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精要(根登曲佩著)▪P12

  ..续本文上一页,认为「即无存在,也无非存在」的思想,本身就是一种常规的思想,无法摆脱「有无」两端的局限。所以,如果在其思想中一无所挂,即没有产生「有」,也没有产生「无」的话。那就一定是一种解脱开悟之心了。寂天大师说:「当一个人的心中没有「有无」之概念时,心中便绝无所缘,坦坦荡荡的了」。这里所说的「心」,大师本人曾经清楚地提示过:「即心常规耶」。月称菩萨也说:「被烦恼熏染的心性,称之为常规:所以,当人们把虚妄当成真实时,佛说,此即常规真理」。针对这一点,观世音菩萨的化身,第二世达赖喇嘛根登嘉措(50)在他的著作《了义不了义疏》的结尾讲到:所谓的「非遮」。并不是指兔子头上无角,而是指你们自己所认为的那个「离戏空性」。

   因此,如果我们能够深刻体会这些大师们思想,就应该明白所谓的「常规」,即是心的另外一种名称,在心中所显的真理,也就是常规真理。如果我们坚持认为自心真实不欺的话,那么,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别人的思想,在他自己看来也同样是真实不欺的。但是,以「应成」责难对方的观点,只是一种向对方指点出对方矛盾的方式而已。所以,当佛陀宣讲「空性」时,也是采用这种方式的。中观应成派所谓的「他方观点」,其方式虽然莫非如此,但是,当你用「自方观点」,想去破除你对手的一切逻辑挑战时,在「智慧障碍」的作用下,你又不得不承认一个「自方的观点」了。

   这种理论经不起推敲,很容易遭到逻辑学家们的嘲弄。因此,佛说:「世人与我争辩是非,但我从不与世人相争」。世人争论的依据是「因法事」,所以,世人与佛陀的对话永远不会在同一个认识点上。但是,作为一个世间平常的人,我们必须确定一种可以遵循的知识原则,或者说,一种可以使我们的知识更加深入的原则,去配合佛陀的思想与感受等。但是,如果我们自以为是地,把这种原则当成一种不可逾越的真理的话,何需通过闻思修,苦苦追寻一个「真理」之外的道修呢?

   一般说来,所谓的「真实心」,没有一个衡量标准;在老鼠的眼里,一切东西都是它窃取的对象;而在猫的眼里,所有的老鼠又成了被捕捉的对象;但在人们的眼里,老鼠与猫,其二者之行为皆非合理。「眼识不能感知声音,并不说明眼识确知声音不存在」的说法,是把「绝对分析的心」比喻为眼识,而把「常规分析的心」比喻成耳识。眼识不能感知声音;耳识不能观见形态。但是,耳识所听到的声音,与眼识所观见到的形态,在各自的感觉领域里是存在着的。虽然,人们通过这种方式,企图找到一个对「二谛圆融」理论有益的因素。但是,由「绝对思想」分析「二谛圆融」,就像用眼识分析声音一样,从开始起,就已经误入歧途。眼识所未找到的「声音」,当然不能当作「非存在」的了。如果眼识找不到物质形态,耳识听不到声音的话,眼识与耳识就没找到自己感觉领域里东西,所以,其乃属于「找到没有」的范围。所谓的「绝对分析」,无非就是一种「概念知识」。宗喀巴大师也承认这一点。在「概念知识」一无所获的情况之下,有一个被称为「绝对分析思想」的「非存在」之「存在」的话,那真是出奇地离谱了。

   虽然,不相信「四边离戏」的人们,会说「无承许,是一种承许」;「绝对的无,是一种有」。但是,胜解佛法心髓「空性」道理的人们,在任何利害冲突中,其心永远不会被世间一般的思想左右,他们将远离喜乐与恐惧之情。

   在人们一般的观念中,看得见佛足,而看不到佛顶,是一个极大的矛盾;刚刚诞生的报应身,从出现之日起,便会永世常久,这种思想,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矛盾。总之,世俗的常规思想,总是在「有无」两极之间摇摆不定。所以,如果按照「大智者」们所信奉的「三段式」逻辑,即把意识分成几个层次的话,不要说证悟空性之究竟,就连常规意义上的菩萨之理,也会不得而知。实际上,所谓「空性」之见,就是一种常规的理念,思想,以及语言所无法企及的境界。

   中观思想,超越了「有无」的界限;超越了一切世俗的常规思想。是故,任何一个植根于「有无」两极的思想,都不可能破除中观之见。《入中观论》中言:「有无二元的思想是错误的,所以,有无二元之观念,则永远不能攻破与反驳中观派的思想了」。

   如果我们只信赖「此是彼非」的思想,我们就不能够了悟诸法之本性,也不能对佛身发光;以及对《阿难陀黑夜燃明灯》中记载的故事,产生信解;更不能理解央掘魔罗(51)杀了九百九十九人之后,成为释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放下手中血迹斑斑的屠刀,立地用金刚般坚硬的智慧,破除「二十句萨迦耶见」,现证菩提圣道的故事。这些传说故事,超越了一般人的思维原则,所以,常人很难接受。总之,「有无」二元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凡人」可以影响到菩萨」的思想,任何追求解脱之道的人们,都应该拋弃这种思想。

   意识到六道中的六种生命,对同一杯水,会有六个完全不同的看法之后。还依然期望佛陀与众生,会对「瓶子」有一个相同认识的话,那就太奇怪了。

   所谓「无共同认识对象」的究竟意义,是指任何一个人,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他心里想到的「色」,只能是一个「非实有」的「色」;除了「非实有」的「色」之外,他不会想到其它什么的了。所以,当有人向他证实道:「色,无实有,因缘之法故」时。他也虽然能够明白,作为有法的「色」,不实际存在。但是,如果在心里没有一个「色」之概念的话,别人就不能向他提出任何论式,而他则可以用应成方式,责难对方承认的观点了。

   因此,当一位博学多闻的圣哲,与一位世间的愚夫聊天时,愚夫说「是」时,圣者不会从他自己的观点去答复,而是以「应成某过」的论式,引导愚夫说「如果你所言的这一句,是正确的话,那么,你所说的其它话,就全不正确了」,以此,让对方领悟出自己观点漏洞。所以,当两个人之间,缺乏一个共同的观点时,其逻辑辩论,就成为一种文字游戏了。所有被认同的常规原理,也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表达而已。疯子所遵循的原理,是由疯子本人定制的。虽然在疯子的眼里,其所坚持的原理,无懈可击。但是,疯子眼中的黄金,在我们看来,也许会是一块石头,我们所认为的「是」,在菩萨的眼中,可能就是「非」了。所以,在思想状况完全不一样的情况之下,人们之间就永远不会产生一个「共同的知识」。如果我们一如既往地,继续随顺常规感觉的话,即便获证了菩萨之「见道」,你也无法摆脱平常人的俗气。外部势力,或智慧障碍愈小,我们的意识,便愈能从外境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我们对外来的恐惧感,也会越来越小。最后,自心融汇于平等一味的智慧之中,获证双运身的果位。

   经过千劫万世,我们积累了无数的功德资量。但是,时至今日,如果我们仍然摆脱不了平常人的心识感觉的话。那么,修持佛果还有什么意义﹖还不如趁早追求一些金银财宝,来得实惠一点。

   净治烦恼障的终极目的,就是要消除智慧障碍。但是,在同样是蒙蔽事物真相的两种障碍之中,如果把作为客体的烦恼障碍,彻底断除掉,而把作为主体的智慧障碍,弃置不理的话。这与达苍巴所唱的「只要物质的躯体存在,就不可能断除智慧障碍」之论调,不谋而合了。

   总之,认为「中观派的信徒,不应该有自己观点」之说法,与「作为一名中观派信徒,心中不应该持有任何观点」的说法,是一样的道理。一般说来,由宗派思想影响的执一切事物为实有的实执心,与把凭空虚造出来的「我执」当真的实执心,是两个不同的思想。如果我们对其二者进行一次仔细的考查的话,便会得出一个结论:此两种思想均不出平常之思维。所以,我自己有时候也想,所谓「受宗派思想影响的实执心」,或许就是引领我们进入解脱之道的第一阶梯。

   宗喀巴大师著作中的「我慢」,指贪着于某一客体的「我有」思想。

   「此即彼;此若是,彼应是;故,此即彼也」,这是三段式逻辑的推理方法。因为这种逻辑,在乡下以狩猎为生的一般人中间,也是颇为流行。所以,把这种逻辑捧为「常规分析之正量标准」的话,岂不是有点太可笑了吗?

   如果我们把常人的「正量标准」,当作衡量一切是非之依据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得把平常人思想中最原始的,诸如「执一切事物为实有」,「视女人之身清净」等思想,也要当作「正量标准」的了。反过来,如果我们忽略一切自然的感觉,而把一个在自然感觉之上,形而上的抽象逻辑,当成一种「正量标准」的话,那末,所谓的「正量标准」,只是一种徒有其名的概念术语罢了。古代的译师们,把梵文「SAMDRIDI」一词,翻译成「常规」。但是,其真实含义则是指「迷惑」,即对事物真相的迷惑,或对外境对象生起的错乱心识。故之,所谓「常规真理」者,即「错乱真理」是也。

   如果以「七相道理」的分析,仍然不能确定「车子无自性」的话。那么,通过菩萨五圣道的修持,又如何能够消除烦恼与智慧的障碍呢?因此,人们又会这样认为;绝对意义上的贪着,是应所摒弃的;但贪着本身,则不应该被摒弃。绝对意义上的愚痴,是应所摒弃,但愚痴本身,则不应该被摒弃。在这里,似乎要求我们对自己的思想,也需要做很多不同的精细区分似的。

   如果我们概括一下,所谓「结合已知思想与未知思想两方之原则」,这句话的含义,便能得出一个结论:说此话者纯粹是胡言乱语,该人甚至对所谓「常规真理」的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所以,有诗言:「无明盖真相,故此称常规;虚幻显真实,佛言世俗谛」。所以,除了「无明覆盖了事物真相」呀!「虚幻的真理」,「佛说一切虚幻的真理,都是常规真理」等,这些…

《中观精要(根登曲佩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