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精要(根登曲佩著)▪P13

  ..續本文上一頁金玉良言之外,我們還能找到什麼比之更具權威的言教呢?

   人人敬之奉之的所謂「正量標准」與「合理思維」,實際上,無非就是一個夾在兩種未知思想間的細微心識罷了。

   如果說「絕對意義上的非存在」不能算作是非存在;而常規意義上的存在,可以算作是存在」的話。那麼,反過來,我們也可以這樣講:「以菩薩的智慧,所證見到的存在,不能算作是存在;而凡夫俗子的錯亂之心,所看到的存在,方可算作真正的存在」。

   這樣,當一個智者沒有把魔變出來的馬牛當真時,因爲他未見虛幻之馬牛,所以,智者所看到的非存在,也就不能算作是非存在了;而愚夫則把幻變的馬牛,當成真的馬牛。所以,他眼中所看到的存在,就可算作是真實之存在的了。

   人們雖然把自心所能夠認識到的現象,稱爲「常規真理」,或「盡所有」。但是,所謂的「盡所有」,即指平常人極其微弱的意識所認識到的那一部份現象。所以,如果我們粗略地分析一下,意識所能夠認識到的「那一部份現象」,無非也就是從須彌山的頂端,到十八地獄的低層;以及從東山至西山上面的這段空間距離而已。實際上,所謂的「一切智」,就是佛陀早已透悟了的全部真相,被衆生以小孔窺見到的那一個部份知識。,

   然而,所謂的「盡所有」,像是一塊藏在自家竈石之下的黃金。雖然天天能夠看得到,但始終不知其爲何物。直到一日,有人過來說,此爲一塊黃金時,方才恍然醒悟。輪回中的一切法,也像這塊黃金一樣,其遠離戲論之本性,永遠就在輪回自身之中,只是我們身在廬山,未識其真面目而已。這就是「盡所有」的實際含義。

   如果,對這些概念進行一番深思的話,我們應該對甯瑪派所提出的「本來解脫」,「盡善盡美」等原理,産生一絲的敬信才是。

   所謂的「相對邏輯」,是中觀自續派所說的「推斷邏輯」;而「實用邏輯」,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邏輯,即中觀應成派所經常應用的那些邏輯;「實證邏輯」,是一種論證原由與論證之法,相互統一的邏輯;「實相邏輯」,一種非抽象的直接體驗。

   我們經常提到的「所有」,指那些能夠在我們心中顯現的部份;而所謂之「一切虛無」﹐則指未能夠在我們心中顯現的部份。故此,心中空無一物,絕非是對存在的一種誹謗。因爲,在心中沒有主體與客體的概念,才是千劫萬世,積善積德之後,方能證悟到的最高境界。有了如此之高的證悟,又何須擔心會落入虛無主義的圈子呢?

   一般而言,通過心與心境的逐步改善,最後才能抵達佛的境界。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只要我們能夠覺受到,大地、山脈、岩石等常規世界的存在,我們就無法回避「美女」與「酒肉」的天然誘惑,無法超越其自身的原理。從生命輪回的開始階段,人們就對自身的局限,有相當的了解。所以,何須于此添加邏輯來證實一番呢?

   人類對母老虎的美麗視如惘見,所以,人類不會對美麗的母虎産生一絲的愛欲。而人間少女的美麗,也不會被老虎所賞識。故之,老虎也不會對美如天仙的人間少女移心動情的。其究竟之緣由,僅僅是因爲我們缺乏老虎所具有的叁段思考方式,同樣,老虎也缺乏我們人類叁段式的邏輯思維。很顯然,在人類與獸類之間,沒有一個共同的「叁段邏輯思維」。所以,從上至色界最極勝處的天神阿修,到下至十八層地獄的餓鬼畜生,他們之間更不會有一個共同的「叁段邏輯思維」的。

   我們的「知覺」,總是與我們形影相隨。但是,在不同情況之下,我們所覺受到的,則是相異千裏;有時候感覺到地獄的烈火;有時候則覺受到天神的甘露;有時候是人間流水的清涼;有時候則是餓鬼吸吮的膿血。每一次生命的重新投胎,總會有一個相應的「知覺」尾隨其後。這種「知覺」無需依靠任何外力,便能從自己的生命形態中,識別出「清水」與「膿血」等。從無始以來,「無明」總是與我們的心相伴爲依,沒有片刻間的分離和一絲的改變。所以,我們也大可不必費盡心思地,去定識一個應予破除的,一個嶄新的,所謂「實有」之無明對象。

   如果說認爲「瓶子非存在」與「柱子非存在」的觀點,是典型的虛無主義思想,因爲它與世上流行的主流思潮背道而馳的話。那麼,「六道輪回裏的衆生,沒有一個共同的實有觀」之說,豈不成了更加謊誕的斷見異說呢?

   在世俗諸多的心識活動當中,我們最熟悉的思想,莫過于執一切爲實有的「實執心」了。所以,聖天菩薩也講:「在最平常的狀態中,我們的心,也是被煩惱籠罩著的」。確定了「主體」的存在之後,再沒有人,會繼續尋找「客體」的了。所以,在無始以來,就已經與我們相當熟悉的心識之外,何需再去尋找一個新的「我執心」呢?

   那些認爲宇宙有一個「自性」的人,則把「宇宙的自性」當成實有的存在;不相信前世來世的宿命論者,則把「無生命轉世」當成實有的存在。但是,有些人認爲「兔子頭上無實有之角,故之,不能把無主體之非存在,當成空性也」,如果按照這種觀點的話,我們就只能把「非存在」,從「一切法」中分離出來,再去創造一個純粹實有的「空性」。但是,在沒有證悟到佛果之前,人們是不可能證悟到「空性」的。但是,認爲「沒有空性的主體存在,便無法了悟空性」之說法,跟說「沒有瓶子,便無法了解瓶中之水」的人,實屬平起的一般見識了。

   如果你堅持認爲:證明一個現象的「無實有性」,非要有一個「空性之主體」不可的話。那麼,把「實有」本身,當成「空性之主體」,而把「非存在」,當成「空性」的話,何賞不可?用同樣的道理,我們還可以把所謂「無自性」中的「自性」,當成「空性之主體」,而把所謂的「無」,也可當作「空性」的了。如果你又認爲「真實」與「自性」本身就是「空」,或者,「真實」與「空性」,是理性否認的對象,而非其所依之根據的話。那麼,你便可以把自己思想中,執瓶子爲實有的小小「汙點」,用合理邏輯的「清洗劑」洗刷幹淨。但是,其結果,就像美女洗澡一樣,只是把原本漂亮的臉蛋兒,弄得更白淨一點罷了。

   有人認爲;兔角之「非實有」,缺乏空性之主體,是故,兔角非空性也;但瓶子之「非實有」,則具有空性之主體,是故,瓶子當可列入空性之列。但是,說到「兔角沒有角尖」時,兔角缺乏「空性主體」之角根,是故,「兔角」不應該列在空性之中了;在所謂的「牛角無角尖」中,「角根」是空性之主體,「角尖」則是否認的對象,因爲「角尖」具備作爲「空性主體」之「角根」了。所以,「牛角之尖」的空性,則是空性的「非遮」了。事實上,所有的「非存在」,都有一個「存在」爲其基礎。由「存在」的現象中,找到「非存在」的本質,似乎是所有宗派立宗之原則。聖天菩薩也說:「如果你認爲過去曾有的,現已不存在的話,那麼,你說的『現非存在』,就是一種虛無主義的觀點了」。

   如果把「本來尚有的實執心」與「本來尚無的實有」,兩者結合起來將會是什麼樣子呢?這就像有些人,把大乘佛教的實修與其哲學理論,視同一體;或者,認爲小乘有部宗派的思想,與菩薩利他之大願,相融同體,是一樣的不可理解。在他們看來,無論修持「四大宗派」之任何一種法門,只要你心中發了大願,便會立刻成爲一名大乘佛教的實踐者。但是,在不承認「菩薩十地」的次第修持,也不相信佛的「五種智慧」,「叁種身」等原理的情況之下,僅憑口中念道一句「願一切衆生,悉證究竟果位」,怎麼能夠一躍成爲一名菩薩呢?

   數論派及其它外道宗派,也承認獲證究竟果位的目的,純粹是爲了利益衆生。但是,因爲其基本的見地思想(基),道的修持(道),以及現證之果位(果),從開始起,就已經偏離了正確的軌道,所以,我們不是經常指責他們所傳之法,有失純正嗎?有部宗派的菩薩,從心底裏相信,他們自認的不共法門,諸如「阿羅漢」(52)果位呀,「心識離體」的境界呀!是叁乘追求的究竟果位。但是,在大乘宗師們的眼裏,這樣的「果位」,還不能算作是真正的「佛果」。所以,小乘佛教徒們,想修成佛果的願望,怎麼能夠與大乘發願的菩提之心,同日而喻呢?小乘有部所追求的佛果,也是根據小乘有部,他們自己的基位觀點,道的修持,以及現證果位之哲學原則來進行的。但是,比小乘有部更高的宗派,則認爲小乘有部的所有哲學原則,都是錯誤的。所以,一個在開始就誤入歧途的人,其期望的最終目的也將是錯誤的。

   當一位膽小的人,把一條花繩錯看成毒蛇而恐慌不已時,「此非毒蛇」一句話,根本不能消除他對毒蛇的恐懼。針對這種情況,寂天大師說:「對幻變出來的美女,魔術師本人也激情蕩漾」。像魔術師一樣,明明知道自己幻變出來的美女,只是一個虛幻不實的影子,但是,他依然會對幻變出來的美女,難舍戀情。同樣的道理,人們明知想象中的老虎,只是一種心靈的幻覺,但是,對老虎的恐懼之情,總是揮之不去。所以,消除懦夫心中的恐懼,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莫過于一位膽大勇猛的好漢,把那條花繩,用提抓起來,扔到房子外面去。這樣,産生幻覺的根源 ----花繩子﹐與幻覺本身 ----毒蛇,便將同時從懦夫的眼前消失掉。但是,如果你把那條花繩子,重新撿回來對這位懦夫言:「此非毒蛇」時,毫無疑問,該懦夫仍然會驚慌萬分。

   天邊的彩虹與影子等,看起來可以用手感觸到,但實際上,它是一種沒有質礙的現象。如果說,我們對彩虹與影子,如此這般的理解,連龍樹菩薩著作中描述的「似虛幻」之影兒都占不上的話。那麼,我們也無法用中觀應成派與中觀自續派的方法,向實事論派們灌輸「似虛幻」的道理呢了。如雲「柱子似虛幻,以緣起所生故」時,如果有人拋…

《中觀精要(根登曲佩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