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惠能大师▪P5

  ..续本文上一页诸法实相,是一切法无相。」相无差异,执着偏激,皆是心识作用;心识分别,异相纷纭,于是妄想频繁,道心迷茫,故不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所谓离一切相即是大觉,正是修学行者可引以为座右铭的。

  六祖又说:

  「无住为本,无住者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

  所谓无住,其实就是实相的异说,而实相正是性空的别称;所以,修学的行者,无论如何,必须于一切法中,不可生染着,不可起憎爱,不可随欲心,不可任顺逆;无住实假,诸法性空,住心寂灭,必无系缚。六祖皈佛,以至彻悟,而得清净自在,都是由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佛语下,完成「自性」的心地发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金刚经)

  综上所述,六祖立此「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的论说,其主旨在开剖行者,于心识中体取本性的真相;同时更示导举凡思想衡量,差别意念,妄执虚假,那都是心识的作祟。于是,六祖婆心慈切,说出「定慧等学」,行持「一行三昧」,以正定而止妄止乱,以慧灯而照愚照暗。除此,祖禅法要的建立,亦依此「宗立」,「体明」,「本正」的三无趣向而标出,而展开,而流通后世。

  了解了六祖能大师的「定慧」之学,便很容易发现「祖禅」是以「禅定」为体,寂而常照,以「智慧」为用,照而常寂;二者相互关连,体用不二,如「灯」与「光」,不可分割;是以,修学禅法,不舍定慧,才能完成「思、疑、悟」的圆满结果。

  也由于这种启示,可见多少修学禅法的行者,对禅的趣向和学理是偏激的,甚而至是错误的;譬如有的执着「坐功」,以为「静坐」就是禅,完全置「智慧」的发挥而不顾,结果只落得一个「空亡」!有的执着于「话头」,以为「参话头」就是禅,淹殁活泼的思想,把「运用思想」当作妄念杂想,结果,局限于「话头」的猜谜或持念,而「抱话头」以终老。也有的执着「狂慧」,以为修学禅法不该承受任何形式上的拘束,无论是研经究论,礼佛行香,以及静坐,参话头,诸凡动力助缘,认为都是死板雕刻,有损于活泼自在;殊不知「定慧等学」的完成,是需要诸般因缘和合成而成就极理的境界的!就像是「定学」,少不了修心养性,「慧学」有赖于「闻、思、修」的事实;试问:一个禅行者的究竟境地,能摒弃这一切的一切么!

  

  无妄无障

  于无念无相无住的意识下,沉浸在凝神不浮的状态中,寂静的思虑,清净的体察,去究竟心性的本来面目,这样便是禅那的思路。

  于禅那的思路上,经过不定的时间与空间予以磨练,在毫不经意的,发生于任何尘境相触的一剎那间,而顿地爆发出一丝敏锐而光灿的火花;那火花有似闪电的蓦然划过,甚至轰隆有声,像春雷般击响人寰,这样便是禅那的悟境。

  基于这种立论,试看六祖对「坐禅」的示导,他说:

  「此门坐禅,元不看心,亦不看净,亦不是不动。」

  六祖这种论说,原导源于北派的神秀法师,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净,起心外照,摄心内证;而予以批判,所以他说:

  「若言看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看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故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看心看净,即障道也!」

  从这一段开示中,可以体会到其中的含意,正是佛陀的「三业清净」说;所谓三业清净,就是「身口意」三种业识的清净,为作一有系统的说明,兹分别例述如后:

  身──净──本来自性清净。

  口──动──本来自性不动。

  意──心──本来自性无妄。

  身为形本,四大假合,五蕴具足,灵识活动,和合因缘,人我成就了。

  所谓四大,就是地,水,火,风四种元性;地者坚性,即是人体的毛发、爪齿、筋骨、皮肉等。水者湿性,即是人体的血汗、泪涕、津液、大小便等。火者暖性,即是人体的温度。风者动性,即是人体的呼吸和脉动。

  这四大的假合,往往由于时候的变化(寒暑燥湿冷热风雨等)而彼长此消,矛盾冲突,失去调和,便发生出各种疾病;进而至四大分散,躯体便失去效用,也就是世俗所说的死亡。

  不过,这种现象,仅是色身的变易,而清净法身的存在,却没有如此的情形;也就是本来清净的自性身。

  所谓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五种阴伏动力;色蕴属于物与的质性,受想行识属于精神的分别。色是于空间的质碍,于时间的变坏,举凡尘境与根识相触所反应出来的色体。受是悲欢苦乐忧喜的感受。想是思量想象的思想。行是造作善恶正邪的行为。识是分辨判断的认识。

  这五蕴的具足,其实是生灭无常,变异虚伪的执着,也就是物质与精神表现的媒介;认清了,不过是一大堆原子群的活动罢了。

  人我是如此因缘和合而成就的,世俗便唤它是「我」,由于我的观念,便产生了享受,财物,名誉,荣辱,欲念‥‥等贪瞋痴慢见各种病态心理,这就是假我的一切情识活动,是属于「缘聚则生,缘散则灭」的苦,空,无常,无我的恼乱人生。

  除此以外,唯有本来清净的自性真我,才是恒久不变的常,乐,我净的不朽人生;然而,究竟什么是「真我」?什么是不朽的人生?楞严经中说: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皱者为变,不皱非变,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彼不变者,元无生灭,这不变者便是真如自性;自然,本来清净的「身口意」,只为业力的覆盖,何劳观看?徒增净身,净口,净意的形相,反为净相所缚,岂不是自寻烦恼么?!所以说,认取本来清净的自性之身,之口,之意,才是觉悟法性空寂的不朽人生。

  然而,毕竟甚么是坐禅呢?六祖说:

  「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简略地说:外于一切善境界,如果做到心念不起,便是「定」的工夫。而内见自性不动,正是「慧」的工夫。所以六祖说:

  「此法门中,无障无碍。」

  定慧功深,禅定成就,心识的思念,于第一义而不动;当然无所障亦无所碍了。但是,所谓禅定成就,这禅定与中国祖禅有何关连呢?我们先看六祖对禅定的解释,他说: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他更提示着说:

  「外若着相,内心即乱。」

  这是一种相辅相承的连锁作用,正如六祖所说:

  「只为见境思境。」

  如果见境不思境,瞥之随他去,即便达到了「外禅内定」的境界,这样便是真正的禅定了;并「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如是自修自行,同样可得明心见性的大觉道果!

  综上所述,六祖的「禅定」之说,不正是大乘教下,菩萨行者所修持「六波罗蜜」中的禅波罗蜜么!不过,学者大德!中国祖禅的法要,禅定只是入门的盘石,并不是法要的全貌;法要中尚有理路,悟境等重要课题,以下的篇章中,便是开示法要的诠义,自会标出何者是理路,何者是悟境,请您耐心的看下去!

  

  

  常行忏悔

  忏悔,梵语叫做忏摩,是悔过的意思,由梵汉合举,所以称为忏悔。

  忏是检讨发露,悔是悔改不犯,这样才是真忏悔;但忏悔的意旨是在已知的过犯,取相于忏悔的作法,属于行为上的,而另一种无相忏悔,是忏其前愆,无始以来所造诸业,皆由贪瞋痴慢我见而所有的起心动念;今悔其过犯,警觉罪业的深重,悉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而得三业清净。

  本章共分五节,一为自性五分法身香,二为无相忏悔,三为自心四弘愿,四为自性三宝归戒,五为自性一体三身佛,兹列述于后:

  自性五分法身香:

  一、戒香──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

  二、定香──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

  三、慧香──自心无疑,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

  四、解脱香──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无碍。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气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

  这自性五分法身香,是各自内熏的,六祖郑重的告诫,切莫向外寻觅;同时,获得此自性五分法身香以后,即是获得五种功德法,而成就无上正觉的大觉佛身!

  其次是无相忏悔:

  一、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二、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有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从前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销灭,永不复起。

  人们有了过失,知过即改,自然内心轻安;但世人往往想尽理由,原谅自己,想尽方法,掩饰过错。也有人犯了过错,不愿遭到良心的谴责,于是发露自愧,忏其不当;可是,事过境迁,随即忘了,待到愚迷,憍诳,嫉妒的感情冲动,仍然再错再犯。这正是六祖所认为的不是忏悔,他说:

  「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罪不灭,后过又生,前罪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

  其次是发四弘誓愿:

  一、自心众生无边烦恼誓愿度──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

《惠能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