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义慧剑释 第十课

  全知麦彭仁波切著

  索达吉堪布译讲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顶礼文殊智慧勇士!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第十课

  下面我们学习《解义慧剑》。现在讲四依四不依。其实四依四不依在《涅槃经》专门讲四不依的一品里面讲得比较广,你们如果有时间应该看一下。

    今天讲第四个问题--不依心识而依智慧。前面讲了不能依人要依法;法有言词的法和意义的法,我们要依意义的法而不能依表面的言词;意义有了义和不了义,我们要依止了义的法;了义的法有智慧的行境和心识的行境,也就是说虽然法是很了义的,但是一般来讲,既有宣说世间心识的行境、全部是感官所了解的法,这是心识对境的一种法,还有一种是一般的凡夫人很难以通达的、唯一是佛和菩萨的智慧所了悟的对境,这叫做智慧的法。我们真正要求的就是智慧,也就是出世间的、真正能超离轮回的法。

    现在世间所谓的佛法,有些是发财的,有些是治病的,有些是得名声的,还有一些是希求暂时悉地的……,这些虽然也是一种佛法,但是对真正断除自相续中所有的烦恼障或者所知障还是有困难,对从轮回当中真正获得解脱也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如果我们所求到的法真正是智慧的法,那它就能断除烦恼和障碍,所以大家在求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

    大家也知道,佛法的来源是上师,如果上师自己都是对出世间法尤其出世间的智慧一无所知,那依止这种上师想真正获得出世间的智慧还是非常困难的。现在末法时代的时候,大家要寻找上师一定要找具相的上师,最好是有菩提心和空性正见的上师。如果没有找到这样的上师,那要以佛法的根本道理引导别人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一点大家应该记住。

   庚四、不依心识而依智慧:

  实修了义时,不依随词语,

  分别二取心,而依无二智。

    我们在前面已经分析了了义和不了义的法,并且知道了了义的法。虽然佛陀完全抉择了最了义的法,但是在法里面的确有一些随着分别念、言词所抉择的、凡夫人的分别念也可以理解的心识的法,还有一些完全是诸佛菩萨的行境,比如空性见解、如来藏光明,这些都是佛和菩萨的智慧所抉择的。我们要选择的不能是外所取和内能取(也就是凡夫的分别妄念所抉择)的法,因为这些法就像《入中论》所讲的那样:"痴障性故名世俗。"意思是因为愚痴的障碍已经遮障了我们的心识,所以这些都是一种世俗方面的法,并不是完全抉择真谛的,因此我们不能希求这样的分别念的法,而应该希求无分别的法。

  我们所求的法,如果是佛经,则应该是像抉择空性的《般若经》等,或者是大圆满及一些密法的最殊胜的教言,这些全部是智慧对境之法,因此是非常殊胜的;如果是佛陀之后出现的,则应该是像龙猛菩萨、月称论师所抉择的空性法或者弥勒菩萨所著的论典,这些也是非常殊胜的。如果我们自己寻找智慧有一定困难,那一定要依靠这些经论,如果依靠这些经论,的确自相续的智慧逐渐也会引上来的。

  现在有些人有这种说法:我们现在学佛,只能学经不能学论。汉传佛教的有些高僧大德也有强调这种观点的:我们只要一心一意学一两部经典就可以了,除此之外所有的论典不能学啊……。其实这种说法还是需要值得观察。

  以前南怀瑾先生在宣讲《圆觉经》的时候强调这么一个论点:依经不依论。他说:应该依靠经典,如果经典搞不懂,最好查一些佛学词典,如果佛学词典里面没有说清楚,那一定要下功夫啃经文,这样慢慢运用在生活中就会有所体会的;或者依靠我所写的、所讲的教言也能了解佛经。后来多识活佛在《爱心中爆发的智慧》这本书中驳斥他说:"南怀瑾先生,如果说不能依论典要依靠经典,因为所有的论典都不可靠。既然所有的论典都不可靠,那你说佛学词典能可靠吗?"我看他说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大家都知道佛学词典是后来的很多人编的,而且有些佛学词典的内容特别糟糕,是有些连基本的佛理都不懂的学者编辑的。然后多识活佛又说:" 如果不能依靠论典的话,那你所写的和你所讲的这些难道可靠吗?你所说的这些话远远超过龙猛菩萨、无著菩萨、玄奘大师的观点吗……"驳斥得比较尖锐。

  确实,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说的:我们一定要依靠经典,不能依靠论典……。其实这些人口里说出来的也应该说是论典,那这样的话任何一个上师口里说出的话都不可靠;而且按照印度的传统而言,要想真正理解佛经的内容,真正能依靠自己的力量解释佛经的唯一是龙猛菩萨等极个别的、佛陀在佛经里亲自授记的大德,除此以外包括后来的月称论师等大德在显现上也不能完全解释佛经。但现在很多人就有这种说法:要讲法一定要讲经,不能讲论。当然有些论典不是大成就者写的,这一点我们也承认。像现在一般的修行人、一般的学者写出一部论典,他们自己说这部论典写得如何如何好,那这种论典不能依止。我们在学大乘论典的时候对论典的概念和法相有专门的定义,所以真正的论典我们是不能否认的。如果你遮破了所有论典的观点,那么对于真正的佛陀教义,凡夫人一直啃可能也啃不动,没有牙齿不好啃。

  大家要依智慧不要依分别心。现在我们学习也好,背诵也好,应该学习以前的大成就者所写的非常珍贵的论典,他们在这些论典里所讲的全部是入定和出定的智慧,将这些智慧尽量一点一滴地融入自己的心相续,这就是我们所修的法。

  有缘之本性,二取自性心,

  彼缘彼虚妄,不证法性义。

  为什么说不能希求分别的对境,不能求心识而要求智慧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所有的"有缘"("有缘"是有执著、有分别的这些法),不管它是执著有也好执著无也好,或者执著建立也好执著遮破也好,世间一切的戏论和执著全部是能取和所取的自性,能取所取是凡夫俗子的分别念妄想出来的。这些空的执著也好、有的执著也好,全部都是有缘、有执著的,而凡是执著的一切相全部是虚妄的。《十地经》、《宝积经》中都讲了,凡是见闻觉知的法都是虚妄的。在《楞伽经》里面也说:"诸法世俗生,胜义无自性。"意思是在世俗中所有的法是虚妄性的,有产生也有毁灭,全部是这样显现的;而实际上真正远离一切戏论的法在世俗境界中是不可能显现的,它并不是分别心的对境。

  所以只要有这样虚幻的分别念,就始终不能证悟远离能取所取的法性。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乃至没有消除执著分别念的网之前,要证悟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我们真正远离了一切执著相,在那个时候会通达一切诸法的法性。

  《三摩地王经》说:远离是二边,智者住中道。意思是远离有无为主的四边八戏的智者实际上真正住于中道。我们在中观里所讲到的中观论师的观点应该这样来理解。大家应该清楚,分别心只不过是暂时的执著,比如说:这些法是空性的,这些法是光明的。在我们的分别心面前既有一些空的执著也有一些明的执著,这些都是可以的。因为我们的分别心只能缘这些,除此之外现在没办法见的,但是当你到达一定境界的时候会明白:这些都是假的,这些都是虚幻的,所以是不实在的。如果我们认为这些不实在的东西是最究竟的所求、最究竟的目标,那就错了。就像需要喝水的人在遥远的路途中看到阳焰,表面上看来这真的是一条河流,但是实际上阳焰不能解渴,不能满足渴者的愿望。同样的道理,希求解脱者最终要得到的就是诸佛菩萨无二的智慧,在没有得到这种智慧之前,所有的执著相都是虚妄的。当然这是从最究竟角度来讲的。

  在这些问题上大家一定要分析。我们现在在这里抉择的是最究竟的见解,就像在讲《中观根本慧论》的时候,对所有的法:善、恶、佛陀等都一并破除。站在这个高度的时候,现在世俗当中所修的一切法应该可以逐渐断掉。

   下面对这个原因继续宣讲:

  缘有实无实,缘二缘非二,

  如何缘亦缘,缘取是魔境,

  此乃经中说。

  凡是有"缘","缘"在这里就是"执著"的意思,缘取柱子瓶子等有实法也好,或者缘虚空、石女的儿子等无实法也好,或者缘取执著这两者,或者缘取非二者,不管是缘这四种当中的哪一种法,只要你有一种所缘的对境或者能缘的心识,这实际上就是一种执著,这是一种动摇的心,也是一种分别念。这种分别念不能成为断除轮回根本的宝剑。如果站在最究竟的空性见解立场上,实际上缘任何一个法,不管是善法也好恶法也好,在这个时候,它都是一种魔业,是魔王所制造的一种魔业。所以《文殊游舞经》里面说:“缘取多少,行亦多少,魔业亦尔。”意思是我们缘取多少,其实在行上也会有这么多;有多少个这样的缘和执著,魔业也就有那么多,所以这是不合理的。

  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所有的缘取和分别在修行中也是一种障碍。这里也说了,缘任何一个法都是一种执著,这种执著在抉择《般若经》时是一种违缘。《宝积经》中也说:诸比丘,如果有人有二取,这是魔的加持,不信大乘者也受魔的这种诱惑。所以我们在讲般若空性或者站在最究竟的应成派观点的时候,所谓的魔不一定是眼睛睁得大大的、獠牙毕露的外魔,真正的魔就是在抉择根本慧定或者最究竟见解的过程中执著一种相,包括执著单空、执著如来藏或者执著菩提心。麦彭仁波切的其他教言中也说要抉择最究竟见解的时候包括菩提心在内的一切所缘执著必定要消于法界中。《中观根本慧论》说:涅槃也不存在,如来也不存在,三宝也不存在,四谛也不存在。通过理证和教证一一抉择后对每一个法都远离一切执著,这是在有关的大乘经典中已经再三宣讲过的。

  依凭何破立,无法坏所缘,见无破立解。…

《解义慧剑释 第十课》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