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觀精要(根登曲佩著)▪P14

  ..續本文上一頁出一句說:「像彩虹一樣虛幻不實」的話。對方心中所出現的「彩虹」,就不一定跟中觀派想象中的「彩虹」,是一樣的啦。所以,有何必要把「彩虹」,當成我們立宗時列舉的「同喻」呢?

   如果一個人,對在泥土中玩耍打滾的遊戲失去興趣時,其童年時代將告結束,人們爲此而勤奮勉勵;當女人的美麗,激蕩不了一個人的情懷時,此人之壯年銳氣,也在逐漸消失之中,人們爲此而勤奮勉勵;當一個人,失去對金錢,生意,以及房屋土地的熱情時,其心理在逐漸老化,人們爲此而勤奮勉勵。這樣,在一生一世之中,充分領受所有教法,並付諸于實修體驗,似乎是阿底峽大師(53)的修持要領。但是,如果在此有必要區分菩薩「五道」,「十地」之次第階段的話。那麼,在抵達「加行道」之後,好象有必要爲現證「資量道」而努力了;在抵達菩薩「八地」時,似有必要爲現證菩薩「初地」而努力;成就佛果時,反而爲現證「資量道」而努力。最後,似乎只有在密嚴佛土的蓮花寶座上,方能一氣修持所有的顯密教法了。

  

  

  

  中觀精要注釋﹕

  1)《 四百頌》:(梵音﹕Catuhsatakasastrakarika 古印度佛學家聖天論師所著,書中主要講述般若經文所說的空性。

  

  2)龍樹:(梵音﹕Nagarjuna , 藏音: Klu-sgrub), 大乘佛教開派祖師,佛陀圓寂四百年後,生于南印度一婆羅門家中,自幼精通密宗四續,顯宗叁藏等一切經典,以及內外道術之學,在那爛陀寺出家,法名具德比丘。他不僅是一位哲學大師,而且在醫學、天文學、建築學、政治學等領域,造詣非凡。另外,他還能將鐵石點化成黃金,精通煉冶術。享年六百多歲。

  

  3)月稱菩薩:(梵音﹕Chandrakirti, 藏音﹔Zla -ba Grags-pa),公元七世紀,佛教中觀派哲學最偉大的導師之一,出身于南印度一婆羅門家族,後出家學習龍樹菩薩中觀哲學,擔任那爛陀佛教寺院的主持。著有《明句論》,以及龍樹菩薩著作的其它釋論,聖天菩薩的四百論釋,《入中論》等。開中觀應成派哲學的先河。

  4)《入中觀論》:入中論,(梵音﹕Madhyamakavatara),月稱菩薩所著的一部中觀哲學著作。書中對龍樹菩薩的中觀思想作了精辟的闡述與補充。

  

  5)佛護:(梵音:Buddhaplita, 藏音:Sangs-rgyas-bskyangs), 古印度佛教中觀派的一位大師。著《佛護論》,對龍樹菩薩《中觀論》所述正理諸義,多以應成之因加以批注,故,有人稱他爲中觀應成派的開宗祖師。

  

  6)無著:(梵音::Asanga,藏音:Thogs-med),古印度佛教唯識宗派的創世人,生在公元四世紀,北印度一婆羅門家族。相傳其在雞足山閉關禅修,並親自證見到彌勒菩薩。著作有《慈氏五部》,《瑜珈師地論》等。

  

  7)《叁摩地王經》:月燈叁昧經,(梵音﹕Samadhirajasutra, 藏音:Ting nge ”dzin rgyal po”i mdo ),大乘佛教一經典名。

  

  8)正量:(梵音:Pramana 藏音:Tshad ma),這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哲學術語,常見于佛教與非佛教的哲學著作中。根據辭源學,梵文Pramana 中的「pra」」,有「首要的」,「第一的」,「完全的」,「最初的」等含義,而「mana」, 則有「認識」,「理解」,「承認」之意。「Pra」 與「mana」合起來,則指「第一手知知識」,或「最高的認知」。而藏文「Tshad ma」 一詞,則含有「量」,「標准」等。無論如何,此術語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哲學與邏輯學名詞。在中文中經常被翻譯成「正量」。我在翻譯本書時,根據上下文的意思有時將其譯成「正量」,「正量標准」,「衡量標准」,有時則翻譯成“權威”等。 只有這樣,才能將這個複雜而內容豐富的術語,所含的內容表現出來。

  

  9)《噶當師弟問道錄》:阿底峽大師秘密傳授給他的弟子仲敦巴等叁人的教法。

  

  10)《寶積經》:(梵音:aryaratnakuta 藏音:”pagasa ba dgon mchog brzegsaba大乘佛教的一部經典著作。全書共四十九品,由梵文、漢文以及古代西域的其它文字中譯成藏文。

  

  11)因明學:古代藏族五大學科之一的因明學,是佛教的邏輯學與認識論,也稱正量學。

  

  12)章嘉仁波切:(藏音:Jang-gya rol-bay-dor-jay ) (1717-1786),這裏所指的是第四世,原名若貝多傑,系章嘉活佛世系第叁世靈童轉世,公元1717年生于安多地區,叁歲時,被認定爲章嘉活佛的轉世靈童。八歲時由清朝雍正皇帝引至北京。精通藏漢蒙滿四種文字。至清朝末代共傳六世。

  13)貢唐丹貝卓美:(藏音﹕gun tan bstn bei sgron mei )(1762-1823)﹐出身于安多若爾蓋地方(今四川省阿巴州),是一位博學而多産的學者作家,輯有《貢唐丹貝卓美全集》。其中以《世故老人葴言》,水樹格言》。

  

  14)班禅羅桑曲堅:第四世班禅羅桑曲堅(1567-1662),一位偉大而博學的佛教大師,爲第四世達賴與第五世達賴的剃度上師,曾經擔任過後藏紮什倫布寺,以及前藏色拉寺與哲蚌寺的寺主。

  

  15)叁段式邏輯:古印度文明啓蒙時期,班智達足目大師,倡導因明學,他應用的「宗、因、喻」叁支邏輯,實際上就是亞裏斯多德的「叁段邏輯」。亞氏邏輯形式如下﹕

   大前提:凡人必死 (甲乙雙方同意)。(宗)

   小前提:李某是人(甲乙雙方不敢說李某不是人)(因)

   結論: 李某必死(甲乙雙方不得不承認李某會死)(喻)。

  

  16)自方承許:古譯「自明」,中觀哲學術語,指一個人的主觀認識與理解。比如說,從心底裏堅信,「蘋果是香甜的」。

  

  17)他方承許:古譯「共許」,中觀哲學術語,指人們根據他人的情願與思想,所承認的觀點與主張。這種觀點與主張,完全是爲了照顧他人的意願與思想,而非出自宣講者本人的主觀認識與理解。比如說,已經超越了生與死的佛菩薩,面對世俗間的衆生,其所承認或主張的因果法等﹐實際上是爲了顧及衆生的思想而宣說的。並非佛菩薩的主觀認識。

  

  18)《釋量論》:(梵音﹕Pramanavarttirka,藏音:Tshad ma rnam ”grel),古代印度佛學家法稱所著的一本重要因明著作。全書共四章,是西藏佛教經院哲學中最主要的因明邏輯教科書之一。

  

  19)陳那:(藏文爲:Phyogs-kyi Glang-po),古代印度佛學家,生在公元六世紀,是南印度一王子。從世親菩薩處學習並精通因明邏輯,著有《集量論》《入正理論》,《宗法九句》等衆多因明學方面的著作,成爲佛教因明邏輯學的開山祖師。

  

  20)彌勒現身,無著菩薩見母狗:這是一個典故,相傳,無著菩薩在印度南方的雞足山上觀修彌勒菩薩,數年過去,無任何證見之迹象,心生煩悶,就走出閉關,解悶散憂。路遇一老婦,用一塊棉布正在擦磨鐵棒,趨前相問,得知老婦是在磨鐵成針,見此情景,心中大受鼓舞,便立即返回山洞繼續修練。叁年之後,仍無一絲得證之相,又走出閉關山洞,看見附近,有一塊石頭,被山上滴落的水,打出一口洞,受此鼓舞,又返回山洞閉關修持……這樣,前後十二年光陰,依然沒有能夠證見到彌勒菩薩,在極度絕望之中,他又走出山洞,漫無目的地行走在山腳下時,看到一條下身腐爛,上身血迹斑斑的母狗,橫躺在他的去路上,這時,一種無限的慈憫,從他的心油然生起。他想用刀子把母狗身上的蛆蟲一一挑出來,再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食那些蛆蟲,把母狗救出來。但,他又害怕堅硬的刀刃,會碰傷蛆蟲嬌嫩的身軀。于是,他閉上眼睛,用自己的舌頭,去舔取那些小生命,當他睜開雙眼時,母狗不見了,看見的,卻是金光燦爛的彌勒菩薩。興奮之余,無著菩薩埋怨彌勒菩薩道:「我觀修您多年,爲何至今才現真身?」,彌勒菩薩答曰:「我從開始起,就在你眼前,但因業障蒙蔽,你沒有看到我。今天,你心生大慈悲,業因障礙頓時釋解,所以,你才看見我了”。

  

  21)中觀:(梵音﹕Madhyamika﹐藏音﹕dbu ma ) ,古印度四大佛教哲學宗派之一,屬大乘宗派,又稱「空宗」。由龍樹菩薩與他的學生聖天所創。奉《大品般若經》爲主要經典。龍樹的《中論》,《六十正理論》……與聖天的《百論》,爲此宗的基本理論著作。此派認爲,一切事物,因緣和合而生,故之,其自性本空。所有的事物,賴以條件而存在,因此,由條件形成的事物,是不真實的。此派闡揚並發展了「緣起性空」,「一切皆空」的宇宙觀,所以,中觀派又被稱爲「大乘空宗」。後來,此派又分成應成與自續兩個派別。

  

  22)唯識: (梵音:Cittamatra 藏音:sems Tsam),古印度四大佛教哲學宗派之一,屬大乘宗派,由稱瑜珈行派,此派尊彌勒爲始祖,創始人是無著與世親兄弟。無著的《攝大乘論》,世親的《二十唯識論》,《大乘百法明門論》等,在創宗方面作用很最大。此派學者的著作頗富哲學色彩,他們認爲衆生的識是變現萬物的根源,由于世間萬物皆由心識所變,因此,萬物(外境)是空。另外,此派極注重因明邏輯,推進了古代印度佛教認識論…

《中觀精要(根登曲佩著)》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