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子,而把大象的大腿,从大象的整体中分离出来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按照有些人的观点,认为「绝对意义上的有无分析,实际上也是一种常规的分析,而非绝对分析」的话,那么,「四项判断」分析有没有一个自性的「生」,也应该是一种常规分析,而非绝对分析的了。所以,在「四项判断」之外,如果能够找到一个纯粹之「生」的话,其功劳也当属常规分析的了。所以,认为常规分析没有找到的,不能算作「无」;而绝对分析没能找到的,就应该算作「无」。实际上,这是一种把常规分析,当作绝对分析原则依据的思想。
如果把「四项判断」,视为一种常规分析的方法,那么,它就不可能破除「生」了;如果它破除不了「生」,它也就不是什么所谓的「四项判断」了。人们总是把事物的真相,要幺解释成即非有也非无的「四边离戏」,要幺把它概括在「无自性」一词之中。当然,事物真相的任何文字描述,在一个觉悟者的眼里,都是一样的。但是,初出茅庐的新手们,则会把事物真相的「无实有」性,误解成像没有瓶子一样是「空无」的了。这样,意识到「瓶子非存在」的思想,就会在心里,马上引生出一个需要被破除的「瓶子」来。因此,在禅定过程中,仍然脱离不了世俗之感受的话,如何能够体悟出「二谛双运」的法味?
如果说,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与平常人心目中,完全不同的「实有」的话,我们也应该在自己心中,找到一个「无明」以外的新「无明」;愤怒以外的新愤怒;以及贪着以外的新贪着。如果说,认为「瓶子」存在着的心,不是一种执瓶子为实有的实执心,而是一种正确之心的话,那么,认为有一个「无自性」的「瓶子」存在着的思想,也是相当合理的了。正如我们分辨,「瓶子之存在」,与「瓶子之实有」一样。我们也应该对「空性之存在」与「空性之实有」之间进行分别。一个还没有证悟空性的人,会对空性一无所知。所以,他也道不出「空性」是否是「实有」的了。但是,一个证悟了空性的人,每当思及空性时,在他心中出现的,将永远是一个「非遮」形式的「空性」。所以,他没有办法分辨出空性是否是「实有」,其中也没有什么分辨者的了。有些人说:「因为没有一丝的自性空,故之,也没有一丝的自性不空」,这真是一种贻笑大方。比起说「皇上非国君,皇后身不净」,更会遭到世人的嘲笑与讥讽的。针对这种情况,寂天大师说:「否则,意识到女人不净的(瑜珈师)思想,将会受到世人淫欲思想的浸染」。
因此,如果说我们必须得承认一个纯粹未受世俗影响之思想的话,那么,我们就得承认一个从未受到过「实执心」影响的思想,因为,我们的所有思想,皆源之于实执心。仅仅以一般的感官意识,承认「物质的形态」,「声音」之类,将会于事无济的。「理性思维不会影响常规真理,常规思维也不会影响绝对真理」。如果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常规与绝对两者之认识对象截然不同」的话。那么,愚夫们错把阳焰当成河流,其颠倒的思维,当然也不会影响到智者们,了解阳焰其所以然的正确思维。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并非表述事物之本质,而是描述事物的表面现象。
月称菩萨认为,谈论绝对意义上的真理时,人们彻底破除了所有的常规原则;但是,提到常规意义上的真理时,人们就不大理会绝对真理的了。他说,这是因为人们的心,总是在一个强大思想的支配之下。但是,如果我们能够把超世间的主体与客体,统统归纳到常规思想之范围内的话,就没有必要苦苦求索中观之道了。
在「非世俗有」与「非绝对无」之间,寻找一个中观之道,就像说「陶罐不是没破,但也不是没有陶罐」是一样的道理,非常能够迎合一般大众的趣味。
当圣者的智慧与常人的意识之间,没有一丝抵触,相安融洽时,也就达到了常规与绝对的「二谛双融」。否则,常规真理与绝对真理,永远不会走到一起的。 如果说唯识派的学者们,只是没有找到一个「客观存在」,而不是找到了一个「非客观存在」的话。那么,比之聪明一筹的中观派的学者们,也是没有找到一个「实有」,而怎么能说他们找到了一个「非实有」的呢?当我们寻找一根丢失了的针头时,全无所获的心,使我们肯定针头不存在了,但是,当那根丢失了的针头,失而复现时,针头存在之心,又会代替那颗旧有的思想。如果说针头存在与不存在,是两个不同的心识对境,所以,两心之间不会相互抵触的话,那么,针头本身,一会儿在存在之范畴内,一会儿又在非存在之范畴之内,它永远在「有无」徘徊,超越不了这两个极限。所以,针头的是否存在,也不需要用「四边离戏」,「四项判断」等来否认决定的了。
认为存在为实有的心;与认为存在为非实有之间的差别,比起「有与无」来说,更是天渊之别。所以,其二者之间更不会有什么相互之影响的了。如果说,心识的相互影响,不在于其对境的异同,而完全由其强弱来决定的话。色鬼爱慕女人身体的思想,大大强烈于阿罗汉视女人之身不净的思想。但,色鬼之心,为何就影响不了阿罗汉的思想呢?所谓「思想的强弱」,完全按照平常人,也即常规的意识来界定的。因此,根据月称菩萨的观点,因爱欲所产生的美好事物;由愤怒所产生的丑事怪相,以及在非常强烈的实执心之下所产生的大地、岩石、山脉等等,在佛陀之下,畜生之上的一切众生,即无法从,「自方」,也无法从「他方」来接受的。灯光越明亮,当它熄灭之后,黑暗度也会越大。知识之原理告诉我们;水与火,热与寒,轻与重,就是两个相互不容的违体。如果在这种原理之外,还分析什么「常规」与「绝对」不相互违背之类的抽象概念的话,何时才能真正踏入解脱之道呢?
儿童时代的所思所想,到了黄昏暮年,就彻底改变了模样。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亲身经历的。了解到自身有如此巨大的思想变化之后,仍坚持认为菩萨与凡人之间的思想是一致的话,那真是奇谈怪论。
总之,所谓「二谛」,并非指在凡人眼中是一个真理,在菩萨看来,又是另外一个真理。如果把菩萨的所有思想,渗杂在凡人坚持的真理当中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对「不可思议」的境界,产生一丝的信解。但是,我们也应该明白,当一个人的思想停留在「不可思议」之上,此人就一点也没有超越世间的了。
所有宗派,包括佛教与非佛教,都在极力地寻求一种与世不同的思想。但是,被认为宗派最高形式的中观应成派,其思想就怎么会接近世间一般的思潮呢?所谓「绝对,从绝对意义上是真实的;而相对,在相对意义上是真实的」,这句话的真实含义即是:「石坚硬,水潮湿」。但是,根据「坚硬」与「潮湿」彼此相融不违的观点,石头在水中,可以保持干燥;水在石头上面,也经常可以保持潮湿。此即「相互不违」之原则。但是,如果我们按照这种原则的话,充斥于我们思想中的「愚昧无知」,与人所具有的佛性智慧,平等无二,永远在一起的了。而中观应成派的基本逻辑,则认为眼睛所看到的事物之外形,与耳朵所听到的声音,是两个不同的现象;鼻子所嗅到的气,与舌头所尝到的味儿,也是两个不同的现象;最后,连我们心中的每一个想法,也是前后自相矛盾。在所有意识之外,似乎另外有一条通向解脱的道路。但是,只因为在眼耳,以及其它意识活动之间,没有相互的影响,就把概念知识奉为衡量真理之标准的话。我们就没有必要分辨虱子、耗子,猫、狗,以及人类之间的思想区别。因为,他们的感受与思想,从各自相对的意义来讲,都是一种常规的真理。但是,甲某眼中的真理,在乙某看来,将可能是荒谬不堪的,所以,所谓的「常规真理」,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如果,人的感受,不会影响到饿鬼;而饿鬼的感受,也不会影响到天神的话,佛的感受,也同样不会影响到人类之觉受的。因此,所有这些不净的感受,将会永远保持自己的原样。
有人说:「因为语言本身,缺乏一种自性,所以,我们不能用语言来否认事物之自性」。实际上,这是一种没有自我主张的观点。但是,所谓的「若否认无自性,那么,无自性本身又变成另一种自性」的逻辑法则,显然是中观应成派之「应成某过」的论式,而非自续派承认「自性三因」的论式。中观应成派的另一个论式即:「若有一点非空,定有一点空」,这句话的含义是:如果有一丁点儿应破的事物,便会有一个一丁点儿的所破空性,以及一丁点儿的能破逻辑。如果按照这样一种理论的话,一个应破之实有,需要一个能破实有之逻辑;一个应破之简单存在,其能破也是一个简单存在之逻辑;如果没有一个应破之对象,就不应该有一个能破之逻辑。此即中观学说的理论基础。
总之,只有破除「有无」两种极端,方能摆脱他方,或世俗方面的束缚。佛陀也曾预言过:「有一位名称龙的人,将破除有与无」。但是,有些人认为,黄金中不含沙土之「无」,与沙土中含有沙土之「有」,可以替代「有无」合而为一之「二谛圆融」。如果按照这种观点,我们就得必须承认;一个凡夫俗子之愚昧思想,与佛陀无与伦比的智慧,两者相融不相违的。这样,我们为何就不能承认,无明与理性思维之认识对境,也是相融不违的呢?
认识到光明,便能够了解到什么叫黑暗;知道了善的内容之后,便能理解到罪恶是多么的恐怖。如果光明与黑暗可以双运合一,善与恶也可以双运合一的话,那么,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何物不可以双运合一的呢?
常人间谈论诸如「真实」,「存在」,「本质」时,因为他们使用一个相同的语言,作为表达的形式,所以,他们彼此间是能够沟通的。他们也会由此认为,自己已经完全理解了,以上概念所代表的真实含义。但是,当佛陀向众生讲:「绝对无,相对有」时,不要说一…
《中观精要(根登曲佩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