅固,念念不退,合佛本願,被攝受故也。因此只期念念相繼,以聲束心,晝夜無間,不再希求一心,必先散念,由散漸一,自然而然,不可遽求一心,亦斷不能強求一心。

  叁、提起正念

  正念爲何?即念佛是也。正念所以不能提起者,皆由意識攀緣六塵中落謝的影子,時起時落,此時若去對治妄想,則妄想外又添一妄想矣。佛言:“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惟有提起正念,系心一佛,妄想起落,不去管他。蓋真之與妄,只是一個,譬如水凍爲冰,冰融爲水耳,般舟經雲宜:“宜一念斷諸想”。故消除妄想,以提起正念,爲特效藥。

  四、並耳念佛

  即提正念念佛矣,乃正念佛時,仍不免妄想紛馳者,此由心不專一故耳。心何以不專一?由耳根與意根分離,佛聲由舌根運出,耳根不能運入,此由聽力不強之故。若欲加強聽力,惟用並耳念佛之法,並耳念佛之法者,即將兩耳聽力,作意並在一個耳上,試觀古人射箭,今人放槍,瞄准時,悉皆閉一目,用一目,以加強目力,更覺分明,耳力亦然,兩耳聽力,並在一耳,則聽力豈不更聰乎?余曾著文說明,今在關中用之,益覺攝心有效。

  第七期佛七(自十二月十五日至二十叁日)

  

  本期適爲百日念佛之半,亟應加以檢討,而策進行。茲約念佛拜佛靜觀叁項,分別體驗如下:念佛雖較前圓轉,而妄想時起,未臻動靜一如也。拜佛雖較前如法,而筋骨累重,未達能所空寂也。靜觀雖白毫略成,而心神不定,未至止觀等持也。至于感應道交,金身現前,更屬恍惚渺茫,何敢妄語,甘墮阿鼻。回想此次閉關因緣,上托恩師之教導護持,下賴常住之四事供養,而竟虛擲光陰,無所成就。反身自省,雖有慚愧之心,亦萌懈怠之意。若不深自悔責,淬礪初志,難免蹉跎歲月,空負修行之名,將何以上報四恩,下慰己靈耶?故本期心意,多在自怨自艾中,撮要記錄于左:

  一、恒常精進

  古德謂:“學佛不難,而難于發心;發心不難,而難于勇猛;勇猛不難,而難于持久”。故無論做何事業,開始未有不勵精矢勤者,及至日久,情移勢遷,怠忽心生,或少得爲足,或畏難苟安,世法如是,學道亦爾。余發心閉關念佛,何嘗不欲克期求證,乃竟時半唐捐,倘不死盡偷心,再接再厲,勢必淪墮覆轍,難遇良機,古人雲:“這著錯了真成錯,再想今日便不能”與念及此。不寒而栗,今不發憤, 噬臍何及?

  二、勿忽小節

  儒書雲:“行遠心自迩,登高必自卑”。淨土法門,亦必須日日铢積寸累,漸修頓悟。例如念佛時,勿謂一字一句之清而忽之。拜佛時,勿謂一動一旋之失檢而忽之。淨觀時,勿謂一意一識之放逸而忽之。何也?小病不慎,終成大眚,若自積極方面言之,則一言之妙,一行之善,皆應敏勉觀摩,消歸自性。佛言:“南閻浮提衆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念,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每讀地藏經,爲之禀懼。故自今日起,注重小節,勿以善小而不爲,勿以惡小而爲之。

  叁、不希瑞應

  念佛見瑞應,本爲修行工夫之徵驗,但不可少存希求之心,否則不唯無益,反起魔障。印光大師雲:“關中用功,當以專精不二爲主,心果得一,自有不可思義感通;于未一之前,切不可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定有感通,則心更精一。所謂明鏡當臺,遇境斯映,芸芸自彼,與我何涉?心未一而切求感通,即此求感通之心,便是修行第一大障。況以躁妄格外企望,或致起諸魔,破壞淨心”。余素服膺此文,今在關中,更覺爲金石之言,故從此只圖耕耘,不問收獲。 

  四、不畏邪魔

  魔由心生,亦由心滅。余嘗自慚工夫太淺,不夠起魔程度,近日忽得耳鳴之症,晝夜耳邊如無數蟬鳴,唧唧不休,走筆白師,答謂:“念佛太急,心火上炎,或致魔境發現,不必睬他”。余除遵囑療養外,同時轉念,此唧唧之聲,如作天樂鳴空想,或作佛聲浩浩想,讵不有益修行乎?不料在一轉念間,則視爲喧擾可厭者,立時化爲輕清悅耳矣。古人有點石成金之論,余何敢妄詡,惟知寶王叁昧,十大礙行,誠于修行,有大裨益也。

  

  第八期佛七(自十二月二十叁日至二十九日)

  本期爲正修最後的一期。理應加以切實檢討。余撫心自問,以衰殘之軀,發願閉關,修行般舟叁昧,日中一食,減少睡眠,不分晝夜,拜佛、念佛、靜觀,絕不少存些許偷間苟安之心。按事相上說,非無進步,但未至精純。非不勤苦,但未露真誠。歸納一句話:可謂進而未精,勤而不誠。何以言之?一面禮佛念佛,一面私心滔滔,妄想憧憧,所以心不專一,渺無感通也。究竟如何才爲精誠?先就世谛言之:荊轲入秦,長虹貫日,李廣射虎,箭穿沒镞,可見至誠雖然無相,…

《百日念佛自知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