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精要(根登曲佩著)▪P3

  ..续本文上一页棵被风吹动的树,倒向实执那一边去了。这种(逻辑)不也太离谱了吗?

   「证悟空性,首先要了解空性的障碍」这是一种极为普遍的说法。宗喀巴大师也说:「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纯粹存在与真实存在;真实非存在与纯粹非存在之间,是很难区分开来的。」他还认为,中观应成派与中观自续派之间,很难找到共识的最终原因也在于此。所以,在没有证悟空性之前,我们没法辨别出一个不受意识支配的真实有,也没法相信被假模假样地辨认出来的所谓空性障碍。

   有些人认为,当我们的心理产生「此瓶存在」的意识活动时,随之也会产生「此瓶真实有」的执着心理。并认为意识活动与执着心理两者很难区别开来。

   那么,理性与实执,一个被认为是成佛的首要条件,另一个则被认为是所有过患的母胎。但此二者彼此相似,几近乱真,如同形影相随,很难分辨去舍。故此,没有必要为之分野划界,统统否定破除便就是了。

   如果说,认为「天亮了」的心是正量心,那么,「该整装系带」的念头,也应该是正量心。同样,「喝茶」,「吃糌巴」等等所有心思念头,都是地地道道的正量心。所以一天到晚,在我们的意念活动中,没有一个念头是应该被否认,被破除的。试问,那个被称为「实执」,应予破除否认的心,是从何而生的呢?从无始生命起,我们业已深知熟悉的这个「实执心」,如果在一天时间内,在我们心里仅仅产生一两次,实属离奇稀有的了。

   我们对那些习惯了的事情,往往会产生第一个反映。譬如说,当你在路上遇见自己的父亲------一个婆罗门大师走过来时。你的第一反映一定会是「噢!我父亲来了」。而不会是什么「婆罗门来了」,「大师来了」之类的了。这些在《因明学》(11)的著作中已详细论及。从无始以来,我们深深地习惯于「实执心」,所以,当我们看到「瓶子」时,第一个反映一定会是此瓶子为「实有」的心了。因此,不管我们对瓶子、柱子,存在,非存在等,进行如何的思维分析与逻辑推理,来加以否定。也不能将把眼前活生生的瓶子置若罔闻,而去否定瓶子实体之外的一个抽象「实执」。对于这点,不要说古代的学者们,连格鲁派中,具有实证经验的贤哲们,也都考虑得非常周详。比如,章嘉仁波切(12)曾经不悦地批评那些不切实际者们说:「忽略这个生动活泼的现象世界,寻找一个不复存在的兔角去否定」,贡唐丹贝卓美(13)与班禅罗桑曲坚(14)等大师也曾发表过相同的观点。

   有些人认为,如果用合理思维去否认瓶子,柱子的存在,就会产生一种虚无飘渺的断见,为此而懮心忡忡。其实,这是一种不必要的担心。因为,看着一个实实在在的瓶子在自己眼前,凡夫俗子的心里,绝对不可能产生「此瓶完全不存在」的「断见」。

   如果在眼睛看到柱子,双手触摸到柱子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产生一种「此瓶虽然现于我前,但实际上是空的」,这样一种有感而发的念头的话。这种念头即是现空不二的中观之见,怎么会成为断见呢?

   总之,认为瓶子根本不存在,或者,眼睛亲自看见柱子,心里油然生起一种虚妄不实的感觉的话,就没有什么理由害怕成为断见的了。有诗云:「心中虽然断为无,双眼望见活脱脱,黄帽堪布虽末宣,早知此为虚幻心。」如果把黄金、石土、草木一齐掷入火中焚烧的话,能燃烧掉的,就会被烧成灰土;未能烧毁的,则将遗留下来。同样的道理,如果用合理思维,对一切现象世界,不加以区别进行否定的话,一个虚幻不实的世界,将会遗留下来。所以,我们不能够把原本虚幻的因缘法,从诸多现象中分割出来,让它独自保持圣洁,不染受合理思维判断的影响。

   不承认「常规真理」,并不意味着对因缘法也应采取持疑的态度。因为,所谓的「常规真理」,就是学者们为了把常规世界的现象,进行分割演绎时,所采用的三段式逻辑(15)。实际上,是那些学者们,本着维护自己观点的目的,用无明杂染的宗派之见,对现象世界进行一系列的特征描述后,根据自己的概念推断抉择一个自认为正确的东西,并冠之以「真理」,「信实」,「不欺」。也就是说,所谓的「真理」,只是六道轮回中的生命,其心中与生俱有的意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一种转换与变相罢了。比如说,当小孩的手接触到火时,小孩会「呱呱」地哭喊起来,其父亲走过来,会带着教训的口气给小孩讲述道:「你的手是肉做的,而火是烧烫的。手触到火上,当然会被烧痛的」。这样,通过权威的经教与讲述道理的方式,「真理」就被创造出来了。所以,只要我们能够感知大地、岩石、山脉等现象的存在,我们就无法否认「三宝」、「业果」、「因缘」等现象的存在了。如果一个人对需要感知的世界,即感官世界以外的东西,没有一丝的感应;而仅仅感应到,一些不需感应的感觉世界的话,那么,此人一定是一位无精神追求的凡夫俗子。

   一旦我们达到了古代咒师们所描述的「究竟法性,超越思议」的境界时,大地、岩石、因缘、三宝等,所有善恶中性的感觉将统统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体意双运,二谛双运,善恶双运,吉凶双运。彼时,遍知一切智慧的千千万万部分,将圆融在真实法性的智慧中,与之变成一体。

   一般而言,我们凡夫俗子对于自己所相信的东西,有些是出于情愿,有些是出于不情愿,也有些是出于无可奈何。但是归根到底,莫过于相信自己的感觉罢了。因而,所谓的「信奉」,就是指经验感觉的力量,迫使我们的心识,不由自主地去偏执某一外境。

   没有人会把梦中的经验当真。但是,睡梦中出现的苦乐以及种种恐怖可怕的感觉与感受,我们不得不信服。比如说,梦见自己从一个万丈高的悬崖往下坠落,如果按照三段逻辑的推理,那将是必死无疑的了。但,梦境出现了转机,从悬崖上掉下来,又从底谷返回,升飞到天空。此等现象,以逻辑推理,则是完全不能够成立的。从悬崖上坠落时的恐惧感;还有飞升腾空的欢乐心情。种种经验的变化,对我们的心而言,又是无法否认的实事。鱼儿可以在水中悠闲自得,而人在水中,则害怕被水淹死。不同的觉受,对鱼儿和人,都是不得不接纳的实事。

   区分「我方承许」(16)与「他方承许」(17),是中观应成派理论中,最与众不同的特点。「他方承许」是指还没有从二元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凡夫俗子,对某一现象所作的不由自主的承许。但是,凡夫俗子的任何感觉与想法,则不能被证悟法性的瑜珈师主观地接受。此即中观应成派所指的「我方承许」。当一位没有任何主张的立论者(诘难者),在禅定状态中一言不发时,有主张的敌论者。以权威的经教,或以严密的逻辑,对立论者进行辩论时,所回答的将纯粹是他自己的主张。所以,这个「无主张」的思想,如果用文字、概念,特别用诡辩逻辑去描述的话,是极其不适合的。

   从心底里接受「大地的存在」,是属于「我方承许」,出于无可奈何,迫不得已地承认「大地的存在」,即属「他方承许」。佛陀在菩提树下合目静坐七日,是佛陀本人「无承许」的观点。但,转*轮,讲述四圣谛法,引导众生开悟解脱,则是以慈悲为原则的「他方承许」。其实,这并非中观应成一派独有的见识,任何一个承认世俗谛与真义谛,了义与不了义的宗派,都有相同的见解。《释量论》(18)中也讲到:「真如本性,平等无别;超然姿态,静待外境」,在很多梵文的批注中清楚的讲到,佛陀在讲经说法时,也承许物质世界的存在。

   每个人的思维、觉受,以及表达方式,都是以主观的「我方承许」与情面的「他方承许」两方面表现出来。如果依此为据,宣布佛陀与众生的思维与觉受也一样的话,就没有人会相信的啦。

   在现代寺院的一般辩经中,如果你害怕被对方驳倒的话,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保持不答复的姿态,对对方拋出的任何一个诘难,均作「不维护任何主张」,「不维护任何主张」的答复。便能在玩笑与嬉戏中,轻而易举地击败所有的诘难者。 三段式逻辑,是在人们的分别心之上建立起来的。如果你把它作为一种武器,想去击败理论上的敌手的话,其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如果用它去攻击「不维护任何主张」的观点的话,进入法界的入口处,又被封锁地严严实实。所以,陈那(19)在《集量论》中对逻辑的种种缺陷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知识,建立于二元思想之上,

  正量,取决于真假外境。

  在不实的虚妄中,二者如此地相互依托,

  孰人能够凭信「常规真理」。

  世间规则,未经研究与分析,

  宗派理论,经过切磋与提炼。

  二者相依托,互为根据。

  孰人能够凭信“常规真理”。

  

  仅是一种心灵的变幻,此世界虚妄不实。

  而其固有的自性,则不以心灵而变化。

  真实与虚幻,相互交替。

  孰人能够凭信「常规真理」。

  立论者,企图掩饰自己天大的过失,

  敌论者,计较他人针眼般的瑕疵,

  此胜则彼负,如日夜之更替。

  孰人能够凭信「常规真理」。

  

  现而不实,破除执着实有的常见,

  非现不实,摒弃虚无飘渺的断见。

  一种原则否定另一种原则,

  孰人能够凭信「常规真理」。

  

  实有执着,造成对朋友的依恋,

  正量标准,认识到朋友的恩惠。

  增加贪欲,其二者不分伯仲。

  孰人能够凭信「常规世界」的真理。

  

  实有执着,认为敌人是真实的,

  正量标准,认识到敌人的威胁。

  增加怨恨,二者不分上下,

  孰人能够凭信「常规世界」的真理。

  

  推理逻辑(比量)来自于心的感性经验,

  而现实中的真假又靠推论逻辑来判断。

  儿子的诞生,证明了父亲的存在,

  孰人能够凭信「常规世界」的真理。

  

  理论…

《中观精要(根登曲佩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