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有自性得见,才是菩提大道,才能圆满无上圣境,所以六祖强调说:
「见取自性,直成佛道!」
其次是往生西方的问题。
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原是世尊释迦牟尼在舍衙大城中,亲口说西方而引据的经文,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佛在阿弥陀经里说: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所谓极乐,经中这样解说:
「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为什么号称阿弥陀呢?经中说: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是故号为阿弥陀。」
又说:
「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故名阿弥陀。」
经中说如果执持名号,可以往生极乐:
「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以上所摘录的几段经文,可以看出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概情形,不过,坛经中的思想,基于六祖发明「自性」,自然难免见解不同;但,不管如何?六祖没有否认:念佛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六祖在这方面的见解是这样的:
第一,他认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其实即是身中的十恶八邪;如以远近分别的话,说远是属于下根者,说近是属于上智者。不过,他特别提醒学人,他说:
「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
第二,他认为西方东方,生彼往此,全在一心;所谓迷悟的差别,才发生这种往西生东的现象,他说:
「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他又说:
「东方人但心净即无罪,虽西方人心不净亦有愆;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心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
他毅然地说:
「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第三,他心目中所拟就的西方,便是我们这四大五蕴等色法而成就的人身,他说:
「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是门,外有五门,内有意门;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
他又说: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人我是须弥,邪心是海水,烦恼是波浪,毒害是恶龙,虚妄是鬼神,尘劳是鱼鳖,贪瞋是地狱,愚痴是畜生。」
他肯定地说:
「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须弥倒。去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忘,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西方极乐,带业往生,花开见佛,永不退堕;这在娑婆众生,无论在家出家,上中下三根普被,诚然,八万四千法门中,是最为方便的一个法门,也是一个最适用于下根劣智的可靠法门。
不过,念佛法门,自慧远大师以来,结莲社,共修西方净土,其主要宗旨是方便在家佛子,于忙碌公务,奔波工商,从事稼穑的空暇中;以及年事较高,儿孙满堂,和那些奴仆成群,养尊处优而无所事事的人,使其入佛门,修学佛法,大家一心执持弥陀佛号,具有止恶防非,莫使造业,进而修学精进,带业往生,于极乐世界不受众苦,复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个己勤事工夫(解脱法门)即能所作已办,俱诸佛法,完成道业,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原本这是一种极端济世度人的好法门,可惜,世俗人心,好逸恶劳,从简厌繁,以至远离经教,忽视律仪,不重孝义忍让;将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用作「万能法宝」,用作「挡箭牌」,以至引发出太多的流弊。最令人感慨的,是多少修学「净土」法门的行者,竟然对佛陀所说的其他法门,不惜口诛笔伐,贬谪凌辱,好像佛陀所说法门,惟「净土」一法可靠,其他都不值一顾,甚至认修学者罪莫大焉!尤其是一些由其他法门修学而不得成就的「大佬官」竟然大放厥词,说:
「无论修持甚么法门,必须兼修「净土」法门,否则‥‥。」
这种观念的行者,时下可以说多如过江之鲫,殊不知「一门深入」是不可或破的定理;有违这种定理的人,笔者敢说他:「十窍通了九窍,只是一窍不通。」佛陀曾说:「可怜悯者!」大概就是指这类的人罢!
笔者习中国祖禅,但并不反对别人修学其他法门,也不劝人修习禅法;不过,却坚持『禅净不可双修!』同时,也强调执持菩萨名号,或者是其他佛号,决不就是修学净土,好像是念持真言(咒语)的人,决不是修学「密宗」一样!
本来,执持名号,以一个佛弟子来说,无论是修学那一种法门,都是不可或缺的助缘;同样,修学净土的行者,并不是执持名号就是修学净土。笔者常常接近同道,询及修学法门,大多数总是这样的回答说:
『俗事太忙,念念阿弥陀佛,但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或者说:
「念念佛,做个老实的净土行者!」
往生极乐,真有那么简单吗?如果是,那末凡念持真言的,都是个密宗行者,甚至几年以后都成为金刚上师!不!执持名号,或念持真言,如果不是依本宗轨范,圣典所训的只能说是「提起正念!」为了防止妄想与散乱罢了!
所以,唯有见取自性,才能直成佛道。
真性自在
六祖是中国祖禅的创始者,祖禅的特性是超然的,他说:
「见取自性,直成佛道!」
自性的见取,也就是于诸世相中体察明了,顿然而得大觉自在,清晰地坦露出真如之性,不为空实所染;因此,他说:
「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
所谓定,就是调摄意乱,所谓慧,就是观察事理;定与慧有着连环一贯的关系,六祖认为:「定是慧体,慧是定用。」正是他常常开示学人的:
「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体用自如的宣义,六祖为此提出警告,叫学人不可以生起先定后慧,或者是先慧后定的意念;如此,才能识得定慧等学;而且,他还举例说明:
「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
破相论中也说:
「一切求解脱者,身为灯台,心为灯柱;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常燃,如是真正觉灯,而照一切无明痴暗。」
所谓无明痴暗,就是迷惑有情众生的境缘,这种境缘可分实有与实无两种;一者实有相,即六祖金刚经注中所说:
「我相者,倚恃名位权势,财宝艺学,攀高接贵,轻慢贫贱愚迷之流。人相者,有能所心,有知解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自恃持戒,轻破戒者。众生相者,谓有苟求希望之心,言正行邪,口善心恶。寿者相者,觉时似悟,见境生情,执着诸相,希求福利。」
又说:
「少有悟心是我相。见有智慧,能降伏烦恼是人相。见降伏烦恼竟,是众生相。见清净心可得,是寿者相。」
不过,见自性以后,除去细微四相,切忌耽于清净四见,所谓清净四见者,即六祖金刚经注中所说:
「若于自性无求无得,湛然常住,是清净我见。若见自性本自具足,是清净人见,于自心中本无烦恼可断,是清净众生见,自性无变无异,无生无灭,是清净寿者见。」
由于这四种见是理中自然显出的清净相,若执着不舍,便反成不清净了;多少修道行者,以为自己境界很高(胜心不灭),甚至认为「工夫在手,所作已办!」真的入于圣者境地,俨然「活佛活菩萨」自居!已不受任何拘束,任何缠扰;其实,这正是有违于「清净」的心意识的。纵然已见自性,仍不过是一个泥娃娃罢了;无有圣者的灵识(清净如来藏),在时空的蜕变下,不多久,依旧退还业识面目。想想!能不哀么?所以说,定慧等学,是为根本,具此根本,自然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流弊了。
然而定慧等学,如何修持呢?六祖曾提示说:应行「一行三昧」,甚么叫做一行三昧呢?大智度论中说:
「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此岸彼岸。」
三藏法数中说:
「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
六祖说:
「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
所谓直心,肇法师说:「直心者质直无谄,乃万行之本。」什法师说:「直心诚实心也!」净名经说:「直心是菩萨净土。」
又说「直心是道场。」可见欲行一行三昧,于一切处常行直心,便能圆满完成;并不是一般曲解者所想象的,「心如木石,情若墙壁」。所以六祖呵斥着说:
「常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却是障道因缘!」
禅的旨趣是活泼可撷的,像风的流动,云的飘逸,雨的淅沥,电的闪击;但,却不一定撷取得手,惟有识心的体悟。
世人辄以为禅的修持,即是常坐不动,不起妄心,耽于空寂境里;殊不知如是知解,距离禅那妙法,差之十万八千里,尤其是中国祖师禅!
所以六祖开导后学说:
「有人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是相教,故知大错!」
其次是祖禅的立论,六祖说:
「无念为宗:无念者于念而无念。」
无念就是正念,大珠海禅师说:「一切处无心,无一切境界,无余思求,对诸境色,永无起动。」得此无念者,即得六根不染,八识清净,放大光明,圣观自在,其功德诚然不可思议,这正是六祖立无念为宗的精神所在!
六祖又说:
「无相为体,无相者于相而离相。」
破相论中说:「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大智度论中说:「…
《惠能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