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观精要(根登曲佩著)▪P7

  ..续本文上一页,本身就是你的一种主张;主张白色的海螺为黄色,也是你的一种主张」。由此观之,「主张」或「承许」的定义应该是这样的:陈述者对自己所陈述的对象,一种发自内心的信念。但是,根据这样一个严格定义的原则的话,佛陀为诱导众生而宣说的「不了义」经,以及平常人所讲的谎言等,都是不可能产生的。所以,如果我们对不同观念,不同情形,不同理论,不同想法,以及不同主张,均不加任何区别的话,我们就不可能对佛法的神圣性,产生一丝的信仰。所以,经中讲道「如果我们可以凭赖自己的感觉器官,把它作为判定是非的正量标准的话,那么,圣道的修持,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换句话,也就是说,如果你可凭自己的感觉,决定一切是非的话,圣道的修持,与你何益之有呢﹖

   如果人们在自己心中,先树立起一个神圣的权威人士,然后,再把权威人士所说的话,当成至理名言,备加顶礼的话。那么,这个人的思想,就完全在别人的支配之下了;如果,首先证明理论的权威性,再去遵循创立者的言教,这是理论大师们所一贯遵循的原则。但是,服应权威之后,是否就必须得遵循其所定之原则呢?这就要看人们对可知事物的直接现象,间接内容,以及最隐秘部分的认知程度。也就是说,对所信从之对象及其真实性的了解与信任程度。当我们信从某一位精神导师,或者推崇某一教法的理论时,我们都会宣布说:「这位精神导师」,或者「这一教法理论」,是最「真实」的。但,实际上,「真实」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在信从权威或权威之言教之后,所获得的利益,或遭受到的损害了。所以,遵循善逝佛陀「扬善,弃恶」的教诫后,信徒们在信仰中获受饶益的原因也在于此。但是,善恶因缘法则,是佛陀引诱众生的方便之道,如果人们未能领悟「隐藏于其中的密意」,并对之产生怀疑的话。「世尊却用空性的道理,使人们信服,惟有证悟空性,才是最真实的解脱」。有言道:「要旨不偏,可以信从」。

  也就是说,如果对佛法最精要的内容,没有什么偏离性的误解。那么,追求人天善趣,福德圆满,修持以世俗利益为原则的大众教法,有百利而无一害,我们为何不从信而修之呢?这跟小孩子听从自己母亲的话是一样的道理,母亲告诉自己的小孩:「外面有老虎,如果你出家门口的话,老虎会咬掉你的耳朵」,我们尚且不论母亲如此的宣说,是一种诱骗,还是一种真话实说。但,肯定的一点则是,母亲如此这番的用意,不在于让孩儿永远不足踏门外,而是想让孩儿永远听从她的话。

   故此,世尊言:「泼妇,应该像新娘一样,举止端壮;在家俗人,应该把裤裙高高挽上;渡淌小溪流水,或玩打竞赛之后,应该把僧衣下盖至踝骨之上」。由此可见,从遵守最细微的戒律行为,到体悟究竟法性的实相,世尊佛陀始终一贯地采用善巧方便,迎合各种不同根器的人,引领他们步入开悟之道。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佛陀在传法时,为迎合对方领悟能力而宣讲的法,与他自己的实证体悟,有很大的区别。对佛陀本人而言,「六群比丘」(43)的裤裙上挽到膝盖,或者下盖到踝骨,都是一样的。但,考虑到舍卫城(44)善男信女们的情绪,佛陀制订了一个穿裤裙时的高低尺度,顺应了居民们的愿望。所以,显而易见,佛陀所讲的「虚空没有边际,但有中心;轮回没有开始,但有结束」,也是为了迎合舍卫城的居民们,对三界轮回的认识而随机宣讲的了。

   当常规世界的现象,还没有从我们眼前消失之前;当意识赖以存在的物质驱体,还没有改还成另一种形式之前,即便我们可以直接地体悟空性,但是,从前的承许,我们依然无法回避了。对此,我们不必用一种「合理逻辑」,挖空心思地去证实它的否存在了。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点,那么,我们眼睛所直接看到的,耳朵所听闻到的,还有其它一些亲身经验到的东西,也没有必要用「合理逻辑」,去证实或否认了。如果仅仅以否认常规真理,就害怕成为虚无论者的话,那么,我们眼睛所看到的形状,以及耳朵所听闻到的声音,也仅仅是眼睛与耳朵对存在与否,所给予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罢了。所以,我们不必对此忧心忡忡了。仅仅在口头上的一句:「一切皆空」,绝对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思维。所以,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追究,讲此话的人,他是否真实地体证到诸法皆空的实相。如果你对一位不主张任何观点的人问道:「此为何物?」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这是一座山」,「这是一棵树」,「这是一个人」。所以,在此没有任何必要,通过合理逻辑,强迫该人接受某一种观点了。

   当魔术师幻变出一头大象时,围观者亲眼目睹到的将是一头活生生的大象。因为,魔术师的真心用意,在于把一个不是大象的东西,幻造成大象,并让目睹者相信,眼前的这个动物,的的确确,就是一头大象。如果在围观者中间,有人问魔术师:「这真的是大象吗?」时,魔术师当然要回答「这真的是一头大象」了。魔术师的如此作答,是魔术师顾及围观者情面的一种「他方承许」。

   总之,如果我们不承认佛所讲的「了义经」与「不了义经」的原则,那么,我们就没有办法来区分「自方承许」与「他方承许」之间的差别了。如果有人反驳道:「那么,中观哲学的所有论着,不是中观论者们自己的观点,那是谁的观点呢?」这种诘难本身,就像是在说:「在《中观大疏》、《楞严经》等诸多经典中、利用各种逻辑理论,不厌其烦地讲述『不依客观而独立存在的意识』和『即非精神也非物质的究竟实相』等等,难道这些论述,不是佛陀他本人的观点,还会是谁人的观点呢?」

   所以,直接能够影响到「他方承许」的逻辑,实际上,跟细腰美女对自己盲儿所言「我说你是征服宇宙的统治者,仅仅是为了照顾你的情面而讲的」时,细腰美女不会因为讲出了实话,而害怕被砍头是一样的道理。所以,细腰美女在盲儿面前,为了照顾情面而讲的「他方承许」,也只好当做是她真心实意的实话了。关于这一点,在宗喀巴大师对任达瓦的问答录中有详细的阐述。

   如果没有照顾他方情面之「他方承许」的话,体现世间万物清净完美的佛祖,与显示不净有漏的芸芸众生之间,就不可能有一句,可以使相互沟通的语言。

   常规分析与绝对分析的区别在于;绝对分析,是我们在分析某一事物,有没有它的「自性」或「本质」时,所进行思考的一种思想;而常规分析,则是对某一事物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的思想。所以,不要说实事论派的信徒们,连那些从未受过,任何哲学思想影响的凡夫俗子们,也不会对魔戏法变造出来的黄金,感觉心满意足。人们想得到的,当然是一个非虚造的,拈之有量的纯粹黄金。他们的这种思想,源自于对黄金的贪着之心。黄金,乃起贪念之根源。所以,佛陀指出「实执心」,不仅是无明的根源,并且还是贪着与愤怒二者的母胎。所以,在这种思想情绪之下,所获得的黄金,也是分析黄金自性本质与究竟的思想,在其起心动念之下求得的。

   认为「自方承许」与「他方承许」之间没有差异的观点,说到底,就跟「佛感受到的,众生也感受到;佛知道的,众生也清楚」之说是一样的道理。如此以来,谁敢相信经论中传说的,具猛力菩萨(45)通过神通,也未能看见佛祖发髻顶端的故事。

   崇信佛法,就必须得相信其不可思议的方面,如果把自己未能想到的,或自己的心思未能达到的部份,统统说成是「不存在」的话。这跟虚无主义的言论,「吾见故,彼存在」没有什么两样。对此,我本人进言一句:「你没看见,就不等于它不存在」。

   如果有人说「无火有烟,需要在逻辑上成立,需要亲眼看见,需要用我的眼睛直接看到。因为,无火冒出的烟,我是从来没有看见过的」。实际上,「有火便有烟」的逻辑,是一种欲把存在的实相——即完美无缺,尽善尽美的各种现象,包括五颜六色的现象世界,以及善恶苦乐的情感世界,统统归纳到自己针眼般大小的思想中的企图。

   宗喀巴大师(46)在为《入菩萨行论》作注疏时,把「改变常规的世俗之见,其难可比上青天」一句,解释成「为了改变世俗之见,我们不必在道修上下太大的功夫」。这表明,一旦道修达到炉火纯真的地步,世俗的一切现象将会在我们的心里自然地消失。承认世俗的真理,完全出于一种身不由己。因为,当无明中与生俱有的错乱感觉,在我们心中自然出现时,由无明思想支配之下,产生的善与恶,有与无等原则,也在不知不觉当中受到影响了。故此,我们只能无助地,别无选择地在轮回中继续漂泊了。我们必须明白「无助」﹐即是「身不由己」之意了。 所以,我们不应该庆幸我们自己在轮回中的「无助」与「身不由己」,而应该为此感到沮丧和不安。《入菩萨行论注疏》中说:「为了扭转世俗之见,我们历经千辛万苦……如果你能远离世俗的影响,我将与你为伍」。

   我们的心,是否经常受到更大心力的影响呢?寂命大师说:「心,总是被更高的心力影响着」。他认为,常规分析中的意识,会受到绝对分析意识之影响;而绝对分析的意识,又会受到瑜珈师,禅定中更高一层意识之影响。这样,高层的意识,总是影响着其下一层的意识。但是,如果说我们的心,需要被一个强大而无助的心力影响着的话。那么,在我们的心识活动中,没有比「五烦恼」,尤其没有比「无明」更强大的心力了。所以,由强大的无明之力,创造出来的各种心识活动,也就自然成为一种合理的「精确物」了。但是,寂命大师认为,低层的意识,不会影响高一层的意识。他举一列子进行反驳到:「……否则,意识到女人之身,污浊不净的思想,将会受到世俗之见(视女人之身完美的思想)的影响了」。

   因此,实事论派的信奉者们,通过逻辑分析,否认常规,世…

《中观精要(根登曲佩著)》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