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出一句说:「像彩虹一样虚幻不实」的话。对方心中所出现的「彩虹」,就不一定跟中观派想象中的「彩虹」,是一样的啦。所以,有何必要把「彩虹」,当成我们立宗时列举的「同喻」呢?
如果一个人,对在泥土中玩耍打滚的游戏失去兴趣时,其童年时代将告结束,人们为此而勤奋勉励;当女人的美丽,激荡不了一个人的情怀时,此人之壮年锐气,也在逐渐消失之中,人们为此而勤奋勉励;当一个人,失去对金钱,生意,以及房屋土地的热情时,其心理在逐渐老化,人们为此而勤奋勉励。这样,在一生一世之中,充分领受所有教法,并付诸于实修体验,似乎是阿底峡大师(53)的修持要领。但是,如果在此有必要区分菩萨「五道」,「十地」之次第阶段的话。那么,在抵达「加行道」之后,好象有必要为现证「资量道」而努力了;在抵达菩萨「八地」时,似有必要为现证菩萨「初地」而努力;成就佛果时,反而为现证「资量道」而努力。最后,似乎只有在密严佛土的莲花宝座上,方能一气修持所有的显密教法了。
中观精要注释﹕
1)《 四百颂》:(梵音﹕Catuhsatakasastrakarika 古印度佛学家圣天论师所着,书中主要讲述般若经文所说的空性。
2)龙树:(梵音﹕Nagarjuna , 藏音: Klu-sgrub), 大乘佛教开派祖师,佛陀圆寂四百年后,生于南印度一婆罗门家中,自幼精通密宗四续,显宗三藏等一切经典,以及内外道术之学,在那烂陀寺出家,法名具德比丘。他不仅是一位哲学大师,而且在医学、天文学、建筑学、政治学等领域,造诣非凡。另外,他还能将铁石点化成黄金,精通炼冶术。享年六百多岁。
3)月称菩萨:(梵音﹕Chandrakirti, 藏音﹔Zla -ba Grags-pa),公元七世纪,佛教中观派哲学最伟大的导师之一,出身于南印度一婆罗门家族,后出家学习龙树菩萨中观哲学,担任那烂陀佛教寺院的主持。着有《明句论》,以及龙树菩萨著作的其它释论,圣天菩萨的四百论释,《入中论》等。开中观应成派哲学的先河。
4)《入中观论》:入中论,(梵音﹕Madhyamakavatara),月称菩萨所着的一部中观哲学著作。书中对龙树菩萨的中观思想作了精辟的阐述与补充。
5)佛护:(梵音:Buddhaplita, 藏音:Sangs-rgyas-bskyangs), 古印度佛教中观派的一位大师。着《佛护论》,对龙树菩萨《中观论》所述正理诸义,多以应成之因加以批注,故,有人称他为中观应成派的开宗祖师。
6)无着:(梵音::Asanga,藏音:Thogs-med),古印度佛教唯识宗派的创世人,生在公元四世纪,北印度一婆罗门家族。相传其在鸡足山闭关禅修,并亲自证见到弥勒菩萨。著作有《慈氏五部》,《瑜珈师地论》等。
7)《三摩地王经》:月灯三昧经,(梵音﹕Samadhirajasutra, 藏音:Ting nge ”dzin rgyal po”i mdo ),大乘佛教一经典名。
8)正量:(梵音:Pramana 藏音:Tshad ma),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哲学术语,常见于佛教与非佛教的哲学著作中。根据辞源学,梵文Pramana 中的「pra」」,有「首要的」,「第一的」,「完全的」,「最初的」等含义,而「mana」, 则有「认识」,「理解」,「承认」之意。「Pra」 与「mana」合起来,则指「第一手知知识」,或「最高的认知」。而藏文「Tshad ma」 一词,则含有「量」,「标准」等。无论如何,此术语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哲学与逻辑学名词。在中文中经常被翻译成「正量」。我在翻译本书时,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有时将其译成「正量」,「正量标准」,「衡量标准」,有时则翻译成“权威”等。 只有这样,才能将这个复杂而内容丰富的术语,所含的内容表现出来。
9)《噶当师弟问道录》:阿底峡大师秘密传授给他的弟子仲敦巴等三人的教法。
10)《宝积经》:(梵音:aryaratnakuta 藏音:”pagasa ba dgon mchog brzegsaba大乘佛教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四十九品,由梵文、汉文以及古代西域的其它文字中译成藏文。
11)因明学:古代藏族五大学科之一的因明学,是佛教的逻辑学与认识论,也称正量学。
12)章嘉仁波切:(藏音:Jang-gya rol-bay-dor-jay ) (1717-1786),这里所指的是第四世,原名若贝多杰,系章嘉活佛世系第三世灵童转世,公元1717年生于安多地区,三岁时,被认定为章嘉活佛的转世灵童。八岁时由清朝雍正皇帝引至北京。精通藏汉蒙满四种文字。至清朝末代共传六世。
13)贡唐丹贝卓美:(藏音﹕gun tan bstn bei sgron mei )(1762-1823)﹐出身于安多若尔盖地方(今四川省阿巴州),是一位博学而多产的学者作家,辑有《贡唐丹贝卓美全集》。其中以《世故老人葴言》,水树格言》。
14)班禅罗桑曲坚:第四世班禅罗桑曲坚(1567-1662),一位伟大而博学的佛教大师,为第四世达赖与第五世达赖的剃度上师,曾经担任过后藏扎什伦布寺,以及前藏色拉寺与哲蚌寺的寺主。
15)三段式逻辑:古印度文明启蒙时期,班智达足目大师,倡导因明学,他应用的「宗、因、喻」三支逻辑,实际上就是亚里斯多德的「三段逻辑」。亚氏逻辑形式如下﹕
大前提:凡人必死 (甲乙双方同意)。(宗)
小前提:李某是人(甲乙双方不敢说李某不是人)(因)
结论: 李某必死(甲乙双方不得不承认李某会死)(喻)。
16)自方承许:古译「自明」,中观哲学术语,指一个人的主观认识与理解。比如说,从心底里坚信,「苹果是香甜的」。
17)他方承许:古译「共许」,中观哲学术语,指人们根据他人的情愿与思想,所承认的观点与主张。这种观点与主张,完全是为了照顾他人的意愿与思想,而非出自宣讲者本人的主观认识与理解。比如说,已经超越了生与死的佛菩萨,面对世俗间的众生,其所承认或主张的因果法等﹐实际上是为了顾及众生的思想而宣说的。并非佛菩萨的主观认识。
18)《释量论》:(梵音﹕Pramanavarttirka,藏音:Tshad ma rnam ”grel),古代印度佛学家法称所着的一本重要因明著作。全书共四章,是西藏佛教经院哲学中最主要的因明逻辑教科书之一。
19)陈那:(藏文为:Phyogs-kyi Glang-po),古代印度佛学家,生在公元六世纪,是南印度一王子。从世亲菩萨处学习并精通因明逻辑,着有《集量论》《入正理论》,《宗法九句》等众多因明学方面的著作,成为佛教因明逻辑学的开山祖师。
20)弥勒现身,无著菩萨见母狗:这是一个典故,相传,无著菩萨在印度南方的鸡足山上观修弥勒菩萨,数年过去,无任何证见之迹象,心生烦闷,就走出闭关,解闷散忧。路遇一老妇,用一块棉布正在擦磨铁棒,趋前相问,得知老妇是在磨铁成针,见此情景,心中大受鼓舞,便立即返回山洞继续修练。三年之后,仍无一丝得证之相,又走出闭关山洞,看见附近,有一块石头,被山上滴落的水,打出一口洞,受此鼓舞,又返回山洞闭关修持……这样,前后十二年光阴,依然没有能够证见到弥勒菩萨,在极度绝望之中,他又走出山洞,漫无目的地行走在山脚下时,看到一条下身腐烂,上身血迹斑斑的母狗,横躺在他的去路上,这时,一种无限的慈悯,从他的心油然生起。他想用刀子把母狗身上的蛆虫一一挑出来,再割下自己身上的肉,去喂食那些蛆虫,把母狗救出来。但,他又害怕坚硬的刀刃,会碰伤蛆虫娇嫩的身躯。于是,他闭上眼睛,用自己的舌头,去舔取那些小生命,当他睁开双眼时,母狗不见了,看见的,却是金光灿烂的弥勒菩萨。兴奋之余,无著菩萨埋怨弥勒菩萨道:「我观修您多年,为何至今才现真身?」,弥勒菩萨答曰:「我从开始起,就在你眼前,但因业障蒙蔽,你没有看到我。今天,你心生大慈悲,业因障碍顿时释解,所以,你才看见我了”。
21)中观:(梵音﹕Madhyamika﹐藏音﹕dbu ma ) ,古印度四大佛教哲学宗派之一,属大乘宗派,又称「空宗」。由龙树菩萨与他的学生圣天所创。奉《大品般若经》为主要经典。龙树的《中论》,《六十正理论》……与圣天的《百论》,为此宗的基本理论著作。此派认为,一切事物,因缘和合而生,故之,其自性本空。所有的事物,赖以条件而存在,因此,由条件形成的事物,是不真实的。此派阐扬并发展了「缘起性空」,「一切皆空」的宇宙观,所以,中观派又被称为「大乘空宗」。后来,此派又分成应成与自续两个派别。
22)唯识: (梵音:Cittamatra 藏音:sems Tsam),古印度四大佛教哲学宗派之一,属大乘宗派,由称瑜珈行派,此派尊弥勒为始祖,创始人是无着与世亲兄弟。无着的《摄大乘论》,世亲的《二十唯识论》,《大乘百法明门论》等,在创宗方面作用很最大。此派学者的著作颇富哲学色彩,他们认为众生的识是变现万物的根源,由于世间万物皆由心识所变,因此,万物(外境)是空。另外,此派极注重因明逻辑,推进了古代印度佛教认识论…
《中观精要(根登曲佩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