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思路▪P2

  ..续本文上一页

  往往最容易行险路;

  究其原因,

  二者皆是「自我」意识太强;

  因此,唯有情感与理智能保持平衡的人,

  纔能表现冷静、沉稳、安如;

  如此,正合了佛法中的「戒定慧」三无漏学;

  如果,经常使自己的情感与理智能保持平衡,

  那末,此人便算是一位修心养性的行者了!

  33

  人类是问题的制造者,

  每一个人为了问题,

  生下来就在追求答案;

  像任何的知识与经验的教和学,

  以至食、衣、住、行、育、乐等的完成,

  无论是任何职业阶层的高低分别;

  但是,所有的结论,

  最后拥有的是解决不了的「为什么」!?

  34

  云飘飘,因风而动,

  风的动态,因云而显;

  风云会合,物相作用,

  风云离散,物相寂然;

  其实,

  森罗万有,原本因缘聚合,

  缘聚缘散,在在不离心识分别;

  执着成迷,喜舍则觉;

  所以,风幡之动,

  惠祖道:仁者心动!

  35

  人,无论是男人或女人,

  时刻都得记取:「你,不仅仅祇是一个男(女)人而已」!

  因为,在你每一个现前的未来,

  有多少事物等待着去承受和处理!

  你,时间容许你停留在任何一个时刻吗?!

  没有变化的你,

  去应对多变的人生,

  那么岂不是生存在一个白痴般的世界!?

  36

  船的航行,

  如果以机器代替划桨,

  必须具备购得机器的条件;

  否则,便只有勤劳不歇地运用自己的双手了!

  可惜,世人的流弊,

  却往往吝于「手」的利用,

  一味地奢望于「等有了钱」,的时刻;

  结果,毕生的大好时光,

  就这样消耗在「等」的虚妄之中!

  

  37

  一个献身宗教的工作者,

  其工作态度是平等互重,舍弃自我;

  弘传教化,

  只是告诉对方于人与事的认识,

  如何纔能完美人生;

  绝对没有些许权利的拥有,

  否则,便是以价值交换代价,

  根本谈不上义务二字!

  38

  德养兼具的圣贤中人,

  从来无害于人,

  纵然他人权加害;

  但是,圣贤中人是不受其害的!

  譬如无瑕疵的珠宝,

  任何污浊垢秽,

  怎也无法浸损;

  虽然,难免于浮表蒙上一些尘埃,

  但是,珠宝的本身,

  却永远是彻然净洁的!

  39

  所有一切事,一切理,一切法,

  无不是发生于一微尘者;

  即是一大世界之形成,

  亦不离于一微尘者。

  然而,微尘的形成,

  少不了湿,暖,动,硬,

  四大和合而有者;

  即使科学已臻太空时代,

  仍不外质碍,风动,火温,

  潮湿四大元素;

  可见微尘之说,

  仍属电子,质子,分子,原子,中子,核子等等,

  以至未发现的诸子之最!

  40

  学行者应该有的思想与观念:

  在家,是「看破一切」的时刻;

  出家,是「放下所有」的时刻;

  否则,出家了,

  仍在「看破中」过日子;

  那么,自度度人的时间距离,

  便会遭受无以弥补的损失,

  同时,步向解脱之道的机会,

  必然地减少太多太多!

  41

  强调自己就是否定他人,

  拥有谦虚就是储蓄财富;

  接受,原本就是增长知识经验的最好方法;

  同样,容忍的结果,

  正是修养心性的最好收获;

  因此,这个世界的人类,

  如果共同住于和平而且希冀安乐的话,

  必须大伙儿扬弃那份强调私欲的自我!

  42

  身口意于佛法中谓之三业,

  乃是起于造作之时;

  同样,清净三业,不离造作;

  可见,众生之业,

  缘于身口意无始以来的造作,

  其所造所者,

  必然是不离恶或善;

  学佛之道,清净三业,

  除了未来者不再造作,

  已成就者,

  面对面,认识它,了解它,

  然后入于绝对的无,

  行于绝对的觉!

  43

  人生际遇不同,

  有坦途,有坎坷,

  顺逆差别,谁为主宰?

  是为莫测之秘;

  众生果报之时有感受,

  果报未生之时难预料,

  后知后觉是众生,

  又有谁能事先觉!

  迷悟差别谁主宰?

  仍是生命之秘密;

  如此秘密何由起?

  如此秘密是什么?

  佛法之中谓之业!

  既非冥冥孰主宰,

  自作自受自主宰,

  一切完成于自造作,

  学佛之人体会迷,

  于人于事追求觉,

  由迷转觉是佛道,

  行是终了方知妙!

  44

  于学佛修行成就的阶位次第,

  如果以『成道』做为标的,

  则往往西方极乐世界,

  只是摆脱娑婆的众苦,

  迁移至另外一处国土,

  以净莲而托迹,

  经时空的培养,

  待花开见佛,

  成为极乐世界的众生,

  聆听阿弥陀佛说法,

  加以自己修行,

  而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方始成就补处菩萨。

  45

  修,就是取正,

  正,是相对法中属于善的;

  养,就是维护,

  护,是完整的延续存在;

  修养,就是于理追究义谛,

  于事探讨真实,

  于物讲求得体,

  于心务期圆融;

  也就是心性上的究竟工夫,

  直达明心见性的境地!

  46

  生命的里程中,

  有意住于爱境,

  应该步入希望的道路;

  或者往于恨境,

  必定已入嫉妒的旅程;

  但,二者的中间,

  总少不了以傻劲做为支柱!

  肯定地说:爱与恨的桥梁,

  原本就是一个「妒」字;

  而妒的支柱,

  总离不开一个「傻」字。

  

  47

  知,是觉的基础;

  识,是悟的因素;

  知,必须了解真谛才成识;

  觉,必须突破局限才成悟。

  可见知要建立起识方能觉,

  而觉必欲达到悟方算圆满;

  故知识觉悟,

  乃是并一贯通达而随缘增上的智慧之果。

  48

  人有本觉之能,

  烦恼生起的时候,

  如果懂得使其转变,

  完成菩提道果,

  千万不要以为修行已经到了尽头;

  因为,那只是将生灭的现象,

  进入真如的境界!

  其后,尚有佛法中的究竟,

  直达无上正等而增上至极端妙觉之胜境;

  纔算是圆满寂静,无有生灭的涅槃世界!

  一个虔诚修学佛法的行者,

  在男性,不要只是保有一个男性的能力与权利,

  应该担负起神圣的责任与义务;

  务期达到热忱的奉献自己,

  以之为荣耀的修养德行;

  在女性,更不可看轻自己,

  或者是怨天尤人,

  同样,应该追求理想,

  拥有与男性竞争的志气。

  49

  50

  51

  佛法中的修行,

  其关键在于五蕴中的行蕴;

  当色尘成境,生起感受,

  常人往往不想即行;

  而修行者,则以静虑而后行,

  使行的间隔加大,

  或者说:

  于行之前,住于不行的空间,

  使得行为之后,

  完成圆满的结果。

  52

  人一双手,生来就是工作者,

  多少人却不愿用来扫地,

  除草,做家务;

  以为那样作,

  是一种羞辱,一种委屈!

  可是,忘了一件事,

  当一双手受了伤,

  或者是失去了的时候,

  却可以发誓永远也不辜负它!

  53

  痴迷的动力是以爱为能源,

  爱的因子排列是依好恶的偏激所至;

  如果,于好恶中能够不生偏激,

  那末,爱的因子排列则可以完成轨迹;

  如是,能源的效用,

  便很容易突破痴迷的变成多用途的动力效益。

  54

  咆哮专横的是土匪,

  左右逢源的是小人;

  装模作样的是仕绅,

  一步一趋的是奴才;

  低声小气的是叫化子,

  厚道坦诚的是大傻瓜。

  世界上,到处都有士匪和小人;

  也有许许多多的仕绅和奴才;

  就是不容易见到叫化子,

  尤其是谁也不肯做大傻瓜!

  55

  当你尚未肯定自己以前,

  应该刻意底去发现自己;

  当然,过程一定很苦,

  不过,等你真正发现了自己,

  紧接着你就会积极的去建立理想;

  然后,纔有机会为目标而奋鬪,

  发扬自己生命的光辉──

  这,正是学佛行者「愿」的行相和法义。

  56

  叶绿源自冬寒的容忍,

  花艳源自春暖的修饰,

  菓熟源自夏暑的考验,

  循环的间歇,

  是承受不了秋天的萧瑟;

  如果,有心期盼叶绿,花艳,菓熟的话,

  那末,就必须学着容忍,

  勤于修饰,经得起考验;

  不过,千万记住,

  人生的旅程,最难挨的时刻,

  是那间歇性的萧瑟。

  57

  舍感性而取理性的生命,结果是苦多乐少;

  舍理性而取感性的生命,

  结果是完全的私欲满足,

  说不上或苦或乐;

  甚至,给予他人的是纯粹的无情之击;

  因此,涉及苦乐之道,

  必须是感性与理性的衡量,

  千万不要把自己的快乐,

  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上。

  58

  老年人守着阳光,是因为感到回忆的温暖;

  中年人守着阳光,是因为拥有事业的满足;

  青年人守着阳光,是因为满腔希望的陶醉;

  少年人守着阳光,是因为未来理想的编制;

  童稚守着阳光,是因为引起别人的注意。

  59

  冷静,必须像一个有修养的球员,

  当球赛行将结束,双方打成平手,

  而有机会获得罚球权的时候;

  他必须保持冷静,

  将观众的嘘声或欢呼,

  把教练叮咛或鼓励,

  甚而至自己的激动,

  都得冷静下来,

  全神贯注于篮球与篮圈之间。

  60

  集起为心,来自点点滴滴的造作;

  思量为意,源于念念生灭的循环;

  了别为识,不外自我强调的表现。

  如果,心不造作,意不思量,识不了别,

  则无异形同木石;

  因此,佛法中提出破偏立正的道理,

  便是帮助众生,如何转迷惑而成觉悟,

  突破凡情世解,成为看的透,认的真,

  入达完全自在的境界。

  

《思路》全文阅读结束。

✿ 继续阅读 ▪ 禅林釆风录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