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精要(根登曲佩著)▪P13

  ..续本文上一页金玉良言之外,我们还能找到什么比之更具权威的言教呢?

   人人敬之奉之的所谓「正量标准」与「合理思维」,实际上,无非就是一个夹在两种未知思想间的细微心识罢了。

   如果说「绝对意义上的非存在」不能算作是非存在;而常规意义上的存在,可以算作是存在」的话。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可以这样讲:「以菩萨的智慧,所证见到的存在,不能算作是存在;而凡夫俗子的错乱之心,所看到的存在,方可算作真正的存在」。

   这样,当一个智者没有把魔变出来的马牛当真时,因为他未见虚幻之马牛,所以,智者所看到的非存在,也就不能算作是非存在了;而愚夫则把幻变的马牛,当成真的马牛。所以,他眼中所看到的存在,就可算作是真实之存在的了。

   人们虽然把自心所能够认识到的现象,称为「常规真理」,或「尽所有」。但是,所谓的「尽所有」,即指平常人极其微弱的意识所认识到的那一部份现象。所以,如果我们粗略地分析一下,意识所能够认识到的「那一部份现象」,无非也就是从须弥山的顶端,到十八地狱的低层;以及从东山至西山上面的这段空间距离而已。实际上,所谓的「一切智」,就是佛陀早已透悟了的全部真相,被众生以小孔窥见到的那一个部份知识。,

   然而,所谓的「尽所有」,像是一块藏在自家灶石之下的黄金。虽然天天能够看得到,但始终不知其为何物。直到一日,有人过来说,此为一块黄金时,方才恍然醒悟。轮回中的一切法,也像这块黄金一样,其远离戏论之本性,永远就在轮回自身之中,只是我们身在庐山,未识其真面目而已。这就是「尽所有」的实际含义。

   如果,对这些概念进行一番深思的话,我们应该对宁玛派所提出的「本来解脱」,「尽善尽美」等原理,产生一丝的敬信才是。

   所谓的「相对逻辑」,是中观自续派所说的「推断逻辑」;而「实用逻辑」,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逻辑,即中观应成派所经常应用的那些逻辑;「实证逻辑」,是一种论证原由与论证之法,相互统一的逻辑;「实相逻辑」,一种非抽象的直接体验。

   我们经常提到的「所有」,指那些能够在我们心中显现的部份;而所谓之「一切虚无」﹐则指未能够在我们心中显现的部份。故此,心中空无一物,绝非是对存在的一种诽谤。因为,在心中没有主体与客体的概念,才是千劫万世,积善积德之后,方能证悟到的最高境界。有了如此之高的证悟,又何须担心会落入虚无主义的圈子呢?

   一般而言,通过心与心境的逐步改善,最后才能抵达佛的境界。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只要我们能够觉受到,大地、山脉、岩石等常规世界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回避「美女」与「酒肉」的天然诱惑,无法超越其自身的原理。从生命轮回的开始阶段,人们就对自身的局限,有相当的了解。所以,何须于此添加逻辑来证实一番呢?

   人类对母老虎的美丽视如惘见,所以,人类不会对美丽的母虎产生一丝的爱欲。而人间少女的美丽,也不会被老虎所赏识。故之,老虎也不会对美如天仙的人间少女移心动情的。其究竟之缘由,仅仅是因为我们缺乏老虎所具有的三段思考方式,同样,老虎也缺乏我们人类三段式的逻辑思维。很显然,在人类与兽类之间,没有一个共同的「三段逻辑思维」。所以,从上至色界最极胜处的天神阿修,到下至十八层地狱的饿鬼畜生,他们之间更不会有一个共同的「三段逻辑思维」的。

   我们的「知觉」,总是与我们形影相随。但是,在不同情况之下,我们所觉受到的,则是相异千里;有时候感觉到地狱的烈火;有时候则觉受到天神的甘露;有时候是人间流水的清凉;有时候则是饿鬼吸吮的脓血。每一次生命的重新投胎,总会有一个相应的「知觉」尾随其后。这种「知觉」无需依靠任何外力,便能从自己的生命形态中,识别出「清水」与「脓血」等。从无始以来,「无明」总是与我们的心相伴为依,没有片刻间的分离和一丝的改变。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费尽心思地,去定识一个应予破除的,一个崭新的,所谓「实有」之无明对象。

   如果说认为「瓶子非存在」与「柱子非存在」的观点,是典型的虚无主义思想,因为它与世上流行的主流思潮背道而驰的话。那么,「六道轮回里的众生,没有一个共同的实有观」之说,岂不成了更加谎诞的断见异说呢?

   在世俗诸多的心识活动当中,我们最熟悉的思想,莫过于执一切为实有的「实执心」了。所以,圣天菩萨也讲:「在最平常的状态中,我们的心,也是被烦恼笼罩着的」。确定了「主体」的存在之后,再没有人,会继续寻找「客体」的了。所以,在无始以来,就已经与我们相当熟悉的心识之外,何需再去寻找一个新的「我执心」呢?

   那些认为宇宙有一个「自性」的人,则把「宇宙的自性」当成实有的存在;不相信前世来世的宿命论者,则把「无生命转世」当成实有的存在。但是,有些人认为「兔子头上无实有之角,故之,不能把无主体之非存在,当成空性也」,如果按照这种观点的话,我们就只能把「非存在」,从「一切法」中分离出来,再去创造一个纯粹实有的「空性」。但是,在没有证悟到佛果之前,人们是不可能证悟到「空性」的。但是,认为「没有空性的主体存在,便无法了悟空性」之说法,跟说「没有瓶子,便无法了解瓶中之水」的人,实属平起的一般见识了。

   如果你坚持认为:证明一个现象的「无实有性」,非要有一个「空性之主体」不可的话。那么,把「实有」本身,当成「空性之主体」,而把「非存在」,当成「空性」的话,何赏不可?用同样的道理,我们还可以把所谓「无自性」中的「自性」,当成「空性之主体」,而把所谓的「无」,也可当作「空性」的了。如果你又认为「真实」与「自性」本身就是「空」,或者,「真实」与「空性」,是理性否认的对象,而非其所依之根据的话。那么,你便可以把自己思想中,执瓶子为实有的小小「污点」,用合理逻辑的「清洗剂」洗刷干净。但是,其结果,就像美女洗澡一样,只是把原本漂亮的脸蛋儿,弄得更白净一点罢了。

   有人认为;兔角之「非实有」,缺乏空性之主体,是故,兔角非空性也;但瓶子之「非实有」,则具有空性之主体,是故,瓶子当可列入空性之列。但是,说到「兔角没有角尖」时,兔角缺乏「空性主体」之角根,是故,「兔角」不应该列在空性之中了;在所谓的「牛角无角尖」中,「角根」是空性之主体,「角尖」则是否认的对象,因为「角尖」具备作为「空性主体」之「角根」了。所以,「牛角之尖」的空性,则是空性的「非遮」了。事实上,所有的「非存在」,都有一个「存在」为其基础。由「存在」的现象中,找到「非存在」的本质,似乎是所有宗派立宗之原则。圣天菩萨也说:「如果你认为过去曾有的,现已不存在的话,那么,你说的『现非存在』,就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观点了」。

   如果把「本来尚有的实执心」与「本来尚无的实有」,两者结合起来将会是什么样子呢?这就像有些人,把大乘佛教的实修与其哲学理论,视同一体;或者,认为小乘有部宗派的思想,与菩萨利他之大愿,相融同体,是一样的不可理解。在他们看来,无论修持「四大宗派」之任何一种法门,只要你心中发了大愿,便会立刻成为一名大乘佛教的实践者。但是,在不承认「菩萨十地」的次第修持,也不相信佛的「五种智慧」,「三种身」等原理的情况之下,仅凭口中念道一句「愿一切众生,悉证究竟果位」,怎么能够一跃成为一名菩萨呢?

   数论派及其它外道宗派,也承认获证究竟果位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因为其基本的见地思想(基),道的修持(道),以及现证之果位(果),从开始起,就已经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所以,我们不是经常指责他们所传之法,有失纯正吗?有部宗派的菩萨,从心底里相信,他们自认的不共法门,诸如「阿罗汉」(52)果位呀,「心识离体」的境界呀!是三乘追求的究竟果位。但是,在大乘宗师们的眼里,这样的「果位」,还不能算作是真正的「佛果」。所以,小乘佛教徒们,想修成佛果的愿望,怎么能够与大乘发愿的菩提之心,同日而喻呢?小乘有部所追求的佛果,也是根据小乘有部,他们自己的基位观点,道的修持,以及现证果位之哲学原则来进行的。但是,比小乘有部更高的宗派,则认为小乘有部的所有哲学原则,都是错误的。所以,一个在开始就误入歧途的人,其期望的最终目的也将是错误的。

   当一位胆小的人,把一条花绳错看成毒蛇而恐慌不已时,「此非毒蛇」一句话,根本不能消除他对毒蛇的恐惧。针对这种情况,寂天大师说:「对幻变出来的美女,魔术师本人也激情荡漾」。像魔术师一样,明明知道自己幻变出来的美女,只是一个虚幻不实的影子,但是,他依然会对幻变出来的美女,难舍恋情。同样的道理,人们明知想象中的老虎,只是一种心灵的幻觉,但是,对老虎的恐惧之情,总是挥之不去。所以,消除懦夫心中的恐惧,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过于一位胆大勇猛的好汉,把那条花绳,用提抓起来,扔到房子外面去。这样,产生幻觉的根源 ----花绳子﹐与幻觉本身 ----毒蛇,便将同时从懦夫的眼前消失掉。但是,如果你把那条花绳子,重新捡回来对这位懦夫言:「此非毒蛇」时,毫无疑问,该懦夫仍然会惊慌万分。

   天边的彩虹与影子等,看起来可以用手感触到,但实际上,它是一种没有质碍的现象。如果说,我们对彩虹与影子,如此这般的理解,连龙树菩萨著作中描述的「似虚幻」之影儿都占不上的话。那么,我们也无法用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的方法,向实事论派们灌输「似虚幻」的道理呢了。如云「柱子似虚幻,以缘起所生故」时,如果有人拋…

《中观精要(根登曲佩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