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建立,源自于创始者们的思想,
创始者们的思想,又是通过理论来证实的。
如果能够自作主张,何需依赖别人,
如果不能自作主张,谁人可以信赖。
正确的理论﹐引自于权威的经典,
而经典的权威与否,又要靠理论来印证。
理论中能够领悟到的话,何必苦苦求寻权威,
理论中领悟不到的话,权威何有所用。
弥勒佛示现真身,无著菩萨仅见母狗一条(20),
不要轻信,未被检验的第一感觉(自然心)。
中观(21)与唯识(22),观点相反,势不两立。
谁敢相信那些智者的思想。
凡人寻求真理,
得悟天生的实执心,才是衰败的根源。
而学究们找寻真理,
得到的,却是更加糟糕的「被宗派异说染污的实执心」。(遍计实执)
在「有无」,「是非」,「真假」等,
被喋喋不休地,争论的世界里。
经常所见到的,被称为「知识」,
熟练习惯了的一切,就成了「正量标准」。
多数人的喜好,变成真理,
众所公认的一切,成为心所归依的教派理论。
每个人,有自己不同的判断标准,
金刚盘石般的圣旨,被人们用作判断是非的依据。
每翻一座山,人们信奉一种不同的宗教,
有数千位智愚不等的人,哄起而信从。
他们各自宣称「惟有此派,真实不欺」,
对如此之自我标榜,
同类者,闻之将欢乐喝彩。
而别人听后,将会感觉反胃恶心。
在生命轮回的六道世界里,
十人赞同,却有百人反对。
人类所见闻到的,天神闻所未闻,
因而,谁能判断真假的区别。
毕生致力于智慧的追求,
哲人,有时也难免失误。
因此,莫把世间颠倒的感觉,
当成一种「正量标准」。
心怀己所需要,己所喜爱的心思,
并视之为衡量一切的,「正量标准」。
这像是在海市蜃楼,消失的空地上,
复见珠宝,堆积如山的幻景一样。
每一次,脸部表情的变化;
还有,镜子层面稍微的更变,
均可导致镜中影像,现示异样的面目。
知识----飘忽不定的镜中影映,
定会在变化中过时、消隐。
智力分析,使我们对存在产生怀疑,
手指触针,又使我们感觉存在的真实。
难道,针刺的痛觉,只是手指的感受?
抑或,感觉会错乱,疼痛非实在呢?
探求存在的根源,怀疑到存在的实在性,
得悟出存在的非实在,又想到存在的真实。
追求真实,得到的却是虚幻,
经验到虚幻,又觉得虚幻本身是真实的。
说中观派不承许任何观点,并不意味着他们一辈子就缄口不语,月称菩萨也曾讲到:「这是那烂陀寺院(23),我是月称,这是我的袈裟,佛是从菩萨之中产生的」。很显然,月称菩萨在这里,就已经承许了很多的观点。讲到有无承许的问题时,我们必须得把常规分析与真实分析二者区别开来。但是,也许有好事者会如此发难:「你在真实分析阶段所言的『不承许观点』,本身就是一种承许」。这种极端挑剔的态度,就像有人说「我要睡觉,请别说话」时,另外一个人走过来故意戏弄地说:「你说你要入睡,让我们莫讲话,本身就说明你自己不想睡觉的了」。这真是一种无聊的游戏。据说从前有一群天鹤在天空中飞行,领头的天鹤警告其它众天鹤道;「现在我们不要出声讲话了,否则,就会被别人射死的」,众天鹤听后,齐声回答道「不讲,不讲,不讲﹐﹐﹐﹐」逐渐地,所发出来的声音,反而越来越大了。
总之,如果说在禁语,吃斋期间的圣誓,以及佛陀在对十四种邪见的问难(十四无记)(24),莫置答复的沉默等,属于合理的话。那末,无承许的观点也应该是合理的。有偈道:「前世后世被问及,世尊佛陀示沉默」。如果按照律藏经典中所言,「无言以对」是最彻底的失败的话。那末,佛陀不就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吗?劝君切莫以持有这样的(荒唐)逻辑,而沾沾自喜了。圣天菩萨(25)言:「谓何如此甚深法,莫传根器不适者,故此世尊知一切,智者仰视齐颂扬」。圣天在多处赞扬了佛陀对有些问题,所作沉默回答的超越智慧与善巧方便。
如果你有一种天然的悟性,口头上不承认任何观点,也同样可以体悟到佛法的正见。否则,我们无法对圣天菩萨所说的「戒禁不言」一语,其深奥意趣,能够有个真实的了解。某日,古印度商人给孤独(26),诚邀世尊,到其花园卸用午斋,但,世尊沉默未答,然而,给孤独从世尊沉默的表现中,领悟到世尊接受邀请之用意。如果商人给孤独缺乏一种悟性的话,他不可能对世尊的这种默许,产生一丝的领悟。
细腰美女(27)在自己盲儿面前所称赞的「你是征服宇宙的统治者」,是一种承许。盲儿问美女母亲:「那么,汝之所言,是你自己的肺腑之言,还是为了照顾我的情面」时,细腰美女也只能如此作答「我所讲的全是我的肺腑之语」。事实上,细腰美女如此的承许,完全是害怕伤害了盲儿的情感,而言不由衷地讲出来的,在美女的心底里,绝对不会相信,其双目失明的盲儿,就是征服宇宙的统治者。像盲儿的存在一样,我们也无法回避外部世界的力量,诸如火的烧毁能力,水的冰冻能力,以及风的摇撼能力。但是,我们必须把对现象的承认,与自己由衷而发的「自方承许」区别开来。关于这点,在宗喀巴大师问任达瓦(28)的问答录中有详细的阐述,祈望以一个公正,不带偏私的态度去细心研读之。
纵观现在的当下心,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心思活动,莫一不是从愤恨,贪执与迷茫中演化而来的。如果说,在我们每天的心思活动中,有一个思想是合理,正确的话。那么,从无始轮回起,经过无数劫的生命流转,到今天,我们心思的增长依旧如此的微小,真是奇也怪哉。猫和狗,只能用最简单的三四个鸣叫音符,来表达它们经验到的所有情感世界。比起那些已经证悟了的菩萨,我们凡夫俗子,连猫狗的层次都没有达到。以如此低下的小人之腹,怎么能够测度遍知一切的佛陀,以无上智慧所证见到的,无边无际,广如虚空的法界呢?怎么能够把佛的证悟,限定在所谓的「无遮」与「非遮」的逻辑框架之内呢?
「不承许任何观点,本身是一种承许」的说法,与前面所提的,从未经验过糖果甜味的藏北牧人,顽固地坚持「唯有奶子才是甘甜」,是一样的道理。以镜子口面的大小,测度外部世界,认为外部世界的大小,只有镜子口面一样大,并认为未能在镜中显现出来的所有世界,属于理智分析与排除的东西之列。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这种以管窥天的态度,是体悟深奥妙法的最大障碍。
另外,假如说,那些立论者,在心中不承许任何一种观点,只是在口头上,他们承许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其所承许的观点,如果是一种口是心非的谎言的话。那么,那些心中怀有残缺不全实执心的敌论者,他们所论证的所谓「诸法非实有」,不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了吗?我们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当他们的行为情趣与我们完全不一样时。不论他们高低贵贱如何,最巧妙的办法,莫过于我们把自己的外部行为与内心世界区别开来。但是,如果对凡夫俗子的一般行为,也需要进行如此精细的分门别类的话。那么,很显然,对已经远远超越了菩萨十地阶段的世尊佛,更有必要将他本人微妙的意趣,与他在引导渡化众生时,所采用的善巧方便之间加以区别了。
提起所谓的「正见」,那些瑜珈师们用「远离言说思意的般若」,「心境不二的智慧」等等来描述之。而逻辑学家们则用「非有则无,非无则有」之类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对「正见」的了悟。总之,无论法界之究竟为如何,我们所能够思及、议及,和表述到的「法界」,依然没有超越出「有无」的二元范畴。所以,当然地,我们仍然需要那些誉满天下的智者,来为我们提示这些道理。但,诸如「法界」,「哲人的声望」,「自然本性」,「合理逻辑」,「远离戏论」,「明了四边」等等,只不过是人们在表达自己对「正见」的了悟时,所选用的言辞而已。
总之,一旦我们达到了,能够把「剎那」转化成「万劫」,「极微」转化为「宇宙」,的最终境界时。世上所有的不同原理,将会统统融化为一体。
明亮清晰的「子光明」,与证悟空性的智慧相互依存。而「母光明」(基元光明),则具有双体特征;一与异,有与无。而「母子」两种光明的特征在金刚阂母双面一体之上合二为一时,此即究竟意义上的母子光明之相遇,即「解脱」也。 根据经院辩论的原则,立论者云:「须弥山,应高八万由旬」
敌论者答:「承认」
立论者云:「极微,应是无有边际」
敌论者答:「承认」
立论者云:「那么,在单个的极微中,不应该能够容纳与极微同等数量的整个世界。因为八万由旬大的物体,不能容纳于微尘之中。敌论者只能如此回答:「你所承许的,只是流行于世的常识罢了。微尘中容纳大千世界,不应在常列之中」。如果你可以如此地破格常列,另立特殊的话,对那些不懂「否定之否定」原理的人,所承许的诸如「若不是非有,则应是无」,也应给与特殊体谅了。
简而言之,如果我们敬信大乘佛法,就必须信服其不可思议的方面。否则,在非常炽热的末日大劫火中央,独处一丝清凉月光;在炙热的太阳底下,开着一朵娇嫩的莲花;手持兵刃,杀气腾腾的愤怒佛,怀中却拥抱一尊佛母,爱欲缠绵等。如此这般的情景,在严格的逻辑推理下,纯粹是一种水火不容的相违反体了。但实际上,这些都仅仅是一种象征,跟唐卡中所表现的…
《中观精要(根登曲佩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