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惠能大师▪P6

  ..续本文上一页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

  二、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

  三、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

  四、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此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

  自性自度,并不是六祖发明的,从来诸业由众生自造自作,而至沦于生死苦海不能自拔,唯有自发心愿;心地观经中说:「一切菩萨,复有四愿,成就有情,住持三宝,大海劫终不退转。」所以说众生自度,就是佛也不能代度,为甚么?倘若佛能代度众生时,过去诸佛如微尘数,一切众生,总应度尽;为甚么你我至今流浪娑婆,沉沦生死?由此可见众生自度,佛不能代度!

  其次是无相三归依戒:

  一、归依觉──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二、归依正──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着,名离欲尊。

  三、归依净──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着,名众中尊。

  归依自性三宝,其实就是:佛即觉,法即正,僧即净,一个是相,一个是体,体用如如,自然自性觉,自性正自性净。再说自性自度,六祖是依据华严经中的「自归依」,而说明不言归依他佛。

  什么是自归依呢?六祖说:

  「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

  其次是一体三身自性佛:

  一、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

  (为人性浮游,如云掩天,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德,得闻正法,如大风扫云,除去迷妄,内外明彻,如是自性中万法皆现,所谓明心见性的行者,就是如此。)

  二、圆满报身佛──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

  三、千百亿化身佛──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

  佛身依经论说有二而至十身不等,但总括的说,不外三身;悟性论中说:「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是化身。断惑修善,雪山成道者是报身。无言无说,湛然常住者是法身。」而法相宗所立,是以「受用,变化,自性」三身而标的;同时,天台宗也有「法、报、应。」三身的说法。

  不论怎么,在宗下的思想上,一体三身自性佛,是不能否认的自悟自修,自性功德聚;因为,念念自性,自见三身,一身具备自性「化、报、法」功德,是为自性中本有,惟修悟得悟,即能明见彻朗,这正是依据人的智商,而假分别诸相的说明罢了。

  综上所说,可以概括地得到一个结论,那就是:

  「忏悔即得见自性!」

  六祖标明这一法门,主要目的就是:

  「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

  如果悟得这一法门,行于真忏悔,除却自性中的不善心,嫉妒心,谄曲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他心,邪见心,贡高心,以及一切时中不善的行解,即便与诸佛无异;正如六祖所说的:

  「依此法门,入自心地,到自心地,见自性佛,证自身佛!」

  祖禅下的行者!欲见自性,常行忏悔;能得三业清净,不愁不得明心见性;切莫以为「参禅悟道」惟「话头」与「公案」而已,珍重!珍重!

  

  

  迷悟之间

  六祖是一位「破迷立悟」的大善知识,他往往于一言半句中,即能断除愚迷者的生死根本,帮助彻见真如自性,回复本来面目;因为他自己是一位大彻大悟的圣者,深知世人根有利钝,智有胜劣,如果加以开剖,循循示导,得善知识机缘相感,自然自性即能开发。

  以下诸方参请因缘,便是六祖「破迷立悟」的实例,从这些实例中,很容易发现六祖的思想立论,和见地发明;笔者为使每一实例的精神明朗化,阅读起来方便,所以用独立式的分别研述之。

  首先,看法海初参六祖,法海问:

  「即心即佛,愿垂指谕。」

  六祖回答说:

  「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又说:「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经中说: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这就是念生念灭,而产生成相和离相的道理;六祖的意思也就是说:前念已经过去了,不可以迷恋或追忆,以便保持清净明朗,这样便能离一切相了。由于心体湛然,如如自在,所以后念不可绝灭,惟休憩诸缘,不染妄想,不执分别,无有人我,贪瞋,愚迷,憎爱‥‥等一切相,自然就是自性清净的大觉者!

  所以六祖说偈语: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这就是即心即佛的开示,在这次的开示下,法海得到了大悟,当即以偈赞颂着说:

  「即心元是佛,

  不悟而自屈,

  我知定慧因,

  双修离诸物。」

  其次是法达比丘,七岁出家以后,经常读诵法华经;有一天来亲近六祖,参礼时却头不至地,六祖见了,当即呵斥着说:

  「礼不投地,何如不礼」稍停又说:「汝心中必有一物,蕴习何事耶?」

  法达回说道:

  「念法华经已及三千部。」

  六祖闻言,庄严地说:

  「汝若念至万部,得其经意,不以为胜,则与吾偕行。」

  「法达闻听教训之后,深悔自己我慢太重,于是虔诚地求六祖开示法华经的义理。

  六祖先询问法达诵经所得的旨趣,可是,法达所谓诵经三千部,根本就鹦鹉学话,一点也不知道其中意旨,仅仅依文读诵;而后六祖要法达念诵一遍,念至譬喻品时,六祖已尽悉经义了,于是,便开示全经的大意说:

  「此经以因缘出世为宗,纵说多种譬喻,亦无越于此。」他接着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一大事因缘者,佛之知见也!世人外迷着相,内迷着空,若能于相离相,于空离空,即是内外不迷!若悟此法,一念心开,是为开佛知见。」

  他又说:

  「佛,犹觉也!分为四门,开觉知见,示觉知见,悟觉知见,入觉知见;若闻开示,便能悟入,即觉知见,本来真性而得出现,汝慎勿错解经意,见他道开示悟入,自是佛之知见,当今之世,时为末法,纵诵经为日课者亦不多,而依之为收入者却比比皆是;所以,欲持经解义,反成佼佼,如能持经覆行,则将是希世之珍!

  其次是有一位名叫智通的比丘,看楞伽经千余遍,而不识三身四智,祈求六祖能大师示法要;当时六祖极扼要而明白的开导说:

  「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

  又说: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转识成智虽是法相宗的唯识论理,六祖本开顿悟法门,为何尽扯文字葛藤?其实禅为教中一大学派,以往祖师,无不学通三藏,闻多识广,何况六祖所解楞伽经,正是承上五祖继承法统的「资信」大经!再说「万法归一」本不离于世尊言说,自然毫无过错。后人断章取义,不识大题,始有如此的说法。

  然而,转识成智,究竟如何得能成就?经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不过,六七两识因中转变,五八两识果中转变、唯转变其名,却不转变其体!因为三身原是一体,四智由于心明,如果身与智融通无碍,则像虚空一般,应物现形;像大悲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随处应现形相。

  由此可见,成就三身四智的行者,即得达于圣贤位,已证无上正等正觉;不为六道所轮回,不受三恶所迷惑,故谓之无学位或无学的境界了。

  其次是智常比丘参礼六祖,祈求法要,首先智常道出于洪州白峰山礼大通和尚的经过:

  「如何是某甲的本心本性?」智常问。

  「汝见虚空否?」大通又问。

  「见!」智常答。

  「汝见虚空有相貌否?」大通复问。

  「虚空无形,有何相貌?」智常答。

  「汝之本性犹如虚空!了无一物可见是名正见,无一物可知是名真知,无有青黄长短,但见本源清净;觉体圆明,即名见性成佛,亦名如来知见!」大通说。

  六祖闻言,认为大通和尚所说犹有知见在,所以智常比丘不能得到好处;于是道出一偈以开示智常: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知见的生起,别于迷与悟,有情众生往往着相存念;纵然入于佛法的教海,也不离于我法的执着,所谓如水般流注,随照迁流,无处不是相。六祖为学人开示法要,道出见性明心,确然觉悟自性本源,才能入于无上佛道;否则,不知一法守空知,其知也是茫然两头,像太虚发生闪电般,必迷于闪电的生与灭;正是方便错解,念念相续,不得明心见性,自然不见自性佛,所以六祖提示:

  「一念自知非,灵光常显现。」

  智常于六祖的示导下心意豁然,接着又提出「佛说三乘法,又言最上乘」的疑问;六祖慈悲,随即说道:

  「汝观自本心,莫着外法相,法无四乘,人心自有等差;见闻转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名最上乘。」

  又说:

  …

《惠能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