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精要(根登曲佩著)▪P9

  ..续本文上一页」与「经不起分析」之间的区别的话。那么,「万物自性」,「神我」等概念,在数论派的理论中,是能够经得起分析的;「瓶子实有」论,在经部宗派的理论中;也是能够经得起分析的:「客观世界非存在」之观点,在唯识宗派看来,也是一个非常合理的理论。所以,如果我们一味地轻视以上的这些理论,而绞尽脑汁地证明什么「阿赖耶识无,但客观存在有」之类的理论。那么,所谓,「常规的存在」,只有在那些没有受到过任何哲学思想影响的乡下老夫们的眼里,才是天经地义的。但是,比起乡下老夫,稍具智慧与见识的分别论派,经部宗派,以及唯识宗派的哲学家们看来,「常规存在」当然是相对与「绝对存在」而言的了。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位学识渊博的智者,无一不是通过勤学苦练而成就智慧的。但是,通过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则完全是受到了一种思想的影响。所以,除了狗之类的动物以外,我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一种哲学的影响。

   否认前世与来世,是受到了顺世派哲学的影响;认为死亡之后,还会有再生的观点,是受到了其它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除了「我现在活着,将来会死掉的」,这样一种朴素思想之外,我们再也找不到一个没受任何影响之思想的了。

   通过「四项判断」的逻辑,仍然不能否认「生存」之有的话。很显然,所谓的「四项判断」,也只不过是一种常规的逻辑而已。所以,如果有一个比「四项判断」更胜一筹的「五项判断」,能够消除掉自性「生」之可能的话,我们就没有必要只凭「四项判断」,决定「生」之有无的了。

   如果以有无的观点,能够区别「生是实有」与「纯粹生存」;「瓶子实有」与「纯粹瓶子」之间关系的话,那么,在「实有」与「纯粹实有」之间,何尝不能有一个有无的区别呢?如果不否认「纯粹生存」,与「纯粹存在」的话,就没有理由否认纯粹的「智慧障」与纯粹的「烦恼障」了。因此,在人们平常的思维活动中,没有一个思想需要被否定的了。如果有人诘难实事论派,问道:「你所主张的生是什么?」时,其真实用意是在问:「实事论派,你们所主张的生,到底属于四项判断中的哪一项?」。这时,对方只能如此回答了;「我所主张的生,乃是一个纯粹的生!」。如果有人认为,「四项判断」的逻辑,不会影响到平庸愚笨之辈的思想,反而倒会影响到那些宗派哲人们的思维。其实,这种观点,与「人类在白天能够看得见光明,在夜晚看不见光明,是因为人类的眼识,受其思维的影响;与人类完全相反,猫头鹰却能在夜晚看见光明,是因为其思维没有影响到它的眼识」之说,是一样的道理。

   总之,如果按照有些人所说的:「高层的心识,不会影响到低其一层的心识」的话,那么,当一个人达到见道之果位时,在此果位中应该消除的种种烦恼,为什么会去无踪影呢?九地菩萨阶段中应所断修的所有烦恼,为什么能够被其对治物——智慧的利剑,除灭得荡然无存呢?所以,经部宗派的哲学家们,在研究有部宗派的观点时,他们只是未能得到经部宗派之要领(未得要领),而并非他们掌握了有部宗派理论究竟之空泛(了然其实);中观派的哲学家们,同样,也没有掌握到唯心宗派「阿赖耶识」之要领(未得要领),而并不是他们透悟到什么「阿赖耶识」的虚无(了然其实)。当然,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制定各种各样的原则,维护自己的主张的了。

   有些人,以一副很了不起的姿态,假模假样地分辨「未得要领」与「了然其实」之间的差别。但是,眼识永远也不会感知到声音的存在,所以,也没有什么眼睛能否听得到声音之类的概念了。同样,耳朵除了感知声音之外,也不会听到什么颜色与形状的啦。如果因为眼识听不到声音,就认为眼识没有找到声音之实有的话,大地与岩石,就永远也不会找到物质的形态,声音以及实有等的啦,这是否就意味着大地与岩石,已经达到了菩萨的

   也许,有人会这样提问:「如果按照这种观点,颠倒意识不会影响正确意识;反过来,正确的意识,也不会影响到颠倒意识的啦」。认为冒烟山上无火,是一种颠倒的意识。这种颠倒的意识,只是不知道在冒烟的山上会有火,而并非肯定冒烟山上的确无火的了。

   如果我们区分心识活动的层次,人们也许会这样说;「如此这般的心识,应该由绝对分析认识到;而如此那般的心识,则应该由常规分析能够掌握到。因为,常规与绝对,是两个不同的领域,所以,常规分析认识不到的心识,不会影响到绝对分析的」。按照这种逻辑的话,存在之实有也只能由无明心识来确认了。实际上,我们所认识到的存在,都是无明心的杰作,任何形式的逻辑,都无法攻破它的了。奇怪的是,有些人把六种感觉意识,即一切错乱之根本原因,所能够认识到的一切,归纳到「存在」之范畴之内;而把同样是万祸之源的无明,所确认的一切,则归纳到「非存在」之范畴之内。意识到「没找到」与「找到没有」之间的区别之后,仍然重视「非遮」的人们,怎么能够把仅仅否认到存在,当成是一种「非遮」呢?仅被否认的存在,是一种「没找到」的存在,还是一种「找到没有」的存在,需要我们更进一步的思考。

   有些人说:「存在」需要被一个认为存在的心认识到」。如果每一个外境对象,需要一个与之对应的心来认识的话,存在的实有,也只能由与之对应的实执心,方能认识得到。实际上,我们所认为的存在之实有,都是由这个认为存在为实有的实执心创造出来的。实执心所认识到的存在,不会受到思维逻的冲击。因为,思维逻辑与实执心的认识对象,以及认识者本身,都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思维逻辑能够证明的现象,不会影响到实执心所认识到的存在之实有。思维逻辑与实执心,两者相互无妨。

   如果说,「常规逻辑与绝对逻辑,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儿,两者不会有什么抵触」的话。那么,实执心与绝对逻辑之间的反差,更是天壤之别,它们之间更不会有什么冲突的了。实际上,我们把一个即不能被常规逻辑证明,也不能被绝对逻辑证实的东西,自然地当成「非存在」的现象;相反地,如果能够被其中一个逻辑验证到的东西,则当成是「存在」的现象了。也就是说,能够被六种感觉意识,认识到的东西,当成「存在」,而不能够被六种感觉意识,意识到的东西,则当成「非存在」。针对这点,佛陀也讲到:「不要说眼识、鼻识等,连我们的心也不是正量标准」。确信「常规真理」与确信「实有」之间,有何异殊?假如龙树菩萨现在还活着的话,我们可以向他问个清楚。

   对那些为饮食而产生喜怒的人而言,他们的喜怒是因为他们把吃喝当成一种实有,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理由使他们心生爱憎的了。如果我们认为「常规存在」,不仅仅是从执一切为实有的实执心中产生的。而且,还是从「一个即纯洁,又正确;即符合世间知识,也符合常规逻辑的心」中产生的,并认为这种心,同样地,隐含在佛陀的密意之中的话。那么,很显然,这种思想的根源,是把无明所偏爱的东西合理化,而把无明所排斥的东西,当成非合理而已。

   如果我们承认物质的躯体,乃道修之基础的话。那么,我们也就无法否认,物质的躯体,它同样即是产生贪着,愤怒与无知的摇篮。因此,如果没有这个物质的基础,便不会有智慧的产生,更没有什么烦恼的出现了。但是,即不依靠智慧,也不把烦恼作为基础的话,我们又从何能够谈得起佛教的中观之道呢?

   佛陀,预言龙树菩萨的中观之道,是一个「消除了有无两种极端的中间之路」。如果我们把这个预言理解成;「有,即实有;无,即实无」的话,这种「有与无」﹐又跟世俗阶段的「有无」没有任何两样。所以,我感到迷惑不解,人们是在维护,还是在糟踏龙树菩萨的精神思想?

   很概括地讲,对自己所定的原则方式,有一丁点儿的自性,即中观自续派(49);破而不立任何一个原则,即为中观应成派。

   因此,佛陀也讲到:「是故空中,无色、无受……也无成佛」。

   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中观自续派认为,我们在自己心中需要维护一个主张,即承认一个在绝对意义上的「存在」,或「实无」。这样,他们不由自主地成为「二谛双融」的维护者;但是,中观应成派认为,愈是意识到诸法虚而不实,你就愈会觉得常规现象虚渺如幻。因此,诸如「菩萨十地的原理」,「具足五种特法的报应身」等等,在逻辑分析之下,完全不能成立的现象,永远不会被中观自续派承认的。

   如果我们诚心地相信常规的逻辑思维,我们就无法理解任何一个超然于世的现象。所以,月称菩萨言:「超世间的法,不应该跟世间法一样,能够被一般的思想认识到」。

   如果在道修过程中,仍然需要相信流行于世的常规思维的话,那么,道修便没有任何意义的了。因此,佛陀说:「无眼、无耳……乃之无圣道」。他指出真实的圣道,在六种意识之外,方能求证得到。从无始生命以来,在六种感觉意识的牵引之下,我们在轮回中漂泊流浪。如果我们到现在还执迷不悟,仍然以六种感觉为前引导航的话,信服空性何有所益呢?

   有些人认为,「色」等现象世界,不会受到人们思维的影响;但是,作为产生现象世界的根本原因,即执一切为实有的无明之心,则会受到人们思维的影响。归根结底,如此的辨别区分,只不过是把无明所执着的外境世界,当成一种合理的现象罢了。当然,那些已经证悟了空性的人,能够恰如其分地分辨出该否认的物质形态,与不该否认的物质形态。但是,认为物质形态存在着,与认为存在真实有,是两个相互交织在一齐的思想。所以,要求一般的凡夫俗子;否认这个思想,或保留那个思想的话,就像有人只保留大象的鼻…

《中观精要(根登曲佩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